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教学初探

时间:2022-10-04 09:45:53

《电工学》教学初探

【摘要】针对《电工学》专业性强、内容抽象、枯燥、难理解等特点,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培养师生情感、发挥学生主动性、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变抽象为具体、枯燥为生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培养情感;教学教法;学习方法

《电工学》是电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进一步学习其它技术课和专业课的奠基石。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够掌握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电磁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方法,同时掌握安全用电的一些基本知识。但《电工学》具有专业性强、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枯燥、不好理解等特点,又使得学生难以掌握。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也就成为我们这些专业课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笔者通过多年的电工教学工作,认为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这门课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备课,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讲课前的准备情况如何,对保证课堂讲授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是新开的课还是教过多年的老课,都应认真地进行课前准备。备课要做到四备,即;备教学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1.备教学大纲

学习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能从整体上根据电工学课程准确认识电工学各章节内容在学科中的意义的地位。

2.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重要依据。备课时要深入挖掘教材,掌握教学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所在。

3.备学生

要想把一门课程教好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特点、数学和物理方面知识掌握的程度,班级的一般情况和学生个体状况等,这些都需要了解并加以研究,以便增加备课的针对性和教学的预见性。

4.备教法

备教法就是将备教学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重点考虑如何组织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

二、培养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教与学双方友好和谐的关系,轻松温馨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教师授课水平的发挥,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也容易喜欢上这门课,反之,敌对隔阂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产生对知识难以接受的逆反心理,也就很难学好这门课。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师生的情感培养。在师生的情感培养中,教师要利用课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积极与学生交流和交往,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要与他们进行朋友式的接触。同时还要注意他们的个性化,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对待方法。师生有了良好的感情基础,课堂上便会有愉快的协调的合作,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结果。

三、加强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互动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若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受器”。教师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课堂“填鸭式”灌输上,学生不仅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思维也始终处于抑制状态。这样就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需求和潜能,忽视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创造力,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改变这种包办式的教学模式,把“提问法”、“讨论法”、“探究—研讨法”等“活”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注重实践环节,培养综合技能

由教育心理学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可知,实验实习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途径。通过实验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并牢固的掌握基本理论;通过实验可以训练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可以训练学生掌握应用电工仪表、电工工具进行电气等操作技能;通过实验把抽象的电工理论变得具体、生动,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电工学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实验实习,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电工学》内容理论性强,若不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是很难学好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授人以鱼”,更要教给学生“点金之术”、“渔猎之技”,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譬如,笔者建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概念、原理、定理一定要理解,不能死记硬背。只有理解的知识才不会忘记,才会灵活运用;课前要预习,预习中预见不理解的内容,做上标记,上课时老师讲到相关内容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认真听讲,这样听课就会有的放矢;课后要复习,课后作业要独立完成等等。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知识更新加快的年代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要提高《电工学》的教学效果,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电工课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乐于学习,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上一篇:浅谈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控制管理 下一篇: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