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

时间:2022-10-04 09:33:16

节水型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

制度创新是节水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实现建设节水型城市的目标需要健全和完善如下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合理调整水价,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制度,鼓励多元化投资以及完善激励和优惠措施。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物质保障。凌源市境内没有大的河流,全市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量的80%以上靠地下水供给,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数的二分之一,属于贫水区。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资源的需求量会进一步增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在我市将会日益突出。在供水总量增加潜力有限的前提下,建设节水型城市,节约用水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解决我市水资源紧缺问题,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制度创新是节水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内其它城市经验的基础上,认为要实现建设节水型城市的目标需要制定一部诸如《凌源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此类的专门的规范性文件,在该文件中健全和完善如下制度:

一、合理调整水价

(一)指导思想

应在对全市水资源进行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估的基础上,结合计划用水管理经验,统筹供给与需求关系,对可供水量在基本生活需求、生态和环境需求、经济需求之间进行科学、合理配置、基本生活用水需求由政府保障,通过行政措施解决。生态和环境用水需求是维持生态系统和水环境必需的水资源量,难以进入市场,有政府负责提供。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经济用水,具有竞争性、排他性等私有物品特征,可以通过初始水权(使用权)配置、市场转让等形式合理配置。

为了现实节水的目标,应充分运用经济手段,特别是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节约、利用、保护。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科学制定水资源费、自来水价格、污水处理费和排污费,促进污水处理和回用。在条件成熟时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作用。

(二)引进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现行水价形成机制是根据供水成本由供水公司定价,报物价局审批,没有全面按照不同的行业分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也没有建立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实践证明,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对于节水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比较有效地制度手段,我市应当予以引进。

(三)对特殊行业区别收费

市目前对商业和工业领域的经营性用水统一收费。而洗车、洗浴、娱乐等行业是高耗水行业,由于缺乏节水的激励,经营者普遍缺乏节水的意识。因此有必要针对高耗水的特殊行业征收较高的水价,刺激其经营者努力减少新鲜水的使用量,并采取措施重复利用水,如中水的使用、污水的回收再用等。

(四)工业用水是节水的关键

我市的用水大户集中在工业领域,工业用水占我市供水公司供水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着眼于工业用水的节约便是把握了我市节水问题的关键。因此,有必要提高工业用水企业的节水积极性。单纯的行政强制性命令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但通过制度设定使企业不节水就会增加企业成本则显得尤为有效,其中就包括超定额累进水价制度及其配套的用水定额管理制度。

二、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制度

我市目前没有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制度,供水公司基本上按需供给新鲜水。而且没有实行超额累进收费制度,供水价格又较低,这就使节水管理力度削弱,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高,导致不合理用水量的大幅增长。用水定额管理制度的建立,将进一步强化用水户的节水意识。

(一)核定用水数额

可在市节水办公室召集下,由水务处、环保局等部门统一核定用水主体的用水数额。供水公司不参与用水数额的核定,由于其本质上具有经营性质,由其核定用水主体的用水限额不合适也不现实。

用水数额核定的依据视我市整体供水能力、具体的行业、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数量等因素而定。先由企业申请用水数额,相关主管部门再对该企业用水消耗量进行估算(需水预测)。对核定结果进行公示,有公众参与节水,起到监督的作用,各企业之间也可以互相监督。

(二)工业用水是定额管理的重点

在工业用水方面,实行总量控制、计划用水、定额管理。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节水技术改造,提倡清洁生产,逐步淘汰耗水量大、技术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工业节水以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改造高用水工艺设备为重点。节水重点对象是用水大厂、污染大户,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继续限制发展高用水行业。

(三)建议用水指标交易制度

建议我市在定额用水管理的基础上,建立用水指标交易制度。我市节水办公室可建立用水指标交易中心,作为用水指标管理、储备与交易的专门机构。

水权交易需要在我市政府的指导下,建立一套完善的水权交易规则和交易程序,本着公平、公开和自愿交易原则,实现水权的顺利交易,达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权交易制度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明确用水指标转让规则。对用水指标转让的条件、方式、程序、权益和责任转移等进行细化。第二,建立用水指标转让公式制度。要求用水指标转让主体对自己拥有的多余水权和转让意愿进行公告,明确转让时间、水量水质、期限、转让条件等内容。第三,建立用水交易指标评估制度。根据对第三方利益的有可能影响,由市节水办公室评估确定交易指标额度。如果对第三方的影响在允许的范围内,出具不反对意见:如果超过了允许范围,提出合理交易指标的建议或对第三方利益的补偿建议。第四,建立用水指标交易转让登记和公示制度。在交易达成以后,转让主体应该在市节水办公室办理用水指标交易登记,同时市节水办公室应该公示交易的相关内容,如交易主体、水量、期限等信息。

三、完善激励和优惠措施

目前我市鼓励节约用水的优惠政策尚不到位,用水主体的节水积极性不高。用水主体在利用水资源时关注最多的还是经济和成本问题,在现有的制度条件下,节水往往意味着较大的投入,特别是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和生产困难的企业,更无经济实力在节水方面增加投入。因此,只有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才能解决成本、收益不对称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长效机制,更好地促进我市的节水防污工作。

(一)效益引导

用水主体(主要是企业)拥有成本最小化的用水观念,政府要认识到这一客观规律,加强对用水主体在效益方面的引导,强化企业在用水方面的成本意识,使用水主体认识到节水对自己有益,从而自觉运用各种方法减少用水量,综合利用水资源。政府也要树立一些典型企业。将这些企业的节水措施推广,宣传这些企业不仅节水,同时也节约成本,通过节水创造了经济效益,引导其他企业效仿。

(二)财政补贴

要把建设节水型城市列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节水型城市建设的稳定的财政投入。要增加对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农业节水灌溉的资金补贴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节水设备(产品)生产、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改造、城市管网改造和污水处理等项目。

(三)税收优惠和费用的减免

为了鼓励用水主体积极参与到节水活动,可以采用一定的税收激励措施。对于积极节水和投入资金修建节水设备的用水主体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对于积极进行节水的用水主体,在相关费用上可给予一定的减免。

结论:在建立健全节水型城市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加强对节水型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政策、资金支持,保证公共利益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鼓励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充分调动广大用水户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增强节水观念,使节水型城市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样才能建设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有效控制水污染和厉行节约为标志的现代化节水型城市。

上一篇:梁启超国学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下一篇: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现状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