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纳达国家发展空间结构设计

时间:2022-10-04 10:06:07

格林纳达国家发展空间结构设计

摘要:空间结构设计是支撑国家发展战略有效实施的基本框架,能够通过空间管制与调控实现国家发展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格林纳达国家发展空间结构设计是引导格国国土资源利用方式、平衡区域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基于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论内涵,结合格林纳达国家转型发展的战略需求,根据其岛屿型国家、产业和城市沿海布局、区域地方性等特点,依据“圈层布局、立体开发,点轴布局、重点推进,资源支撑、模块整合,功能衔接、一体发展”四大原则,将格林纳达国家发展的空间结构设计为“三带、一心、两园、五区”的空间架构体系,提出以节点、路线、域面相结合而形成的产业集聚带、城市节点、产业园区等作为发展重点,以快速培育新的产业方向作为经济增长极,带动格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后,提出以建设环岛快速交通体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为基础,实行重点示范项目先行、分期建设、政策体制改革等发展策略,以此来推动格林纳达国家发展空间结构的落地实施。

关键词:空间结构设计;国家区域发展;格林纳达

中图分类号:F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格林纳达国家发展空间结构设计的作用与意义

格林纳达位于东加勒比海向风群岛的最南端,属于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农业和旅游业是格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业居多,所占份额较小。伊万(2004年)和艾米莉(2005年)两次飓风使格农业遭受毁灭性打击,使格国农作物出口经济严重受挫。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格林纳达的旅游业收入又大幅下滑,进一步影响了格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格国政府于2014年提出将“保持财政稳健、创造就业和保护贫穷弱智”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目标,并启动了“格林纳达2030远景规划”。因此,当前制定格林纳达国家发展规划,是重组格林纳达国土发展的区域空间结构,维护格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

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是实现格林纳达经济振兴和社会就业的现实需求。2010年之前,受台风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格国经济环境严重受挫,旅游业收入大幅下滑。虽然近年来开展了道路、医院、学校等设施建设,经济有所恢复,但是产业发展缓慢、高额外债、低就业率的发展困境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制定格林纳达国家发展总体规划,将厘清格国当前发展态势,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思路,促进格林纳达经济社会振兴发展。

区域空间结构设计是支撑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框架和重要内容。区域空间结构是实现地区资源、产业、资本、政策制度等基础发展要素实现空间优化配置的重要技术手段。格林纳达作为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国土幅员较小、资源环境约束力较强,制定符合格林纳达地方特点的空间结构,将有助于构建合理的产业布局,引导产业结构优化,构建功能协调、产业空间一体的产业辐射区。良好的区域空间结构设计能够结合格林纳达的地方性特征,通^合适的空间组织形式将国家范围内的资源和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实现空间生产效益最大化。空间规划设计作为格林纳达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体系框架,能够通过空间结构设计来引导土地利用方式、平衡不同区域的功能关系,促进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空间开发,促进格林纳达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二、区域空间结构设计的内涵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经济社会活动在一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其空间组织形式,是不同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态(陆大道,1995;陆玉麟,1998;崔功豪等,2001;李小建等,2006)。它反映了区域间经济社会空间组织的架构和脉络、城市规模和中心地等级体系、城郊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及其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演变关系(陆大道,1988)。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历史和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布局、政策制度等内生要素直接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Masahisa等,2001),地方间贸易、人口流动、规划引导与控制、宏观经济环境等外生要素直接影响其演化状态与趋势(李国平,2009,2013;王维工,2003)。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兰克・费特尔的商业区位论是区域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的经典理论。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城市演变形态、区域网络空间、区域走廊发展等方面,如Edward Taaffe等根据加纳和尼日利亚的发展,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以海港和铁路系统扩展为主导的空间结构演化模式,认为区域最初的发展在于港口贸易,随着区域铁路线的建成,两者相互交织共同引导了港口、内地中心和内部居民点之间的复杂联系,促进了大型经济中心的形成(陆玉麒等,2011)。在这些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中,逐步树立起了关于区域产业集群、交通经济带、城市经济区、区域廊道等各种经济空间组织方式的统一认识,即地理空间是经济社会要素共同作用的物质平台,经济社会空间又反之根植于地理空间。不同经济社会要素的差异化组合,能够演化形成不同的地域空间结构。虽然这些物质空间的表现形态不同,但其根本的要素仍然归结于空间节点、空间连接线及其共同连接而形成的空间网络联系。

