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教学突破“聚落与环境”

时间:2022-10-04 06:46:40

【前言】活动教学突破“聚落与环境”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 三、学习方法 启发式、合作探究法。 四、活动设计 活动一:地图叠加探究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该活动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地图叠加作为素材,使探究活动凸显地理特色。地图的叠加要求教师熟练掌握PPT等多媒体技...

活动教学突破“聚落与环境”

一、教材分析

聚落环境”是人教版7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中的第二个框题,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具体体现。从教学目标看,要求学生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初步分析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从知识储备看,学生已经从第一个框题“乡村和城市”了解聚落的两种形态及乡村和城市在景观上的差别,对聚落的概念已经建立了比较宏观的认识。通过“聚落与环境”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既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又要利于生产和生活,为高中人文地理中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聚落形成与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探究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初步培养读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

三、学习方法

启发式、合作探究法。

四、活动设计

活动一:地图叠加探究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该活动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地图叠加作为素材,使探究活动凸显地理特色。地图的叠加要求教师熟练掌握PPT等多媒体技术,在课件的配合下,学生兴趣浓厚,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为使学生尽快投入课堂,可采用学生从没见过的谷歌地球夜光图导课。萤火虫般的夜光图,是卫星上拍摄到地球夜晚的真实图片,图上的星星点点是夜晚地球上的灯光。夜晚有光的地方,代表着有聚落的分布。图像直接呈现出聚落的分布不均匀,进而抛出探究的主要内容:哪些地方适合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探究活动提供三组地图叠加的素材,旨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第一组素材:通过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夜光图叠加,得出地形是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图形处理上,先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标出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界线,利用PPT截图功能,将三大阶梯处理成独立的色块,并设置成半透明状,和同比例尺的夜光图叠加,通过投影的形式展示,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一目了然。在此,要注意学生的认知水平,前面他们已经学过了分层设色地形图,可根据学生基础,看是否需要复旧,唤醒回忆。接下来,通过读图,得出结论:平原或者低缓丘陵的海拔较低,地形平坦,有利于聚落的形成。注重细节的学生还会发现,有些不是平原的地方,如黄土高原也有带状聚落的分布,这时,教师应鼓励表扬并合理解释,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

第二组素材:通过中国干湿地区图和夜光图叠加,得出气候是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叠加方法同上,利用PPT的截图功能,先将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处理成四个独立的色块,并设置成半透明状,和同比例尺的夜光图叠加,通过投影的形式展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不直接选择中国气候类型图和夜光图进行叠加?因为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从其认知水平看,还没有学过中国的气候,对气候的认识非常粗浅,教师只能通过前面学习的干湿地区图,说明该地的干湿状况,再补充说明纬度较低,从而得出气候对聚落的影响。

第三组素材:通过中国水系图和夜光图叠加,得出水源充足是形成聚落的主要因素。图形处理上,先用线条在中国水系图上标出长江黄河,把黄河长江的线条叠加在同比例尺的夜光图上,并设置成闪烁的动画。河流中下游聚落分布较密集就直观显现出来。再经过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明确河流的供水功能和运输功能,然后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归纳出:河流中下游多冲积平原,土壤肥沃,便于农耕,聚落分布较为密集,而在高山荒漠地区等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地方,少或者没有聚落。

通过对三组素材的探究,主要知识点已经呈现出来,教材上的问号,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挥做出补充,如资源丰富等,最后归纳总结。该活动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地图叠加作为素材,探究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能够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使探究活动凸显地理特色。但对多媒体技术要求稍高,地图的叠加要求教师熟练掌握PPT等多媒体技术,对叠加的地图进行半透明处理,使之能够充分为教学服务。

活动二:游戏活动学习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该节教学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明白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学生对聚落的形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笔者设计了“看照片,辨真假”的活动。

教师准备:经过PS的图片、课件设置一分钟背景音乐、做好分组安排。

第一幅照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PS蒙古包——假。学生代表辨别真假并说明原因: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该地特色聚落为傣家竹楼,竹楼通风防潮,就地取材,与环境相适应;而蒙古包是内蒙古草原的特色,蒙古包便于拆卸搭建,与当地的游牧生活相适应。通过辨别,得出表1的结论。

第二幅照片:黄土高原的窑洞——真。学生代表辨别真假并说明原因:黄土高原的特色民居为窑洞,因为这里气候冬冷夏热,窑洞冬暖夏凉,黄土就地取材,直立性强,有不易垮塌的特点等(表2)。

第三幅照片:西亚的村庄PS大窗户——假。学生代表辨别真假并说明原因: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表3)。

第四幅照片: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真。学生代表辨别真假并说明原因:北极地区全年酷寒,环境恶劣,雪块为砖,圆形屋顶避开强风,雪下通道保暖防寒(表4)。

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及时评价,注意使用激励性语言,可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最后在寓教于乐中总结知识,结束活动。该活动主要利用对照片真假的辨别,让学生在视觉上形成反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提取信息获得知识。背景音乐的合理利用,能够调动课堂气氛,还可以用于控制分组讨论的时间,更有利于教师驾驭课堂。

上一篇:语文教学脱节现象的四点思考 下一篇:和尚的足球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