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财务管理浅析

时间:2022-10-04 07:24:24

基金会财务管理浅析

【摘要】 基金会的重要职责就是管好、用好财产,基金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加强财务管理,将资金切实有效地用于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要重视基金会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建立定期监督检查制度,不断规范财务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社团组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基金会 财务管理 风险 问题 加强管理

随着公益性事业的迅速发展,社团集体会员和个人会员逐年增加,社团组织的资金量也在逐年扩大。加强社团组织和基金会的财务管理及监督,进而不断提高社团组织的财务管理水平,是各级民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社团组织管理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

1. 基金会财务管理需要防范的风险

部分基金会借助社会力量筹资时给予高额劳务报酬,使劳务报酬有变质为商业回扣的嫌疑。如有的基金会由于人手有限,就借助个人和其他单位等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并给予当事人适当的劳务报酬,原则上来说,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该劳务报酬高达筹资总额的百分之三十甚至更高,就有变质成为商业回扣的嫌疑。部分基金会将捐赠资金返还给原捐赠单位使用,使公益性捐赠成为捐赠单位规避税收的地下通道。如果基金会将收到的捐赠部分返还给捐赠企业,则企业实际上规避相应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当然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基金会将捐赠资金扣除一些费用后再予以返还,这也同样在客观上使企业规避了一定数额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部分基金会尚未树立科学的保值增值理念,资金运作违背合法安全有效原则,有的基金会理财意识匮乏,一直将资金存在银行。虽然基金会的银行存款账面数字在增长,但实际购买力却在不断下降。有的基金会甚至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收益,将资金委托给不具备理财资格的机构进行保值增值,这种行为不仅会给基金会带来高风险,更是违反了基金管理条例的相关的规定的。

还有部分基金会尚未将代表机构账目归并入总账目,基金会整体财务情况难以真实反映。基金会如果改由省级政府有关部门作为业务主管单位,同时委托地市级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管理,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存在独立账目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但有的被合并入省级类似基金会,作为其代表机构却未将其账目并入基金会总账目。

部分基金会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违反决策程序,财务管理存在重大隐患。有的基金会在使用数额巨大的资金时,未经任何决策程序,甚至是直接由相关人员口头授意财务人员操作。按照相关的法规要求,即使在紧急情况时,也必须立即向总的负责人员进行汇报,在基金会各负责人达成一致意见的前提下,事后向理事会其他成员通报情况,并形成会议纪要。部分基金会对资金使用结果缺乏追踪和监督,资助资金在中途被滞留。有的基金会将资金拨付给接受资助的单位后,就认为已经完成公益使命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有的资金或许会滞留在接受资助的单位账户上,甚至很长时间都难以最终落实到资助对象或者资助项目上。基金会有权对资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基金会应该要求申请资助的单位在申请资金时进一步细化用途,从源头上加强资金使用的有效性管理,从结果上实现资金使用的有效性管理。

2. 基金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基金会的财务透明度较低

基金会的财务管理不像企业组织需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定期公布其财务报告,按期接受政府或社会审计的监督。作为基金会的赞助者、捐赠人、会员等则很难通过合理、合法、有效的途径来充分地了解他们所捐助的资金是否能被谨慎地、按捐赠意愿使用并且无法确定资金的使用过程是否都有完整的财务记录。这样严重影响了资源提供者的积极性,降低了其对组织的信任度,进而阻碍了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

2.2无法合理选择适当的筹资渠道和方式

基金会在进行资金的筹措时,由于组织的特殊性质及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淡漠,财务人员往往忽视了对各种资金来源渠道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对各种筹资方式资本成本的比较分析工作做的较少,没有充分考虑、仔细权衡由于筹资而带来的财务风险因素,因而也就无法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所筹资金的用途选择适当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合理筹集组织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2.3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

基金会的财务由于预算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预算管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每年预算支出分配采用的都是在上一年基础上增减的办法,这种资金分配方式的弊端是,以往年支出实际为依据确定支出指标,固化了原有利益分配格局,因而固化了原有财政供给范围和支出结构,不利于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由于制度的缺陷进而导致基金会的预算管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难免造成非营利组织的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不严肃,不在乎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使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2.4放松对服务性收入的管理

服务性收入占收入总额的比例偏低,收费标准的制定欠科学、合理。在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中,服务性收入应占较大比重,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部分收入所占份额也应逐步扩大。与国外相比,我国基金会服务性收入所占比例偏低,在开展业务工作时,可按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获得一定的服务性收入,这类收入的收费标准一般是根据正常开展工作所必须的开支需要进行制定,并报经财政、物价部门批准后执行。

3. 加强基金会财务的管理工作

3.1提高基金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质量

要让赞助者、捐赠人、会员充分地了解他们所捐助的资金、资产、交纳的会费等都能被谨慎地、按资源提供者、会员及捐赠意愿使用,并且资金的使用过程都有完整的财务记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社会声誉,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支持。这就要求基金会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促使非营利组织向信息使用者源源不断高质量的信息。国家对不按规定按时、按质信息的组织可给予必要的处罚,随着基金会财务透明度的提高,其效率和公平性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

3.2改进预算管理工作

基金会要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并监督检查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根据其工作目标,进行深入调研与科学核算,准确核定所需拨款的额度,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确定的预算额度既要保证完成既定工作任务的开支需要,又要保证不夸大虚报,严格按预算办事,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追踪、监督和评价。

3.3加强对服务性收入的管理

提高服务性收入占收入总额的比例,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基金会在制定收费标准时,要积极争取收费政策支持,本着以收费养业务、促业务的原则,深入调研,科学核算,制定、申报准确的收费标准。基金会应争取更多的政府资助和财政支持,并且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充分认识到不同捐赠人、会员的性格特点和捐赠意图、入会目的, 吸引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人员向组织捐款、捐物或成为组织的会员。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功能的日益完善,我国各种非营利组织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壮大,基金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一个高效率的、有能力的、负责任的、透明的基金会财务运行体系,无论是对经济的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积极推进基金会财务管理工作,是我国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徐宇珊.我国基金会资源特征的指标构建-基于年度财务报告的分析[J]. 学会. 2007(05).

[2] 陈岳堂.构建非营利基金会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3] 李晨苗.试论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J].中国农业会计.2008(02).

上一篇:简论降低配电线路损耗管理措施 下一篇:试论输电线路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