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04 08:21:12

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以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例,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结构性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设想并进行了实践,对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应用能力做了有益的实践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历程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起步,由理工科迅速扩展到农、林、医、财经管理、师范等专业,到80年代末,全国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初步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成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并于1997年颁布了《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1997]155号),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在当时的环境下,计算机基础三层次课程体系既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又有力地保证了学生在大学期间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步入快速规范的发展时期。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及研究水平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55号文件颁布已有数年之久,三层次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的要求。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向纵深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作重大调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教指委于2004年及时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俗称“白皮书”)。“白皮书”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1+x”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即非计算机类专业新生统一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续计算机基础课程根据不同院校不同学科专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再陆续开设“x”门。“白皮书”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实践证明,“白皮书”的颁布,对保持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的良好势头,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课程体系的确立为新世纪初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促使计算机基础教育又跃上一个新台阶。

2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设想和实践

2.1科学地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摆脱“零起点”后,面临着的新问题是:如何满足学生的不同专业需要;如何满足学生的不同爱好和兴趣需要;如何满足学生学习敏感点的不同需要。面对形形的需求,当然不可能一个一个地教,因为再多的教育资源也无法满足众多的需求。

我们的设想是,必须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分析本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相互间的差异,建立起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概念多、操作性强、课时少的特点,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抓课程的重点、难点,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地介绍最主要的概念。从2004年开始,我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全面实施“1+x”的课程体系,即全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第一学期统一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从第二学期开始,根据不同学科需求,再陆续开设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例如,“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程,针对理、工科类专业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而对于文、法等类专业则开设“VB程序设计”。在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层次的教学培养计划时,教学内容的组织有较强的可塑性,可结合计算机基础阶段学过的课程,逐步将计算机应用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当中,将教学重点放在解决本专业在计算机领域的应用及更深入的设计上,这个层次的教育也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如我校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就设置了网页设计、动画制作、图像处理等相关课程。这样就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形成非计算机类专业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2.2加强教材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块,因此教材的选用尤为重要,教材的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采用高起点的教材是保证学生获取计算机最新知识的第一步。由于我国高校办学层次多样,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没有材。参照“1+x”的课程体系,我们自编了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系列教材。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紧密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实际,注重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考虑本校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突出实用,使教材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考虑到计算机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我校具体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我们还精心组织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实验教材,理论课与实验课紧密结合,使学生切实通过实验消化掌握书本上的抽象知识。

教材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几年来,我们不断更新改进教材内容,基本上每两三年就重新修订教材一次,以适应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例如,2007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的上机环境从Turbo C变为 Visual C++,我们当年就修订了相关教材,及时地适应了新的考试要求,提高了教学起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3重视课堂教学,加强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形式,对于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知识起着重要作用。为使学生掌握知识,具备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应十分重视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 搞好课程的总体教学设计及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安排。我们依照新课程体系的教学大纲,精心编制教学日历,精心编写教案。在学期开课前,我们组织任课教师先分头编写教案和教学日历,然后汇总,再分组逐条详细讨论。使每位任课教师对整门课程教授的重点、难点、详细讲述内容、简述内容、自学内容、授课时间、进度,达到的效果及目的均做到心中有底,而对每一堂课讲授的具体内容均设计有教学的重点、难点、详讲部分、略讲部分、自学部分、边学边讨论部分、适于多媒体讲授部分、适于板书讲授部分等详细教案。

(2)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由于学时少、内容多、学生多,我们充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文理专业的差异,精讲多练。我们将大量的教学参考资料上传到课程网站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允许学生按自己的设计思路完成电子作业,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自主学习热情,同学们对电子作业反复修改,反复讨论,极大地提高了作业质量,涌现出大批高质量的电子作业。同时,我们还在网络教学系统中展示优秀作业,供同学们学习借鉴参考,进一步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了质量较高的作业,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

(3) 加强教学互动,与时俱进。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搞好学习的基础。教师应持平等、亲和的态度主动接近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对于所讲授课程,要经常询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我们的做法是,主讲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到机房指导学生上实验课,现场辅导和答疑。每次实验课前,首先现场演示,然后布置操作练习,针对实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在大课中进行及时的讲解,为下一步教学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些教师同时还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并帮助他们,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进一步融洽,从另一个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按不同课程成立课程教学研究小组。由于计算机基础课授课班级多,授课教师多,我们成立了多个教学研究小组,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可以分在多个教学研究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程负责人,并规定如果某教师教学中出现问题,将影响他所在整个课程小组的年终考评。这极大的增强了每位教师的责任心,大家认真备课,认真授课,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研究工作中,各教研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3小结与展望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规模有了空前的增长和发展,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教育部于2007年2月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旨在按照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确定明确的目标,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需要,通过实施知识、能力、素质教育,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新一代创新型人才。自2004年起,我校开始实施“1+x”课程体系,自编了“1+x”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并在近几年教学实验中不断改进教材内容,及时改革教学内容,调整知识结构;200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我校学生计算机基础基本操作测试水平获得93.2分的好成绩;在教育部首届全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中,我校学生获得优胜奖;采用启发式课堂教学方式,我们自行研制开发了大学计算机基础CAI教学课件,并获得2007年学校多媒体课件比赛三等奖。所有这些教学改革成果都为积极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任务,而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是加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实施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就是强调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及如何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单元与相关课程体系结合起来,并运用于实践。鉴于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块的特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高质量专业人才。

上一篇: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探讨 下一篇:高等职业示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