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理性选择欠发达地区农村建设路径

时间:2022-10-04 06:08:10

透视理性选择欠发达地区农村建设路径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全面、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农村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如何抓住机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作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而迫切的课题。从目前看,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和速度。因此只有深入研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具体情况,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要求,在解放思想中找新路,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求活力,在科学谋划中寻进步,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

1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金紧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金紧缺这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因资金紧缺而缺乏物质基础主要表现在:①农民增收渠道方面。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的主体是农民新农村建设若要长期发展必须发动农民这个投资主体。但现实是欠发达地区农民长期以来收入水平低、负担重很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仍很单一,主要靠的是传统的种植养殖和打工,往往只能解决温饱问题。②地方财政金融支持方面。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地方财政金融的支持。欠发达地区由于区位、信息、经济基础等条件差,加上融资机制不顺,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明显不够,且流失严重,经济增长点匮乏。如县级金融机构为降低经营风险,惜贷而不愿放贷,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县域范围以外转移资金,造成新农村建设中“失血”。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仅靠自身发育发展慢,许多好项目、好企业无法发展,长期只能小打小闹,艰难度日。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难以落到实处。③国家支持方面。近年来,国家也从多方面支持新农村建设但国家支持是有重点、有限度的。欠发达地区地理位置都较偏远交通信息相对不便农村基础条件太差地方财力弱缺乏足够的配套建设资金缺乏示范效应因而在争取国家支持上往往处于劣势。

1.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竞争能力弱

发展经济学认为,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它即使不是牵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也是支撑经济发展的车轮,因为最低标准的基础设施是直接经济活动所必需的,如水、电、路等。第一,充足的基础设施服务能大幅度降低其他直接生产活动的成本;第二,完备的基础设施能增强竞争力;第三,基础设施建设增长能够增进社会福利,减少贫困;第四,基础设施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组成部门;第五,基础设施有利于保护环境;第六,用于基础设施的公共支出可以作为有效的财政政策工具来调节经济。而欠发达地区地域偏僻,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整体滞后。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远不及其他发达地区并且差距还在继续拉大,这些都成为县域发展的重要障碍:一方面在有限的经济总量与拮据的财力状况下,县乡两级政府仍然首先要挤出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根本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经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低,影响了县域经济质和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区位劣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投资竞争力,使得开放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难度加大,大型项目难以落户。

1.3支柱产业还很薄弱,带动能力不足

近年来,一些欠发达地区也提出并实施了支柱产业发展战略,县域内也涌现了一批批骨干企业,但受长期以来短缺经济和重复建设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停留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上,工业企业少而不大,土特品种多而不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支柱产业发展缓慢,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1.4经济环境不优,发展合力不强

一些欠发达地区“四乱”歪风禁而不止。一些部门受利益驱动,对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营运。行政效率低下。有的部门和干部不运用改革方式和市场经济手段抓经济工作,该取消的程序不取消,不该管的事情还在管。有的部门本位主义比较严重,在行政审批和办证过程中,工作效率低下。社会环境较差。有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城镇郊区,经常有个别人为一些无理要求聚众滋事,阻拦项目建设,使项目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1.5文明意识滞后,发展氛围不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培植新产业和培育新农民。而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差文明程度不高,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和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导致许多农业新技术、新措施推广速度较慢,这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当前,落后保守的小农经济意识、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观念、官本位思想仍大有市场,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到位,不善于抢抓机遇,不能敢为人先,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行动不多,积极应对市场风险的办法少,想发展、求发展、促发展的氛围不浓。

2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路径

2.1拓宽政府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农村经济的弱质特性,使农民在市场经济中所占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与其贡献不对称,农民不能依靠不完备的农村市场机制,解决资本投入、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等问题。因此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建立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体系,以减少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风险和成本支出,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一是建立农业投资体系,使农业投入有固定的资金渠道和内在机制。通过立法确定农业投资在国家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按一定比例从各项基本建设中提取,向各行各业征收农业发展基金,向社会征收农产品消费税等等,通过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动农民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二是强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大力推广适用技术,以确保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依靠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业产出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消耗。三是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供给保证体系,以稳定生产资料的供给,抑制其价格上涨的幅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四是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和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以使农民把握住市场动态,使农民生产的产品既产得出又卖得了,即使市场疲软也因政府的补贴而不致利益受损。

2.2加快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力。

工业化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坚持把加快工业化作为第一要务,以工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实现农村经济的大发展。要继续坚持以项目推进为主体,以全员招商、全民创业为两翼的发展战略,构筑以工业制造业为主体,以农业产业项目、龙头型商贸物流为两翼的招商引资新格局,在不断创新中转变招商引资思路,在谋划全局中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同时利用国家、省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产业经营形式,把农产品基地变为工业企业的“第一车间”,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着力用工业化的手段提升农业,用工业化的力量硬化农业,切实改变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生态良好的新局面。

2.3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欠发达地区大多处于江河源头生态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特色生态高效农业的明显优势。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特色种养基地建设的扶持,推广龙头企业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多种模式,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强县强镇强村。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2.4培育新型农民,营造有利的环境氛围,增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信心。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形态已成生产力的内生变量,直接进入生产过程创造价值,并且成为提高劳动效率和剩余价值率的主导因素。知识对一个生产者来说,既是资本,又是生产资料。农民收入增长的创造能力,将更多地依赖知识;要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最重要的途径是靠自己“去弊除疾”、“强体健身”,即变革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陈旧观念,加强知识武装和储备,使知识的掌握和使用成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在现阶段,要重点搞好农民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发挥助学贷款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家庭增加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和文化教育消费,使新生代农民更广泛地掌握从事二、三产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为增收奠定长远基础,塑造知识型的中国农民形象。积极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实施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加快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继续增大在农村水利、乡村道路、生态建设、清洁能源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其次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大力开展“三下乡”活动,结合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切实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以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先进文化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继承和发扬农村淳朴优良的乡风民俗,挖掘民间文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努力塑造和谐融洽的文明乡风。尊重并确立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上一篇:城市园林设施的问题与策略透析 下一篇:深究企业信息时代下的标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