从根本上来看,区域空间结构是具有空间形式的节点、层次、网络或渠道、流、面五部分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吴传钧,1994)。哈格特将空间结构要素分解为运动、路径、节点、节点层次、地面、扩散六类几何要素(王维工,2003)。节点、线路、域面和网络是空间结构形成的四个基本要素,节点即各类城镇或交通点等;线路是联系经济活动的线状物体,如交通线路、通信线路等;域面即是由节点和线路交织共同形成的吸引范围;网络是由劳动力、资本、信息流等在节点和线路上流动所形成的空间形态(孙久文,2004;陈修颖,2005;樊烨等,2006)。空间结构的要素具有层次性、关联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其动态演化中,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通过中心节点的空间扩散作用,又呈现出明显的点轴结构、双核结构、核心结构、圈层结构等发展规律(张莉,2008),使得区域要素借助空间流动而作用和组合,形成不同的区域空间结构形态。

结合区域空间结构的基础要素和组织演化特征,在格林纳达国家发展的空间结构设计中,首先要识别决定国家经济社会实力增长的主要节点和线路,如主要的城市、港口、景点、产业园区、公路和铁路线路等。识别重要节点或节点集聚群的经济腹地范围,确定大致的功能区域;再者,通过节点的大致辐射方向和范围,确定未来发展的空间联系方向和线路选择,或者确定拟建线路;第三,在选定节点、线路的基础上,布局重要的产业项目集群,通过集群对基础发展要素的集疏作用来带动划定范围区内的物质作用联系,达到形成有机整合的域面和网络体系,以激发区域发展活力。通过以上节点、线路、域面、网络的体系化布局,实现对格林纳达国土空间发展的政策调控,促进国家发展的有序化、可持续化。

三、格林纳达国家发展空间结构设计的思路与内容

充分结合格林纳达国家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和人文经济特征,确定一定的设计原则来划分不同的空间单元,进而引导不同空间单元的未来发展。

(一)格林纳达国家基础环境特点

格林纳达是位于中美洲加勒比海的一个小型岛国,共由格林纳达主岛、卡里亚库岛、小马提尼克岛等岛屿组成,陆地总面积约 344 平方公里,总人口约 11.07 万人。格林纳达位于加勒比海东部的小安地列斯群岛南部,西濒加勒比海,东临大西洋,是加勒比海出入大西洋的东部门户。格林纳达主岛格林纳达岛南北最长34公里,东西宽约19公里,南距委内瑞拉海岸约160公里和特立尼达与多巴哥隔海相望,东北是巴巴多斯。

1.国家四周临海,圈层结构明显

格林纳达整个岛屿成椭圆形,四周临海,中间为山地,近海、滨海和中央山地呈现出典型的三圈层特征。环岛滨海地带集中了格林纳达的主要产业,包括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渔业等。中央山地集中了大片天然热带林木和灌木,山区有大热带雨林,动植物资源丰富,林木种类多样。主要种植有肉豆蔻树、香蕉树、可可树。

2.区域划分明确,地域特色鲜明

格林纳达全国划分为6个教区和卡里亚库岛、小马提尼克岛,六个教区分别为圣乔治、圣马克、圣帕特里克、圣约翰、圣安德鲁和圣戴维。各个教区都具有自身特点。如圣乔治区是格林纳达的行政中心、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圣戴维教区多缓丘和石质海湾,农业发展条件较好,中格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即位于圣戴维。圣马克教区主要以圣马克小镇、圣马克河为主体形成了旅游业。

3.城镇体系清晰,职能分工明确

格林纳达六个区都各有城市(镇),从南到北依次是圣乔治、圣戴维、格伦维尔、古亚夫、维多利亚、蒂沃利和索特尔,所有城市布局、主要交通和基础设施都临海分布。其中,圣乔治最大,它位于格林纳达主岛的西南端,人口约1万人,是格林纳达的首都。希尔斯堡是卡里亚库和小马提尼克岛的首府,也是该地区的零售和行政中心,主要经济活动是旅游业。

从以上分析可知,格林纳达南部拥有良好的滨海资源、商贸港口和基础服务设施,宜重点发展滨海邮轮旅游、城市旅游、港口物流、高新技术等现代服务业经济,发挥圣乔治在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和旅游集散地的作用,增强综合实力,辐射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部丘陵地带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加强森林植被和水源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林业经济、生态旅游、城镇商贸服务业等。重点建设国家公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西北部依托良好的岛屿滨海资源,重点发展邮轮经济、酒店住宿业、文体娱乐、度假疗养、商业餐饮等产业,推动滨海岛屿特色旅游项目建设。最终形成以旅游业、现代农业和商贸物流为起飞点,构建旅游度假业、现代休闲农业、港口运输业和商贸物流业为主体的国家绿色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成为绿色循环经济国家、东加勒比地区经济贸易及旅游度假中心和国际绿色经济示范岛。

(二)格林纳达国家发展空间结构设计的原则

1.圈层布局,立体开发

格林纳达主岛和卡里亚库岛的地理地貌和社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圈层结构特征,沿海地势较低、社会经济条件较好,往岛中间方向则地势起伏较大、不宜开展工农业活动。规划空间布局需要尊重这种圈层分布格局,充分考虑岛屿的立体结构,对经济和产业布局作出相对应的安排。

