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词之我见

时间:2022-10-04 06:50:21

温庭筠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词人,初期词风的开拓者和文人词的开山鼻祖,他一生创作了近七十首词,其中大部分都是“闺情”、“闺怨”之作,沉浸在一种儿女情长,红香翠软的氛围之中 。下面本文就其作品的分析,来揭示一下其作品的特点。

一、哀怨的爱情主题

温庭筠的大部分诗作都属于“闺情”、“闺怨”之作。在收集他作品的《花间集》之中,写的几乎全是男女的相思离别,凄凉怨恨。

我们来看看他的一首词:“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女冠子》其一)词中的开头“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居然是如此平淡随意的句子,而且一开篇直接就从去年跳到今年,有一个时空的跨越。接着点明是“别君时”,原来是一对情侣分别的日子。这个“君”是男方还是女方并不清楚。但接下来就有分晓了:“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这写的是一个女孩子临别时的表情。她忍住泪水低下了头,含着一丝羞涩半敛眉头。这个动作是一刹那间的,却让人记了整整一年,以致在回忆时还历历在目。显然,这首词应是词人对自己过去恋人的怀念。接下来就直抒情怀:“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哪知道一别之后就从此音尘相隔,再想见面已不知何时,想起临别时你的模样令人魂断心碎,只有在梦里才时时与你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对你的怀念,对自己孤苦处境的悲哀,除了天边的月亮,没人知晓。读毕全词后仔细回味,这劈头一句“四月十七”看似漫不经意,其实细品后才觉出是从词人内心深处爆发出来的真情:这个非节非假的普通日子,是这位词人和少女很难忘记的时刻,是只属于两个有情人的私人时间记忆。所以词人才记得如此清晰,在词中一开始就点了出来。与这个时间点相伴而来的就是当时两人临别的表情。这显然是伴随着时间记忆的具体情感内容。在时间记忆的背后,就是当时那女孩子最打动词人的那种情感流露。也就是说,正是当时女孩子“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这样的真情流露,才让词人在今天这分别一周年的特殊日子耿耿难眠,忧思难忘,感到了一种无法排解的忧伤。

当然,这种哀怨的主题不仅仅体现在这部作品中,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如《菩萨蛮》《更漏子》《河渎神》《归国谣》《定西番》等,虽然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份各异,但其哀怨的爱情主题是同一的。

二、含蓄蕴籍的朦胧美

哀怨感伤的诗歌主题导致了温庭筠在创作之中表现出了含蓄蕴籍的朦胧美。

温庭筠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含蓄之美,是中国诗歌阴柔美的极致。温庭筠的《菩萨蛮》:“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表层看这是一首描绘女性独处深闺时幽怨心理的词。前两句采用象征,暗示的手法昭示出主人公在暖香闺房中的有所寄托,也描绘出了主人公的与妩媚。但第三四句却突兀其来令人费解,历来让人们争论不休。有的由前两句中“暖香”、“鸳鸯锦”的温馨场面推测认为是由实境转入梦境的。也有的认为是室内写到室外,由近景拉开成远景,由观赏性的描绘变为开阔性的视野。其实梦境也罢,远景也罢,怕是除了温庭筠本人以外无人能说得出此处的真正含义所在了。温词中的这种多元化趋向,提供了多种审美与理解的可能。造成了这种朦胧含蓄、包蕴层深的效果。

在他其他的作品中,含蓄朦胧的特色同样体现了出来。如温词中《荷叶杯》其二“镜水夜来秋月如雪。采莲时。”两情相悦时的欢畅时光已逝,正如莲花的凋残,如今只剩孤独之身肠断惆怅。但这惆怅连同回忆的美丽都如镜花水月一般扑朔迷离,只留下一个美丽的水边倩影久久萦绕心头。温庭筠在他的词中煞费苦心地动用想象勾勒,为我们描绘出一幕幕感伤暧昧之景,但女主人公却始终如雾中花一般朦胧飘忽,可望而不可及。

总之,温庭筠通过意象的组合跳跃,使词言少义丰,达到了一种幽约深隐的境界,在我国文学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

上一篇: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恰当的取舍多媒体 下一篇:议论文写作方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