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04 09:02:43

新形势下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激励的作用很大,有效运用激励手段,对于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建设团结、和谐、进取的班集体,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励的作用往往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鉴于此,笔者根据自身的班主任管理经历,提出班级管理中激励策略的制订以及注意问题

【关键词】激励措施全体激励全程激励

一、全体激励

在现实的班级管理中,激励往往是管理者(班主任和学校的有关部门)对被管理者(学生)实行的上励下受、单向而行的模式。其结果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不高;受激励的对象少,不能对每一位成员起同等作用;同学之间常出现不合作、或是不健康的竞争现象,削弱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在这里提出的全体激励是指动员全体成员参与激励,形成“他励”、“自励”、“互励”的格局,使每一位学生既是激励的主体,又是激励的客体,从而使激励产生最大的效益。

1、他励应具有导向性

他励是指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评选出的先进分子等为激励主体,对其他成员进行激励的激励形态。管理心理学认为,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有一种要求社会公平对待自己的心态,总是将自己所做的努力和所得的回报,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当的人进行比较,如果比值相等,就会觉得公平。公平感受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力量。在班主任的实践工作中,我总是把每一次评选作为班级的全面总结、提高认识、制定下阶段奋斗目标的良机。让全班同学公开讨论、民主评议,让评出的积极分子认真总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特别是在期末的各项评优活动中,我让全班同学根据评选要求以及自己的观察,进行民主选举。然后根据票数多少决定各类先进的候选人,进而将投票结果进行公布,让全体学生对他们进行民主监督。在期末考试结束后由班级管理小组根据最后一个多月的表现民主决定先进人选之后再公布,同时让先进学生认真做好总结。实践证明,客观公正的奖励一个人或是少数人,总可以收到“树立一人,教育一片”的效果,为班级指明发展的方向。

2、自励要强调主体性

自励即自己激励自己。中学阶段的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主体意识就是人们对自身能力、价值、地位等的一种自觉认识,是个体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观念表现。)但有时还存在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的现象。因此,工作中坚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保持经常的实事求是的反省与评价,适时诱导萌发新的需求,使其不断追求新的目标,让学生“理想中的我”指引“现实中的我”不断前进。

3、互励要形成网络性

互励是指学生之间互为激励的主体和客体的激励形态。要做到学生互励,前提是让每位学生都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的价值,认识并承认他人的长处。因此,我经常组织活动,让学生发掘自己和他人的闪光点,并指出所有的这些优点是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以此淡化学生中存在的“分数决定一切,智育好一切都好”的错误观念,然后根据自愿原则,各自搭配组合,形成形式多样的学习小团体,取长补短。同时还开展组与组、寝室与寝室之间的多种形式的公平合理竞争,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二、全程激励

1、帮助学生引起需要、确立目标、制订计划

全程激励的首要环节是引起新的需要,激发新的动机,确立新的奋斗目标。期望理论告诉我们:目标的“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其中效价即目标实现对人们的价值的大小;期望值即人们实现目标的概率大小。从理论上来讲,只有当目标的效价和期望值都比较大时,目标才真正起到鼓舞人们的作用。然而在现实教育教学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远大目标的效价高,但实现起来困难大(即期望值低);而期望值高的(很容易实现),效价却低。效价与期望值两者总是相对立存在。因此,在工作中目标的制订必须把目标的大小、长远等因素统一综合起来考虑,才能发挥目标激励的最大作用。

我校是一所四星级高中,把初中毕业生在三年中培养成高校的优秀人才是我校的主要任务。因此,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坚强、刻苦的学习品质,使他们考上理想的大学是他们在高中生活的最终目标。这个目标在他们进高中前就已经很明确,也有了一定的准备。但如何把这一目标贯穿在三年中?目标的制订很关键。根据目标激励理论,如果学生一进校就以考大学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效价很高,但期望值低,起不到激励的效果。鉴于此,我采用了目标激励卡,在总的目标下层层分级:高一夯实基础,高二努力提升,高三全力冲刺。并且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经常组织讨论、小结,制订更细的目标。以此来达到目标的激励力量的最大值。

2、监督学生行为,适时指导,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目标的制订是前提,指导学生达成目标是关键,是归宿。高中学生虽然具有了一定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性,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持久性。往往在目标制订初期很兴奋,很努力地去达成,但是由于方法不合理、不协调,容易出现实际情况与目标相差很远,这样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信心。因此,我在班级管理中,经常与学生交流,观察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情况,如果发现学生在行为或是在方法上存在问题与困难,及时帮助他们找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实践证明,经常与学生沟通,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能够让学生增强信心,更好的达成目标,也使得激励力量达到最大值。

三、实施激励措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要注意区分激励的对象,根据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

一般来说,对所谓的“优等生”、“顺利者”或管理学上所谓的“成熟的人”要采用改变环境、满足生理安全上的需要来激励他,对其管得要相对松一些、粗一些、少一些;对所谓的“差等生”、“挫折人”或管理学上所谓的“不成熟的人”要多采用发挥特长、满足社会性需要、成就、理想来激励他,对其管得严一些、细一些、多一些,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其次是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奋斗目标。

运用激励理论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一定的效果,否则就失去了激励的意义,而激励效果的大小,与激发力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激发力量又恰恰等于目标价值与期望概率的乘积,激发对象对目标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则激励的效果也就越好。这就要求在运用激励方法时,注意不同的目标价值或同一目标对不同人的不同价值,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奋斗目标,以防止出现实际结果低于期望值,使学生产生挫折感,丧失应有的激励力量。

第三要注意激励方法的创新。

教学是一门艺术,班级管理也是一门艺术。在激励方法的运用上,有时教师本人别出心裁想出的一些方法会比任何管理学教科书上讲的方法都要管用。例如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创造的运用名人名言进行激励的方法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名人名言是人类心灵美和智慧美的结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能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颤和人生的启迪。

最后,要注意奖励和惩罚相结合,以奖为主,以罚为辅

在西方流行的“胡萝卜加大棒”方法正是体现了奖惩相结合的原则。毫无疑问,对正确的行为,对有成绩的个人或群体( 团小组寝室) 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因为这种奖励既能使受奖励者本人看到自己的与成绩受到上级或社会的肯定,从而进一步促使他努力做好工作。同时又能使受奖者周围的人得到鞭策和鼓励,使他们能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气氛。同样,对于不良行为,对于一切不利于学习或工作的行为,则要酌情给予惩处。惩罚的作用在于使学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不得掉以轻心。同时,它也能使周围的人受到一次教育,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1]《班主任工作导论》张民生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2]《心理学》 章志光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3]杜德栎.教学激励与新课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

上一篇:高中生物的探究型实验教学法 下一篇:浅谈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