2.点轴布局,重点推进

格林纳达点轴式的经济活动特征较为突出。首都圣乔治是全国最大的城市(镇)和居民分布区,多数经济社会活动也在此开展。除此之外,格伦威尔、桑托斯、维多利亚和古亚夫等城镇是人口分布较多的城镇。环岛公路作为联系沿海城镇主要的发展轴,将海岸和内陆、城镇与乡村以及工厂与码头联系起来,构成了格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格局。空间结构设计应基于这种点轴式空间结构,谋划主体功能区建设,引导经济要素和资源在城镇之间有效流动,提高城镇之间的协作水平,以点带面,推动经济和产业发展。

3.资源支撑,模块整合

格林纳达的旅游、农业以及工商业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度。应充分利用这种关联度,并根据资源特征和发展条件,识别主要地域的功能导向,更好地支撑产业的转型升级、不同地域功能和产业模块之间的整合发展。充分利用格林纳达现有的城镇布局和交通条件,以资源格局来规划产业和市场,以功能模块集聚资源要素,从而实现产业、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高度融合。

4.功能衔接,一体发展

根据格林纳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划定性质各异的功能集聚区,理顺区际和区内关系,形成产业协作、功能互补的空间布局,以及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资源配备高效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格国国家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三)格林纳达国家发展空间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

根据格林纳达的基础环境特点,结合国家战略发展的定位和目标,设计为“三带、一心、两园、五区”的空间构架。其中,“三带” 指近海旅游带、滨海产业带和中央生态带;一心指圣乔治的首都经济中心;两园指格林纳达中央国家公园、卡里亚库岛和小马提尼克岛休闲度假园;五区指圣安德鲁高新循环及商贸产业区、圣戴维现代农业及海上休闲旅游区、圣约翰现代农业与渔业加工产业区、圣马克休闲旅游度假区、圣帕特里克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区。

1.“三带”发展引导

从发展重点来看,格林纳达空间发展的“三带”的发展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开展产业建设。通过这三个圈层的协作分工,形成产业集聚带,集合资源优势,引进重点项目,统筹不同园区的一体化发展,为国家范围内的资源、产业、交通等要素整合提供平台。

2.“一心”发展引导

圣乔治首都经济中心应以建设格林纳达国家经济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交通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为目标,完善以圣乔治为中心的国家公路网建设,打通圣乔治至圣戴维、格伦维尔、古亚夫、维多利亚等环岛沿线城市的交通联系,打造环岛高速公路和观光车交通体系,提高交通接驳、邮轮游客机动性和停留机会,实现城市、园区、旅游区之间的有效联系。 建设圣乔治城市现代商业区,打造城市中央集聚区,完善商务办公、市政及生活配套;进一步优化工农业、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依托滨海旅游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业(港口运输、物流仓储、大宗商品交易、转口贸易等)、旅游度假业(邮轮滨海旅游、医疗度假旅游、免税购物旅游、旅游商品贸易等)和旅游房地产开发。优化圣乔治地区同周边的交通设施和产业协调布局,通过辐射带动、区域联动,推动格林纳达的全域经济联系和协同发展。

3.“两园”发展引导

格林纳达中央山地国家公园应以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为主,建设兼具科研宣教、休闲旅游利用功能的国家公园。实行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工程建设,维系分布格国中央山地的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开展林业资源科研、保护与传统利用,充分挖掘山地自然资源的生态、文化等价值,合理利用中央山地休闲游憩资源,开展生态科普教育、森林生态游憩等活动,实现国家公园对于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功能。

卡里亚库岛和小马提尼克岛休闲度假园应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和肉豆蔻休闲农业,鼓励发展新兴旅游业态,重点发展休闲旅游、滨海度假、邮轮旅游。依托卡里亚库、小马提尼克岛的滨海旅游资源,建设海滨度假区,发展海滩日光浴、海滨酒店、游艇俱乐部、酒店休闲娱乐等海滩度假业。建设圣乔治、圣约翰、卡里亚库等港口邮轮旅游线路,通过组建或引进豪华游轮公司,融入到加勒比海地区国际邮轮航线。

4.“五区”发展引导

圣安德鲁高新循环及商贸产业区应建设成为格林纳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循环产业基地、历史文化旅游胜地。充分利用丰富的肉豆蔻、可可、香蕉等农业资源,开展农产品加工和种业培育,融合旅游业,发展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园。 开展飓风防灾减灾技术、清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风电产业园、循环材料研发、信息通讯技术等建设。依托风力发电设施,开展风电景观观赏、风电知识展示馆建设,与滨海观光旅游公园和滨海观光公路一起,形成观光旅游重要节点。

