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写作指导与训练的反思

时间:2022-10-04 05:59:10

关于教师写作指导与训练的反思

内容摘要:写作教学,的确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短板,学生作文的抄袭套作、胡编乱造和语句不通等就是明证。这固然跟阅读教学对“写了什么生活和是怎么写生活的”引导与强化严重不足、写作教材指导与训练的杂乱无序和朝令夕改有关,但教师写作的指导与训练更值得认真与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教师 写作指导 训练

当前,我以为中学的写作指导与训练应以发展学生为根本,以写作生活为核心。生活是人和动物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的各种活动。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离不开生活。学生要写好作文,教师必须科学地指导他们积累生活、认知生活,还要有序地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自改互批,使他们在科学指导和有序训练的习作实践中逐步地提升水平和能力。但现状却并非如此。

一.指导的目的问题

人,吃饭是因需充饥、饱肚和延命,穿衣是因需御寒、遮羞和饰美,睡觉是因需休息、舒活和续作。这一切,都主要是因为人的生存的客观、物质、生理的需求。那么学生,写作是因需什么呢?当然是学写生活应用文,如请假条申请书、书信通知启事、计划海报调查报告等以维持必需的正常的生活;反映生活现实,如写人、叙事、绘景、说物等以表达所见、所闻、所思的生活;抒写生活性灵,如抒情、议论、评价等以展示个性、扬弃文化、创新生活。这一切,又主要是因为人的发展的主观、精神、心理的需求。既然这样,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就是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主观、精神、心理的需求,主要就是为了学写生活应用文,反映生活现实,抒写生活性灵。基于此,教师对学生写作指导的目的是:真正教会他们写作生活应用文,重点指导他们用心观察、积累和思考、认知生活,努力提高他们对社会人事物景等生活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事实却是:初、高中学历段的绝大部分教师,无论是思想认识还是指导操作,都在非常片面地理解并落实为仅仅为了写作应试作文并获高分。本末倒置地专注于不厌其烦地灌输文体知识与写作技巧,千方百计地训练背诵范文与仿作套作;却不重视科学指导学生去社会去阅读以积累与认知生活,不重视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写作生活与自改互批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此严重背离教师写作指导的本来目的、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的结果,是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或抄袭套作或胡编乱造或语句不通或几者兼具,自然不可能得高分。

二.指导的内容问题

指导学生写作什么?回答是:学写生活应用文,反映生活现实,抒写生活性灵。要言之,就是写作生活。要写作生活,前提则是重点指导学生用心观察、积累和思考、认知生活。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就不会索然无趣而“抄袭套作、胡编乱造”地作文了,可能会兴味盎然地写出自己的生动逼真的生活佳作来。

指导学生写作生活,要抓住两个要件:

一是观察、积累生活。首先明确意义:生活中离不开观察和积累,要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自觉养成勤于观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并用心积累的习惯。其次教给方法:①调动五官观察、用心积累。要眼看、耳听、鼻嗅、手触摸、舌品尝,五官并用地观察并用心积累生活。②扩大空间观察、积累。要由课内而课外、由校内而校外地延伸、渗透到日常所有生活中。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积累动植物等生活的各种现象,要到农村、街道、社区、机关、企业等去观察、积累周围社会及人们的各种生活。③参与活动观察、积累。积极参与假期调查、社区服务、社团活动、节日晚会、干部竞选、演讲比赛、写作竞试、读书报告等等活动,增加阅历,扩大视野,观察、积累生活。④拓宽渠道观察、积累。要通过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方式,关注时事新闻,了解天下形势,聚焦社会生活。⑤大量阅读观察、积累。要通过博览群书,去观察、积累身边的和身外的、现实的和历史的、中国的和世界的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生活。⑥联想想象观察、积累。在躬行、反复直接和间接观察、积累生活的过程中,要突破时间空间、跨越物质精神,多视角地全面联想、全方位地大胆想象。

二是思考、认知生活。要学会运用发散思维具体分析,从平常的社会人事物景等生活中思考不平常的现象,认知不平常的道理。主要的方法如:①辩证地思考、认知:A.思考正误,判定性质;B.一分为二,确定取向;C.区别情况,限定重点。②联系地思考、认知:A.联想比较,由此及彼;B.异中求同,由点及面;C.同中求异,由表及里。③因果地思考、认知:A.就果究因,追溯根源;B.缘因推果,揭示必然。

