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及其文化的培育

时间:2022-10-04 06:20:26

书法艺术及其文化的培育

中国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依托,用笔、墨、纸、砚构建的线条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承载了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宇宙万象之浓缩,是历代文人雅士精神理想的寄托,蕴含了人们对天地人关系的超越性思考。因此,书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根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当今社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现代文明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高科技产品的应用逐渐代替了传统手写方式,国人不认识中国书法,对书法的继承和发展存在极大的困难,也使现代书法的发展走向了一个盲区。笔者认为,目前的重点应当为对书法文化的培育

中国书法独一无二,它不只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已经上升到艺术层面,包涵了对生命的探知。

书法是随着中国汉字的出现和演变而产生和发展。在世界两大文字体系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中,古美素不达米亚苏末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等和中国汉字同属表意文字体系,但都已销声匿迹,只有汉字存世,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它的突出之处就在于其以象形为基础,以方块形为框架,将天地万物相关联,具有独特的形态美,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思维,体现了中国哲学内涵。

汉字是书法的母体,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汉字所具有的结构美和精神促使汉字在历代书家的笔下不断升华。自文字肇始至今,书法经历了从实用书写到书写艺术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最先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大量出现在陶器上。据考古调查发现,史前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均发现有数量不等的刻画符号,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字的原始形态。它的起源是一种模仿和表达语言的本能,尽管它简单而又混沌,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关于文字的起源还有很多的传说,主要有结绳、刻契和八卦之说,虽然均无可靠证据,但它使古代先民不仅仅把文字看做是一种工具,而是代表了一种观念、精神、意识和道德。古代的人们认为文字是上天赐予的,是圣人根据上天的安排创造出来的,是神圣的。这种“神明示迹”的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发展到汉魏时期,已形成了完美的中国汉字,并得以传承和发展。

自魏晋开始,中国文字体系发展完备,文人书法的崛起,将书法推向了艺术境界。文人雅士们在文字规范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表现,寄托精神思想,将文字的笔法、结构、章法掌握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形体、风神、意态都尽善尽美。东晋王羲之提出:“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南朝王僧虔认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清代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内藏了人类对宇宙万物和生命的思考,展示了书家空灵的艺术趣味和精神人格价值。至今,魏晋书法艺术高度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

所以,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必须留住历史文化的根,积极引导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欧美、日韩文化元素迅速融入中国,中国走向了现代文明,人们的追求和享受被大量的“现代观念”所代替,传统文化元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逐渐走向消亡。再说,书法艺术是一个抽象的传统哲学,它是以线条艺术对美的表达和诠释,其艺术欣赏门槛之高,难以被理解和接纳。因此,书法的继承和发展面临很大困难,只有少数人为之。除此之外,一部分人认为练习书法是离职退休后无所事事之人才做的,大部分人竟然不认识书法、不知道什么是书法。在学校,因文理分科之后,书法更是边缘学科,而高科技产品的应用,使作为书法母体的汉字书写都成为大问题;在党政事业单位,好书法、懂书法的人也少之又少。不但如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炒作的影响,拍卖行、画廊、书画集散市场等营销渠道大量出现粗制滥造的所谓“名家书法”和书法膺品,使传统书法艺术走向低谷。仅从近几年情况看,领导书法、作家书法满天飞,一幅明星书法作品价格竟然高至几十万、几百万,不但影响了传统书法的规范和艺术美,使国人对书法的认识和理解也产生了错误的导向。现代社会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信奉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导致书法界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凭空炒作、急功近利的现象层出不群。

书法所体现的内容是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古典诗词、经典文学,蕴含了老庄哲学、儒家思想、天文地理、人文习俗,以及书家人格、修养、学识、情操和品行。因此,自魏晋以后,文人书法占据主导地位,就是历代皇帝如唐太宗李世明、宋徽宗赵佶等都无不精通天文、历史、文学、艺术。在这样的书法背景下,书法是仕人的必修课,他们自小就开始练习书法,临摹大家字体,逐渐将自身的思想、意志、学识、感情融入其中。然而,这却让当今的人们认为,书法是古人的书法,而非今人的书法。这不仅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更是一种错误的舆论。

中国书法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朝历代的书法大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研习,持之以恒,加以发扬光大,使书法的艺术青春常驻中华大地。在今天现代文明大发展的时代,中国人不能忘记中华传统文化,因为书法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依照前人的脚步,将中国书法继续继承和弘扬下去,要坚决不受市场炒作的影响,正确引导中国书法的普及和健康发展。

