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基层,面向公众

时间:2022-10-04 04:56:05

【摘要】二、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是图书馆事业和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戈曼(Michael Corman)誉为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最活跃的研究学者,在他的核心...

服务基层,面向公众

摘 要:街、镇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一部分,其着眼点和着力点是服务基层面向公众,目的是为广大基层民众提供便于就近学习,营造一种浓厚、积极、健康向上生活方式的知识殿堂。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法律保障、图书馆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推进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也有较大的支持,由此可见,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街;镇公共图书馆;法律保障;城市化进程;社会需求;拓展服务

街、镇公共图书馆,顾名思义就是以所在街、镇为区域,面向本街、本镇公众设立和提供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如果按照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公共图书馆标准》的规定:“每5万人应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藏书量最少3册,一座图书馆服务辐射半径为4公里” 的行业标准来设置的话,现阶段我国街、镇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和现有藏书量均难于达到要求。我国街、镇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现状已引起政府部门和不少图书馆学专家、学者的重视,加快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本文就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需要相应的法律保障

公共图书馆立法是我国公共文化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走在公共文化法制建设的前列,而地方性公共图书馆立法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立法中又先行一步。截至目前,我国省域地方性图书馆立法已经有6部;省域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政府规章已有4部。这些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律或规章对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均有涉猎。《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于1996年11月颁布,是我国较早的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律章程,其第八条就规定:镇、街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应在100平方米以上;第二十四条规定“街道(乡、镇)图书馆的经费,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区(县)人民政府给予适当的支持。” 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推进本级公共图书馆设立分馆或者服务点,整合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村(社区)文化室(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资源、形成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省会城市公共图书馆立法,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院长程焕文教授评价该条例“条款数量最多,内容最全面,理念最先进,理论最科学,既充分体现了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与理念,又广泛借鉴了国内外的有益经验,结合了广州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实际,堪称我国地方性图书馆法规的典范”。《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有一个突出的亮点,是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心馆与总分馆相结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即市图书馆为公共图书馆中心馆,区人民政府负责建设区公共图书馆;区公共图书馆为区域总馆,街、镇公共图书馆为分馆,将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提升至区一级政府,由其承担建设街、镇公共图书馆的职责,统一调配资源;条例还规定,区域总馆和街、镇公共图书馆的总藏书量要实现人均3册公共图书馆藏书和年新增藏书0.2册;另外还规定区域总馆和镇、街分馆合计达到每千人建筑面积为应当不少37.5平方米以上,基于这一点,本人认为在区级图书馆馆舍面积已经固定的情况下,不足的部分当然是要通过建设一系列街、镇公共图书馆来弥补。《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所开启的立法思路和指导思想,有助于确保本地区街、镇公共图书馆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助于全面推进构建覆盖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有助于实现和保障民众享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对以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的公共文化立法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二、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是图书馆事业和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戈曼(Michael Corman)誉为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最活跃的研究学者,在他的核心价值论里对公共图书馆的使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概括起来就是在自由平等且毫无歧视与偏见的情况下,提供给公众信息与知识,公众亦可在个人权益保护的情形下,自由地获取信息与知识。我国政府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里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原则”,这一观点与戈曼(Michael Corman)论述的公共图书馆使命与意义相吻合,“普遍服务原则”和“平等服务原则”是国际公认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近几年,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其主要原因是类似街、镇公共图书馆的缺失,大量潜在的读者因公共图书馆资源使用不便而没有享受到“普遍服务原则”和“平等服务原则”所带来的权益。另外,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之一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转移,农村人口日益减少,城市居民越来越多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2015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人口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比上年增1805万,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比上年减少1095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4.27%。这种大量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态势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大量的城市新移民,这一群体同样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新的城市里求生存、求发展,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需要城市文明的滋润,但由于他们的社会交际面窄,生活状态较为封闭,加上工作岗位的稳定性差,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街、镇公共图书馆面向城市新移民,向他们无偿提供知识和文化娱乐,既可以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他们的业务知识,筑牢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又可以为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找到归属感提供有力的帮助。其次是服务老人读者。在城市、特别是在广州这样的大都市,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据统计2014年底广州市户籍老年人口超140.6万人,老龄化率达16.7%,同样是老龄化率,北京21.2%,上海28.8%,天津20.01%,预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老龄人口将以每年约5%的平均速度增长。按照国际惯例,60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即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由于自身特点,容易沉迷麻将,容易被各种封建迷信或者骗局所包围,街、镇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优势,让优秀的文献资源吸引他们,创造条件为他们开设合适的各类讲座,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的健康人生。街、镇公共图书馆的显著特点是公共服务重心下移、布局灵活、注重基层、就近便利,能够以市民为本,让市民在无围墙的学校里看书读报,了解政策、消化情绪、增长知识,获取信息,培养情操,能最大限度地贯彻公共图书馆均等、全面、协调、和谐的发展理念和服务理念。

