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理想三讲

时间:2022-10-04 06:04:14

《理想》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这类具有很强政治色彩的文章,在现行教材已不多见。流沙河运用富有鼓动性和感召力的笔墨,形象地阐释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开篇概说理想的意义――理想是:石、火、灯、路,形象说明理想是前进的方向,主体部分从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人生意义三方面论述,文末得出“春光明媚,天空晴朗,正是实现理想,大有作为”的结论。诗文内容浅显,结构简单,在教学时,相信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一讲名人故事;二讲心得体会;三讲心中梦想。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避免空洞的政治说教,受到真实可感的理想教育。

一讲名人故事:教师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具体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有效地将教材激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前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动脑动手,上网搜集或到图书室查找古今中外有理想的名人故事,准备好发言稿。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纷纷发言,讲出了不少动人的故事。西汉时期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三年不窥园,使他成为著名的思想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在“离乱的年代里”,为国家“安定”、人民“安定”的理想而奔走。从湖南走出,播撒革命的火种,形成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1910年春天,2岁的进银岗书院读书。一次,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誓言融入他的生命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学生不但对惜时如金的鲁迅,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的故事了然于心,而且对古代的管宁割席分坐、车胤囊萤夜读等理想故事也了如指掌。

理想是“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这一讲,横向拓展了诗的内容,与原文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教学内容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材料,均可拓展。

二讲心得体会:学生仔细品读课文,可以就诗的某一节、句、词,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学生各抒己见。一学生说:“‘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这段话告诉我们:不要灰心丧气,不要自怨自艾,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刻苦学习的精神,这勇气、精神源自理想。船的力量在帆桨,人的力量在理想。”一学生紧接着说:“记得屠格涅夫说过,‘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人的一生顺顺利利,就会毫无色彩、没有波澜;生活平平淡淡,也会使人消沉、堕落。理想的大道上一定是荆棘丛生,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最后一位学生引用《易经》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一讲,纵向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加深了诗文的理解,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这样教师把思考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疑问中思索,在思索中提升,防止课堂流于肤浅。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三讲心中梦想:理想是闪闪发光的字眼,给人带来希望,多少人赞美她、向往她、追求她。利用班会课时间,举办了“放飞青春的梦想”演讲,让每人畅想未来,放飞梦想。请听:

“理想,如一个美丽的梦,即使从梦中醒来,也会感受一份甜美。在我心中,就一直珍藏着一个文学家的梦。”――多么动情的文字,扣人心弦!

“鸟儿为什么会飞?鱼儿为什么会游?孔雀为什么开屏?尽管目前找到了一些答案,但仍满足不了我的渴求。当生物学家的愿望早在我心中萌发。”――多么纯真的心啊!充满好奇!

“诗中说‘世界上总有人抛弃理想,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它让我懂得:风雨只会让我增添信心,因此我要奋力拼搏,追逐梦想!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变的是跋涉!在暗淡与辉煌之间,不变的是开拓!”――多么豪迈的誓言,催人奋进!

这一讲,教师在文本与学生间铺设跑道,砌筑台阶,实现了有效对接,彰显了诗歌教育的现实性。让我们仿佛看到:“路上春色正好”,同学们正“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张玉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睢宁。责任编校:王 玲

上一篇:从意象看《墙上的斑点》的主题 下一篇:互文性阅读构建语文教学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