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04 01:48:40

浅议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初中阶段又称青春期、少年期,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三年时间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同时又是心理障碍的易发期、初发期和多发期。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有关的调查表明:初中生中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常见问题有:依赖心理、自负心理、自私狭隘心理、自卑心理、抑郁心理、孤僻心理、焦虑异常心理、恐惧心理、易怒心理、逆反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强迫心理、厌学心理等等。

造成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身因素:初中阶段,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使得有些初中生过分强调自我,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心理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就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与父母缺乏理解和沟通,人际交往中存在心理矛盾与冲突。

一些初中生与父母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他们普遍为此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燥。一方面,他们特别希望父母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获得最基本的心理支持;但另一方面,家长除了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在学习上要求他们之外,却不能了解和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不能理解他们的苦衷。他们觉得父母并不理解他们,甚至与他们产生对立,导致他们遇到问题时只好自己默默地忍受,加重了的心理负荷,增加了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

现在的初中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不能容人的不良倾向,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较为严重,这使得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面临很多问题。不少学生既缺乏应有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又缺乏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必需的个性品质,许多学生常常感受到人际交往上的巨大压力。初中生中因为人际冲突而感到苦恼的情况比较常见,因为同学关系紧张而患病、离家出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三、应试教育下繁忙的学业、激烈的竞争引起过度焦虑。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任重道远。家长们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的频繁的考试、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导致心理疲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与学习、升学相关的焦虑体验伴随着学生的整个中学时代,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厌学情绪、考试焦虑和逃学、出走等现象,都与此有密切关系。

四、在急剧变化和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初中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其身心发展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日益增大。初中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迅猛发展、可塑性强的重要阶段,因而也最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如何帮助初中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呢?

应该总体规划,多方协作,形成合力。其中,学校的作用更为重要。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要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

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要和学生交朋友,通过与学生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只看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要用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的方法。

通过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等,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通过活动训炼课,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介绍自己、了解别人,培养交往能力,掌握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等心理调节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三、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

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和心理健康网站。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对一些有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诊断,针对他们的认识、情绪、意志、行为、人格、性心理健康进行疏导、调整和矫正,对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进行必要的治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

四、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初中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让学校的一草一木,每一个角落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让优美的校园环境和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

六、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我国“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懂得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对学生的教育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其心理规律。

七、学校与社区、德育基地等联合,形成合力,抵制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地净化社会环境。社会传媒、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气、社区环境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其中网络、电视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学校可与派出所联合,整治校园周边的网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文明上网,上文明网。学校还可设立法制教育基地,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抵制不良环境影响的能力。

综上所述,只要采取适当的、合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各方形成合力,对学生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就能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人。

(作者单位:铁岭市第四中学)

上一篇:大学生新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干预策略 下一篇: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