三、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有效拓宽了市、区二级图书馆的服务领域

我国市、区二级图书馆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现已初具规模,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热情有较大提高,文献借阅量、读者进馆人次都大幅度增长。但正如前文所说,尚有大量潜在的读者因公共图书馆资源使用不便而被排除在外,这就让我们有所担心,如果政府投资兴办的公益文化事业不能为多数人服务,就有投入削减、行业萎缩的隐忧,靠大量投资兴建的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就会受到质疑。在这样一种现实压力下,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有必要把视野调低,适当地转变服务模式,探寻新的突破口,以自身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为依托,把服务拓展到基层,积极参与街、镇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建设,利用街、镇公共图书馆的网点布局和服务为本馆繁重的工作量进行合理分担,因为只有这样,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才能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具体工作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参与街、镇公共图书馆新馆建设。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在新馆建设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以广州市为例,近几年广州市图书馆、越秀区图书馆、黄埔区图书馆等先后择址新建,积累了一定的新馆建设经验,相信基层政府在人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下,按照《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的要求,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的行家们面对街、镇公共图书馆馆址的选择与论证,馆舍的设计和布局都会作出科学的决策,前期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2、参与街、镇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据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副教授唐琼博士调查,数据显示到2015年初,广州市现有街、镇公共图书馆169个,面积之和超过64000平方米。广州街、镇公共图书馆与我国其它地区街、镇公共图书馆大体相同,馆舍大部分设在基层文化站,虽然有专人管理,但管理员的业务素养参差不齐,比如在计算机系统出现问题时,有的靠自身力量难于解决,为此,市、区公共图书馆应成立街、镇公共图书馆计算机技术职能部门,设置热线联系,制定问题解决预案,在正常运作方面给予及时和有力的支持;另外,在建设前期应将街、镇公共图书馆的网络服务引入到全市通借通还系统里,实现馆际互借,以满足数字资源的利用和纸质资源的就近借还。3、向街、镇公共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料、视听资料。街、镇公共图书馆当前的困境之一是资源服务落后,缺少书刊和视听资料。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有必要投入适量的新书刊和视听资料,或者将一些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较高的剔旧图书充实到街、镇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库里;在一些工厂、企业比较多,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地段设置的街、镇公共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多提供技术技能、生活服务类方面的文献,街、镇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丰富了,就能激活现有的空间和人力,更重要的是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推进馆部工作的良性发展。

街、镇公共图书馆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服务性等特性,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载体,是形成全民价值共识、行为准则的活动场所,是体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载体。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有可能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热点。

参考文献:

[1]吴红兵.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2(10):37-39.

[2]潘燕桃.彭小群主编.《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解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D927.651.216.5].2015.8.

[3]程焕文.《全面履行政府的图书馆责任充分保障市民的图书馆权利》[J].《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解读.2015.8:137-143.

[4]刘洪辉.《以实现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J].《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解读.2015.8:143-152.

[5]邱克恩.图书馆核心价值与“主流社会规范”[N].新加坡联合早报.2014-7-25.

上一篇:创设童趣环境延伸绘本阅读 下一篇:中国地铁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