圣戴维现代农业及海上休闲旅游区建设以现代农业生产加工和海上休闲娱乐为主题的功能区。开展科技园区、培训园区和教育园区建设,以及旅游商品企业的加工和生产功能。大力推动特色农业设施化,实现农产品的工业化、规模化、订单化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果、绿色有机食品等。配套打造农业产业会展中心、加工中心与生态养生中心,结合地方特色发展文艺节庆、摄影等旅游活动,形成 综合开发的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模式。

圣约翰现代农业与渔业加工产业区为农产品加工特色的休闲旅游区。依托肉豆蔻、可可等农业种植园,开展农业景观园建设,开展系列性的农业体验旅游活动。扩大肉豆蔻、可可等农产品生产加工规模,把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耕活动和休闲旅游结合起来,拓展农业功能,构筑融合创意农业产业链,开辟农业旅游新空间。开展小型渔业加工产业,引进水产品自动化生产线,提升附加值、扩大供应市场。

圣马克休闲旅游度假区以圣马克小镇和圣马克河为主体开展河流旅游、小镇旅游和节日节庆旅游。整合圣马克小镇、圣马克河及其两岸旅游资源,建设圣马克休闲旅游度假区。依托圣马克小镇的发展基础,发展以农业休闲产品、茶馆、餐厅、特色商铺为主}的休闲旅游小镇。依托圣马克教堂建筑,发展教堂文化体验、教堂观光等文化旅游活动。以圣马克河流风光带为主体,重点打造河流观光、沿河步道、两岸景观走廊灯场所,形成集休闲散步、餐饮咖啡、水上游船等旅游活动的旅游景区,建设成为展示圣马克地方特色文化的旅游场所。

圣帕特里克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区发展以医疗养生和文化创意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区。建设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城市商业中心,发展商贸服务业。促进医疗养生和文化休闲旅游,推动符合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建设、推动旅游业从观光型向以旅游观光为先导、购物为基础、服务为重点的体验型发展,积极完善景区商业服务设施,延伸商业服务产业链,实现商业、旅游、文化跨界融合发展。

四、格林纳达国家发展空间结构设计的实施保障

(一)建设环岛快速交通体系,实现岛内直连

格林纳达国土面积较小,可优先打造快速交通体系,保障人流、物流运输的便捷性、畅通性。可打造环岛一级公路和观光车交通体系,形成南部以圣乔治为中心、北部以桑托斯为中心的环岛快速公路和铁路通道,形成环岛2小时通勤圈,提高要素、信息的交流效率,提高居民交通便捷性以及邮轮游客机动型和停留机会,实现格林纳达的全域经济联系和协同发展。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优化格林纳达产业发展空间

以港口、机场、商业街、景区、酒店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包括在国际机场、旅游支线机场、邮轮港口、环岛旅游铁路、环岛旅游公路、旅游度假区、旅游景区、旅游酒店、商务购物场所等进行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对外服务和接待能力。根据岛屿圈层发展结构,由海滨向岛内延伸发展,打造度假游憩圈,使岛内发展实现一体化。

(三)示范先行,分期建设,渐进发展

格林纳达国家经济发展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短期内大面积的建设具有较大困难。可根据格林纳达国家开发建设的现实需求,制订格林纳达国家发展的分期实施计划,优先选择示范性建设项目,推动政府体制改革,探索支持空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给企业和投资机构树立信心。在示范建设之后,循序渐进、有序开发,避免盲目推进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和利益冲突。

(四)完善国家发展项目落地的政策体制保障

根据格林纳达国家发展的空间结构设计和分期建设计划有关安排,近期制定规划实施的建设机制、相关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给予产业引进、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发展以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充分保障相关项目的落地建设。

参考文献:

[1]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2]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李小建,李国平,曾刚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陆大道.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发展[J].科W,1989,41(2).

[6]Masahisa F,Hu Dapeng.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1985-1994: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1, 35(1): 3-37.

[7]李国平,杨军等.网络化大都市――杭州市域空间发展新战略[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李国平,王志宝.中国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态势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13,50(3).

[9]王维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发展结构及其系统学研究[D].东华大学博士学

位论文,2003.

[10]陆玉麒,董平.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发生学解释――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理论

地位的判别[J].地理科学,2011,31(9).

[11]吴传钧.国土整治和区域开发[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10(3).

[12]孙久文.区域经济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3]陈修颖.区域空间结构重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4]樊烨,姜华,马国强.基于交通因子视角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长三角

地区为例[J].河南科学,2006,24(2).

[15]张莉.区域空间结构的点-轴式分析方法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D].南

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6]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注:国家开发银行《格林纳达经济发展战略与总体设计》课题组成员:徐英九、吴志峰、李一君、李嘉、王英杰、虞虎、吴良、张丹等。执笔人:虞虎,吴良,王英杰。

上一篇:“技”“趣”相生点化童心 下一篇:人类或将依靠人工智能加强网络安全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