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质疑门径 深入感悟文本

时间:2022-10-04 09:52:39

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的过程是一种认识、思考的过程,没有质疑的阅读如同一颗流星在天空中不经意地划过,没有留下一丝足迹。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疑惑,引导他们寻找质疑的门径,发现并提出问题。

一、质疑课题,享受探究之乐

阅读文本,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课题。好的课题就是一页透射着阳光的窗棂,是一道凝聚了精华的风景。质疑课题,就会事半功倍。

我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学生们自然地提出了为什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上面加了引号,当我告诉他们这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父母对他小时候写的一首诗的不同评价时,学生新的问题又出来了,他的父母为什么这么说他呢?而且还是两个不同的极端呢?用质疑课题的方法阅读文本,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不再有苦于坐冷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的无聊,不再有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苦恼。而当阅读成为学习的需要,当质疑成为阅读的需要时,我们难道不是在享受质疑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吗?

二、质疑细节,追求授人以渔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帮助拉车工人”那一段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动作的词语,想象鲁迅先生帮助工人时那种热情、体贴和细致的动作。再让学生想象当作者问鲁迅先生:“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时”鲁迅先生的神态: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疲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有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抓住细致的细节来品味、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利用质疑文本中的细节之处,来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其学习的动机及兴趣,从而带动全篇的教学,这样就达到了以“一波”之“起”,带动“万波”之“随”的效果。学生兴趣盎然,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生命亦得到了升华。

三、质疑重点词句,深入解读文本

在教学《白杨》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白杨的风格、建设者的品质,我紧紧扣住“高大挺秀”一词的理解进行。学生查字典知道了“秀”就是“美”的意思后,我就让学生考虑:“白杨树在树木中并不是最美的,作者为什么偏用‘秀’来形容呢?学生通过上下文体会出‘秀’字蕴含两层含义:其一,‘在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却独出一枝’,显示出它的外秀;其二,通过爸爸的话:‘这白杨从来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到哪儿长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则显出白杨的内秀。”由此,学生对“高大挺秀”一词的理解由浅表的本意的理解深入到更高层次的理解,体会到如白杨一样风格的建设者们的坚强意志和高大形象,发现了作者蕴含在文中的对不畏艰辛的建设者们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从而引起共鸣,诱发心灵激荡,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感追求。由此可见,一些优秀作品的语言都是简洁优美、情深意长的,不仅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的特点,还有绘画美、音乐美、文字美和含蓄美的特点。教学时,必须依据文中的字、词、句,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提示语言的内在表现力,使其对所学的字词句有整体性的感知,从而体会作者炼词炼句的技巧,感受语言文字的精美。

总之,授人以“鱼”只能使人享用顿餐,授人以“渔”才会让人受益终身。教师如果能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共同去寻找质疑门径和质疑方法,从无到有,从小处着手,从细处突破,从宏观上驾驭,就会“春风化雨终有时,染翠天涯尽芳草。”

(作者单位 安徽省枞阳县钱桥镇大塘小学)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的和谐美初探 下一篇:浅析“愉快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