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成阴”典故源流研究

时间:2022-10-04 07:30:45

“桃李成阴”典故源流研究

摘 要:本文选取典故“桃李成阴”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和现代两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进一步丰富对该典故的研究。

“桃李成阴”是诗文中常用典故,此典故的本义是说明“君子先择而后种”的人才任用态度,后以其变形“桃李”来比喻所教学生或所荐人才;还以此典故及其变体暗喻亲友远离、指代时光飞逝,来表达对亲友的依恋之情和惜时伤春思故乡等情感;也以此典故赞扬美好事物。本文分析了“桃李成阴”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既可以用作主语、宾语,也可以作定语,还可以作独立短语;又以时间为轴对该典故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进行了考察。此外,本文说明了“桃李成阴”典故的当代社会意义。

关键词:“桃李成阴”;语法功能;典故变体;社会意义

1.“桃李成阴”典故溯源

1.1典故释义

【桃李成阴】táo lǐ chéng yīn

后世多以此典故借指门生、弟子或举荐的人才。还以“桃李满天下”等典故变体来形容门生荐士极多;又由桃李花开时的盛景来比喻美好的事物。另外,还因桃李花开的时令较短来表达伤离别的情怀。该典故常见的变体形式有“满城桃李”、“树李”、“树桃李”、“桃李”、“桃李满天下”、“桃李树”、“桃李阴”,这几个变体形式内涵上的侧重点稍有不同。

1.2典故出处

“桃李成阴”属于概括式典故,典源出自《韩诗外传》卷七:“魏文侯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去而北游,谓简主曰:‘从今以后,吾不复树德于人矣。’简主曰:‘何以也?’质曰:‘吾所树堂上之士半,吾所树朝廷之大夫半,吾所树边境之人亦半。今堂上之士恶我于君,朝廷之大夫恐我以法,边境之人劫我以兵,是以不复树德于人也。’简主曰:‘噫!子之言过矣。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

古人认为,春天种下桃李树,夏天可以得到荫凉,秋天可以收获果实,而种下蒺藜,只能收获到刺,所以对人才的培养应该先选择品德优秀的对象再精心培养。

2.“桃李成阴”在句中的语法功能

2.1作主语

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发现“桃李成阴”在句中可以作主语和宾语,有时作为独立短语出现,有时还可以是并列结构中的一方。在该典故的历代使用情况中,这四种句法成分出现频率相当,这里举一例说明“桃李成阴”作主语的情况:

林园手种唯吾事,桃李成阴归别人。(《全唐诗》第二六九卷,耿湋《代园中老人》)

2.2作宾语

“桃李成阴”作宾语的情况并不多见多,通过对汉藉全文检索系统的查阅,“桃李成阴”在句中作宾语的情况如下例:

他家中本来所有的学生,逐年凋零,不似桃李成阴,转同黄叶辞树。(《广陵潮》第六十六回,《起黑心莽秀才被辱盟白首死和尚招亲》)

2.3作独立短语

通过查阅汉藉全文检索系统,我们发现“桃李成阴”作独立短语的情况相对较多,“桃李成阴”在句中作独立短语的情况如以下一例:

中吴茂苑繁华地。冠盖如林。桃李成阴。若个芳心、真个会琴心。(《全宋词》,贺铸《伴登临 中吕宫丑奴儿》)

2.4与其他主谓短语构成并列结构

通过检索发现“桃李成阴”与其他主谓短语构成一个并列结构的情况最多,这里仅举以下两例说明:

掩面啼。人怎知。桃李成阴莺哺儿。闲行春尽时。(《全宋词》,周邦彦《长相思闺怨》)

桃李成阴侬已老,江山依旧岁还新。(《宋诗钞?退休集钞》,杨万里《乙卯春日三径行散有感》)

3.“桃李成阴”典故变体形式考查

我们查阅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的相关材料,根据“桃李成阴”典故在变体形式和内涵意义上的发展演变,将该典故的发展划分为下面三个阶段。