书法是中国美学的灵魂。从作品的角度讲,中国书法自甲骨文开始,期间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沿革,不同的书体、不同的书家、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流派构成了其博大恢宏、争奇斗艳的发展格局。但是,书法遵循的艺术标准是一样的,无论是真、草、隶、篆、行都有它自身的艺术规范和美学趣味。通常,人们将书法的美和人体相联系,楷书有严格的法度,讲究规矩,行书比较活泼自然,草书潇洒飘逸,苏轼说:“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就是如此。从笔法、结体、章法看,笔画有方圆、曲直、粗细、长短和藏露之分,从中能体现书法的质感、分量、力度和韵律,它是构成书法的最基本元素,最能反映书者的书法功力,从入笔、运笔到收笔,每一个细节都给人以力量和美的愉悦。书法的结构美以平方建筑的基本构造原则为基础,通过匀称协调、重心平稳、主次分明、左右搭配、收放有度、呼应搭配等具体的结字特点来表现,每一个构成都协调有序、浑然天成,而每个书法家在统一的格调中加以变化,使结体瘦劲险绝、典雅秀润、凝重古朴,显得率意天趣,各具风格;另外草书是具有一定法度而自成体系的草写书法,在所有的书体中最为奔放跃动,最能反映事物多样的动态美,也最能表达和抒发书家的情感,它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用笔上起抢收拽、化断为连、一气呵成、变化丰富而又气脉贯通;还有行书有形无法,而行草结构是楷书基础上新的象形化、写意化和书家的个性化。章法强调整篇作品的效果,其统摄用笔、结构、气势、韵律、款识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着眼于全局的布白和总体感觉,创作上对笔墨的运用要具备长短粗细、大小疏密、浓淡干湿、虚实顾盼、远近相背、错落肥瘦、首尾呼应、偃仰起伏、萦带连绵、抑扬顿挫、款式印章等书法艺术法则,才能创作出自然生动的书法作品。这就是书法的美学标准,历代书法大家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心境、思想、学识、修养和理想等,对笔墨线条微妙变化,形成了富有生命意味的韵律,创造出有韵味、神采、情感的全新境界。因而有“字如其人”“字为心画”之说,使后世临帖者有一种“口诵其文,手楷其书,想见其人风采”的情怀,也是“形神兼备,神采为上,书同人品,技进乎道”的最高书法美学境界。

在中国历史上,书法艺术人才辈出,书法大家将书法艺术推到了艺术仙境,古有书圣王羲之、草圣张芝、唐宋家,近现代有书法大师于右任,当代欧阳中石、启功等,都是书法大家,他们的书法各领时代,却都是在临习前人基础上,加以个性化。他们的书法遵循书法美学标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致使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书法散发出高雅的艺术魅力。有鉴于此,当代书法只有一如既往,遵循前人的艺术历程,不断研习,增强文学、美学艺术修养,才能将中国书法文化引入积极健康的艺术之路,将其发扬光大。

对于如何全面培育书法文化,将书法艺术渗透入现代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更是一个中华文化责任性的问题。试想,民间小吃都能列入文化遗产,但中国汉字与书法是炎黄子孙从告别蛮荒走向文明理性的开端,特别是意趣超迈的书法表现出了中国艺术最潇洒、做灵动的自由精神,我们中国人理当继承、发扬好这一艺术瑰宝。

目前,对“文化”的解释有很多种说法,但其含义大体一致,特指社会意识形态。简而言之,其主体是人,所以文化即人化,化人。培育书法文化,也是培育中国人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可是现代时尚元素、娱乐方式的增加,传统文化元素的削弱,使得人们的传统文化观念日益减少,给文明礼仪、道德修养、文化知识,以及家庭与社会文化的建设带来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同时,经济竞争、人才竞争的加剧又对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管理越来越重视和需要文化理念,所以,必须将中华优秀文化植入现代家庭、社会,才能构建大文化的和谐、繁荣和发展。

书法艺术对于中国人有着一种远离功名利禄,不涉得失荣辱的神圣、崇高、和谐与适意。这种审美的态度无疑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哲学,给人的是“诗意的生活”,审美的生活,恬静却不乏愉悦的生活,健康的生活。书法是装饰房间古朴典雅的重要元素,给人们营造安静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书法包含内容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生哲理,是教育和勉励每个人的良师益友,是修身养性的座右铭;无论是书法的内涵美,还是书法的形式美,都能督促和激励人们热情工作、追求美好生活,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书法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趣,对现代家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酒店文化、军营文化、机关文化、校园文化等都将是极大地提高和充实,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书法的弘扬者,各行各业都应该以书法艺术作为精神食粮和财富。

书法的培育可以通过政策性引导,纳入创建文明活动计划,大力开展书法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进机关活动,定期举办笔会、展览、培训、讲座、比赛等,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创建书法之乡、书法公园、书法一条街,特别是学校应该纳入课堂教育科目,让书法继承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3年1月

作者简介:

王典,甘肃书法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

上一篇:中国书法与浑沌学世界图景的暗合 下一篇:长春市群众文化品牌的调研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