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古典诗歌\服务历史课堂教学

时间:2022-10-04 07:44:40

关注古典诗歌\服务历史课堂教学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长达几千年的阶级社会中,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据统计,中国仅唐朝留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人,创作出近5万首诗歌。所有这些古典诗歌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丰富、详实的史料,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服务于历史课堂教学,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首先,历史课堂教学中适时利用古典诗歌,有利于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其一,中国古代诗歌有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它们能生动鲜明地补充教材的基本史实,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其二,中国古代诗歌句子整齐,结构匀称,讲求押韵,注重格律,适合歌咏,情感表达充沛强烈,有着其它文体难以具备的艺术魅力。中学生的志趣、审美情趣正在发展中,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将会给他们很好的感染、陶冶和引导。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利用好这些史诗无形中将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记忆,加深其对历史演变规律的领悟,同时也培养学生相应的理解、概括、审美等方面的能力。例如:七年级上册第5课《西周的兴亡》,教材引用了《诗经》中的一段话:“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短短几行字,显示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盛和“周天子”的无上权威,是对西周分封制的绝好补充。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分析、讨论的同时,学生会很轻松的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点。又如:七年级下册第2课《走向全盛的唐朝》,教材上引用了杜甫的《忆昔》这首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该诗则以典型的视角描绘了开元盛世的景象。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欣赏该诗歌艺术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学生无形中对历史基础知识点唐玄宗的年号,唐朝的主要粮食作物名称,全盛时期唐朝的基本情况等知识点牢记在心,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其次,历史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古典诗歌,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学历史学科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古典诗歌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后的优势,关健在于历史教师要适时发掘出来,并能引导好。例如,七年级上册,教师在讲夏商西周奴隶社会的历史时可组织学生阅读、欣赏《诗经》中的《硕鼠》一节:“不嫁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该诗歌连用反问,回旋重叠,反复吟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怎能不激起对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强烈憎恶和愤怒呢?又如,七年级下册第9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教材讲到元朝的统一过程中,遭到以文天祥为首的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时,教材引用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教师组织学生朗读,欣赏该诗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记住该诗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生自然而然受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象这样的例子课本上还有很多,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绝好素材。

第三,历史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古典诗歌,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中学历史学科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等,其核心应该是思维创新能力。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也是今天教学改革的重点。古典诗歌引入历史教学中去对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是有益处的。古典诗歌为了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或最强烈的情感,总是用极具风格的逻辑结构来组织排列极简单极鲜明的事实,它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例如: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前两句紧扣有代表性的景物,写出当时杭州表面的平安繁华,第三句表面上说游人陶醉于西湖繁华美景之中,实际上是指南宋流亡朝廷成天沉醉于花天酒地之中,极其昏庸腐败。第四句更是击中要害,批判统治者苟安偷生,不思收复失地,语言朴实直率,讽刺深刻有力,最能激起学生层层思索的涟漪。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游人错把杭州当作了汴州。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唐朝诗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冷死骨。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盛唐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再如,唐代诗人李绅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天下没有一块闲田地,可是农民还会被饿死,这是为什么呢?作者没有回答,让读者去思考。古典诗歌的这种卓绝的设问能力会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次的历史思索,从而提高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

第四,历史课堂教学引入古典诗歌,有利于实现历史学科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渗透,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明确提出: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要实现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渗透。所谓相关学科,主要指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因为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知道,从小学到中学,每册语文课本都选有古典诗歌作为学生的必学内容,一共大约有一百多首。其中无一不是诗歌中的精华。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如果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古典诗歌,并运用激趣---思考—-总结的方法,既可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渗透,让学生能更快地理解、记忆相关历史内容,又有助于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例如,七年级上期《张骞通西域》一课,老师在讲到西域的范围时,适时让学生回忆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名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恕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老师适时点出古诗中的阳关和玉门关就是古西域范围中的重要地名,这样一来,学生既巩固了古诗歌,又轻松的掌握了历史知识。又如:老师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直接让学生背诵曹操的诗《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历史教材让学生分析曹操的壮心倒底是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实现了文史知识的互补。再如:七年级下期《建筑奇观》一课,在讲大运河一目时,教师可让学生首先欣赏、记忆唐朝诗人皮日休和胡曾的诗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讨论:两位诗人的观点为什么不一样?你同意哪种观点?同时,教师引导让学生回忆中国地理上所讲京杭大运河的相关知识.经过教师的‘点拨’,相关知识实现了互补,学生能力得到了培养,可谓一石数鸟,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如何更好地发掘和利用好中国古典诗歌这一优秀资源,让它更好的服务于历史课堂教学,推动历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是每一位历史老师的责任,值得每一位历史教师去研究、思考。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浅谈初中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