3.1魏晋南北朝以前

由于“桃李成阴”属于概括式典故,因此该典故在成立之初,人们对典源故事进行概括时侧重点有所不同,先秦时期仅出现“桃李”一个典型,其意义也相对单一,多指桃树李树或桃李之果实,如:

桃李之垂于行者莫之援也,锥刀之遗于道者莫之举也。(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下贤》)

到了秦汉时期,“桃李”典故的使用范围和意义都扩大了,出了指桃李之实以外,还用来比喻或借代像桃李之物,如:

雨雹如桃李,深者厚三尺,狗马及人皆生角,大雪蝗虫。(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孝文帝》)

故有吹注疵,诋欺无限。桃李之馈,集以成事。(《全后汉文》卷十九,杜林《奏谏从梁统增科禁》)

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已经有将桃李喻美人的说法,但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中收集到的仅此一例:

调铅无以玉其貌,凝朱不能异其唇。胜云霞之迩日,似桃李之向春。(《全汉文》卷十一,班婕妤《捣素赋》)

魏晋南北朝时期,没有出现新典型,用“桃李”喻美人是最常见的用法。

郑袖之子。肤如凝脂。颜如桃李。(《九家旧晋书辑本·晋诸公别传·夏统》)

但该典故还发展出了两个新意义,一是用桃李比喻君子之美德,一是以桃李指代离别。如:

加以仁心内发,义怀外亮,留爱昆卉,诚著桃李。(《全晋文》卷一百四十一,刘柳《荐周续之于太尉刘裕》)

惟桃李之零落,生有促而非夭。(《全宋文》卷四十六,鲍照《伤逝赋》)

3.2隋唐五代至元

隋唐时期是中原文化大繁荣时期,“桃李成阴”典故的变体形式在该时期大量出现,除了前代就有的“桃李”和“桃李阴”外,新的变体形式有“满城桃李”、“树李”、“树桃李”、“桃李成阴”、“桃李满天下”、“桃李树”等。这些典型在意义上的最大变化是,“桃李”开始被用来比喻所教学生或所荐人才。如:

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全唐诗》第三五九卷,刘禹锡《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

如能树桃李,为我结茅茨。(《全唐诗》第一七一卷,李白《赠闾丘处士》)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全唐诗》第四五六卷,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另外,“桃李成阴”典故及其变体还常用来表达伤逝惜春和游子思忆故乡等怅然之情。如:

年年桃李树,相对只伤神。(《全宋诗》卷一一六七,张耒《杂兴六首》)

还有少数是用来表示美好事物的,如赞颂文笔俊秀、歌颂和乐融融的社会风气、描写令人舒心惬意的美丽景色。

陈子峭峭霜中竹。秦文倩丽若桃李。(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四客各有所长》)

待作新年欢计,断送春色。桃李成阴,甘棠少讼,又移旌戟。(《全宋词》,黄庭坚《雨中花 送彭文思使君》)

另外,还有少数文献中以“桃李”暗喻国家社稷,仅举以下一例进行说明:

北园新栽桃李枝,根株未固何转移。(《全唐诗稿》第一三卷,崔颢《孟门行》)

3.3明代至民国时期

明清时期是“桃李成阴”典故使用的高峰期,“桃李成阴”及其变体形式广泛使用于各种文体,使用频率均高于历代。

各典故变体的意义大多沿袭前代所表现出的含义,但在这一时期,用“满城桃李”、“桃李成阴”指代学生和师生关系是最常见的,如:

嘉靖甲午秋,有士子赴乡试,题诗于读书之屋而行,尾句云:“明岁看花三月丽,满城桃李先春芳。”盖自寓也。(明·晋陵,蒋仲舒《尧山堂外纪》卷九十八,《李春芳》)

学生自愧蒲柳之姿,敢烦桃李之教。(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五出,《延师》)

