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10-04 12:09:00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摘要:本文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行为两方面进行问题列举和阐述,客观分析了产生课堂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些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际中行之有效的策略,旨在防止、减少课堂问题,管理我们的课堂,以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问题分析 应对策略

1.信息技术课堂存在主要问题

1.1教师方面的问题分析

1.1.1教师尴尬处境致使对学科教学不重视

有些学校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性质和意义认识不够,仅仅是当作完成上级要求的教学计划而开设的一门技术实践课,学校不能将信息技术课摆正位置,都认为是一门可开可不开的课,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课教师也不重视,使得他们在学校的地位明显偏低。

受陈旧的教育观念影响,教师普遍认为升学是当前教学的头等大事,导致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信息技术课不重视,中考中所占分值比例较低,不能像语数外主科那样受到足够关注,甚至信息教师不仅要搞好本学科教学,而且还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处理、技术辅助教学、课件制作等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信息教师在学校工作繁杂而职责难明导致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处境比较尴尬。

1.1.2教学内容设计没有吸引力

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没有深入研究,或者根本没有研究,根据教参生搬硬套,照搬教材,学生对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不感兴趣,对学习信息技术丧失了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造成教师一个人在上面讲,学生都在自由活动。

1.1.3教师课堂管理松散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不同,课堂教学主要以上机操作实践为主,这样的课堂形式相比其他学科更难于管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管理无从下手,上课时只顾操作演示疏于课堂观察,对学生与学习无关行为听之任之,这主要是有些教师本身就认为信息技术课无关紧要,学生玩也置之不理,只要他不吵闹。甚至有些教师也会在学生做练习时上网,开QQ聊天,做些与本课程无关的事情,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效仿。

1.1.4师生之间缺少互动

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单一、陈旧,循规蹈矩,机械地安排教学活动,形成教师一个人讲授、示范,学生听讲、练习的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实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探讨的过程,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会增强兴趣。

1.1.5评价机制不完善

初中阶段正是性格形成和叛逆时期,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肯定,好的评价会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发现自我价值的存在,进而产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然而大部分教师对学生在课堂的积极表现不给予及时的肯定,对学生错误或者不当的行为也不作否定的评价,或者评价方式单一,只是“好”或者“不好”,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产生消极心理。

1.2学生方面的问题分析

1.2.1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教师漠视存在差异

学生在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别,由这些差异因素综合起来的学生素质的良莠不齐,聚焦到课堂现象最直接的表现:学优生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很快就能完成了,然后无所事事有的做起与教学无关的事情来,久而久之养成懒散的学习习惯;学困生则觉得老师教学进度太快了,布置的任务完不成,感觉学习吃力跟不上,渐渐失去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不同,课堂教学主要以上机操作为主,学生80%的课时在微机房上机完成,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与计算机设备相关性极强,根据调查发现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城乡差异明显,城区的学生85%的家庭拥有电脑,而家在农村的学生家庭电脑拥有数不足20%,这种差异显而易见,然而我们的教师缺少调研,往往在教学设计中漠视这种差异存在。

1.2.2学生自控能力差

据调查,不仅学困生有问题行为,优秀生也有问题行为,而且有时优秀生更易发生。关于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问题行为,笔者曾在教学班规模在24班以上的5所初中做过一次匿名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是在信息技术课堂,学生认真听课人数在一半左右,大部分学生在上网、聊天、玩游戏。

2.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对策

2.1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

教师应该自己认识到,信息技术课是必修课,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教师不能死抱“信息技术科学生的好坏对家长无所谓”的旧观念,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具体的课堂教学来看,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内在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体教学的质量,有利于及时进行教学反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不应是知识的简单罗列,教与学双线要对应,二者以学线设计为主。教学情境的设计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基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以激活知识、技能为目的,精心设计情境过程。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的活动,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如何学习,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

随着学习深入许多的新名词和新概念,以及各式各样的实践操作的出现,使学生们感到理解困难、记忆困难和掌握困难。如果教师能对哪些比较抽象的事物通过对生活实际联系则会迎刃而解。

2.3优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参与性

现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无外乎:自主、探究模式、合作学习模式、任务驱动模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等。每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具体采用哪种模式或多种模式的组合都要视情况而定。但有一点特别要注意,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模式都应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

2.4制定相关的课堂管理制度,加强课堂掌控

不管任何学科,规范学生行为是有效的课堂管理得到重要体现。信息技术的课堂管理应该以预防为主,控制为辅。制定出合理的课堂管理制度并执行下去。在平时执行管理制度过程中,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不断修正,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意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5课堂评价要及时和多元化

评价应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而且评价要及时。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教师都要对这个任务进行评价,对于操作快的和操作方法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物质和精神的激励相结合;对于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对于完成任务过程中慢的甚至是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鼓励。通过评价,学生自信心增强了,信息素养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激发出来了。

2.6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起点不同,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内容和任务

总之,虽然课堂上的问题行为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只要我们采取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应用策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学生关怀、思维激发、难以安排和授课内容设置方面加以正确引导并完善,将问题减少、可控,教师把努力提高的课堂教学效率视为已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栾文娣.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0).

[2]陈红,黄宇星,李艺.小议信息技术课堂纪律问题及对策[J].2006-05.

上一篇:对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思考 下一篇:浅析小学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