这座大庙,威镇武林,独传武艺铁蝠拳一百零八招,庙里僧众几百位,而且桃李满天下,铁善寺三个门户为人敬仰。(《雍正剑侠图》第八回,《法禅僧踩街显威风童海川打擂见神功》)

有时,“桃李”还与“松柏”、“松桂”联用,来比喻人的道德品行:

艳阳不作桃李态,晚岁实坚松柏心。(《剪灯余话》卷三,《凤尾草记》)

谁怜松桂性,竞爱桃李阴。(唐·韩愈《韩愈集》卷五,《孟生诗》)

用“桃李”比喻年轻貌美的女子也是常见用法:

论其容貌,虽然艳如桃李;看其举止,却是凛若淡霜。(《春阿氏谋夫案》第一回,《酌美酒侠士谈心洗孝衣佳人弹泪》)

周撰走拢去,望着镜子里端详一会,笑道:“你说,这样艳如桃李的面孔,教我怎能不爱?我于今已是舍不得放你出去。”(《留东外史》第五章,《肆丑诋妙舌生花 携重资贪狼过海》)

还有不少是以“桃李”来抒发感时伤春,别离伤逝的情怀的。

离东君桃李侯门,过西风杨柳渔村。(《全元散曲》,周德清《别友》)

却恨东风惜桃李,年年开傍镜台边。(《元诗选初集》戊集,萨都剌《古镜篇 寄韩与玉》)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4.“桃李成阴”的当代社会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师重道,古人常把教师视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一个让人一听就肃然起敬的称呼,“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观念在古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另外,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把教书育人视为民族发展和壮大的根本大计,每一位有抱负的统治者都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的宗旨来发展国家的文教事业,政府广办学堂,礼待学者,举荐德才兼备之士。 而教师们也以学生们的成就为荣。

古人们唯师命是从。然而在社会日益发展、思想日益开放、中西交往日益频繁的当今时代,人们要不要尊敬教师,要不要事事以教师的训诫为准则呢?

有的人认为,“桃李成阴”这一典故就是要告诉人们教书育人的重要性,我们常说,教师不仅要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要传授为人处世的原则和道理。我们还说,一个有灵魂有品格的民族才有强大生命力。教育是民族发展国家强盛的重要保障,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因此,大力发展教育,培育德才兼备的接班人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任务。尊重老师,谨记师训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在经济高速发展,人心普遍浮躁的年代,静心学习显得尤为可贵。

有的人则认为,我们要培养自学能力,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仅仅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却没有提出自己的疑虑,那么久而久之,我们的思想就会僵化,我们的学习也会停滞不前,这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知识、对老师的不尊重。我们认为,应以批判的眼光对待老师的教导,以客观的标准对其做出评判,不可尽信书本和老师,亦不可一味批判、大肆改弦更张,在做出自己的评价时要知其所以然,这才是我们对学术、对老师、对民族的负责任的态度。

结语

本文以“桃李成阴”典故为例,追其源头溯其出处,梳理其流变轨迹。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懂得“君子先择而后种”道理。“桃李成阴”出现在后世诗文中,其典故形式多样,典故内涵不断扩大。隋唐时期至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该典故及其变体的出现频率不断增加,典故内涵意义逐渐稳固,最常见使用最多的是指代门生、弟子;还有指代美好事物的,如姣好的面容、优美的诗文、壮美的景色等,又以指代女子的容颜为主;另外一类指代时光流逝,用以感时伤怀的,这类情况相对较少。

应该指出,中华民族有着许许多多优良的传统值得珍视,“桃李成阴”典故及其变体主要反映的是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赞赏,我们要以批判的态度正确对待老师的教诲,不仅要谨遵师训,也要敢于提出不同观点,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辛夷 成志伟.《中国典故大辞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三版.

上一篇:关于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问题的一孔之见 下一篇:《诗经·豳风》与周代豳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