三.训练的方法问题

心理学认为,写作是一种智力技能。而智力技能的形成,必然经历认知和形成的两个阶段。其中认知是基础,形成是目的且必须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习得。写作实践也警示:学生对写作的认知,有的是从教师那里学来的,有的是通过各种阅读获得的,有的是在训练中自己感悟的。它们中对写作最有用的是作者自悟出来的,唯有它才最真切,对写作的指导作用最大。因此,教师当然应传授学生文体知识与写作技巧,但更应抓好学生写作能力的扎实训练。

怎样抓才会好、扎实?要突出一个重点,突破一个难点。

一是要有核心的目标、强烈的针对性。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训练应有两个核心目标即重点的突出:提高学生对生活思考、认知的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这两个能力是学生写作中普遍缺乏甚至是缺失的,因而又是难点。思考、认知的能力,如上所述,可以通过自己在观察、积累生活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发散思维具体分析地去逐步获得并进而形成。但写作的本质是将观察、积累和思考、认知的生活转化为文字,即语言的表达。学生尽管可能有了观察、积累和思考、认知的生活,但不一定就能真实、准确而灵动地用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来加以表达。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语言本身两个尤其是后一个要素的训练:语言积累和语言表达。语言积累,通过自己的听说读写是可以去由少到多地自主地获得的;而语言表达,则必须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循序渐进的适量适当的不断反复的写作训练去逐步地习得。所以,教师必须真正落实每学期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的课内的“八(次)大(作文)八(次)小(作文)”的训练,并组织学生自改互批;还应要求学生课外自觉、按时、高质地完成观察日记、认知周记和读书笔记等练笔,教师要抽查督促,展示优作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但却有教师,认为作文在应试中所占比分不高只有40%左右,并且所评的分差很小,而质量提高的时间很长、速度很慢、难度很大,因而训练得很少甚至不训练。教师如此错误地指导和训练学生,学生怎能解决“语句不通”的问题?

二是要有科学的序列、渐进的显效性。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训练还应有个科学的序列即难点的突破:教师要在充分利用教材写作指导与训练序列中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把初高中两个学历段、每个学年段、每个学期段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并分期规划,制定与阅读教学配套协调、互相促进,既有固定具体的安排又可动态灵活地调整的长、中、短期计划,把思想认知、情感态度、文章体裁、文学样式、思维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项目,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起来,确定先后顺序、部署课时时间、达成难易目标、强化重点反复、明细交叉提升、衔接分项综合、结合限时限题与宽时宽题等。从指导的实际情况看,绝大部分教师序列模糊,随意性很大。更有甚者“有破无立”,他们以教材写作指导与训练序列杂乱和朝令夕改为借口,在把教材的序列予以否定之后,自己又无法且无力形成新的序列。因而训练往往是跟风中考或高考,随心所欲地信手拈来,本次A问题、仿A考题,下次B问题、仿B考题,若干次训练的若干问题或考题,其间常常缺乏序列性更无科学性,训练的难点得不到突破,渐进的显效性也就无法实现。如此一来,学生作文“抄袭套作、胡编乱造和语句不通”等,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训练的批改问题

最有利于师生尤其是学生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改互批。叶圣陶说:教师“精批细改”“徒劳无功”。“‘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吕叔湘也说:要“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张志公更说:“‘精批细改’,……于教师是件苦事……于学生毫无益处。这种事情,何必去作?”“应当养成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新课标明确规定:初中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高中学生要“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审读、反思,主动吸纳、辩证分析他人的意见。乐于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学生作文自改互批,并不意味着教师撒手不管,而恰恰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如之前必需明确总体要求、教给具体方法并提供操作标准,之中先多次示范批改再分组抽查批改再随机放手批改,之后每次自改互批都必须检查或抽查并作普遍性、倾向性、典型性问题的简要讲评。遗憾的是,至今仍有不少教师一边抱怨批改作文花时太多、效果几无,一边却还在“勤勤恳恳”、越俎代庖地“精批细改”。如此做法,不仅苦了自己,而且害了学生。

五.指导与训练的其他问题

一是责任问题。教师应该落实素质教育,回归写作传统,以发展学生为根本,以写作生活为核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聚焦生活,写好身边的人事景物,悟出生活的酸甜苦辣;要求学生说真话,诉真情,高品质,高品位。教师一切为了应试的认识,只是灌输文体知识与写作技巧、训练背诵范文与仿作套作的做法,是失责、背责。

二是能力问题。毋庸讳言,能否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与训练,本质上涉及到教师的能力问题。如何指导与训练本就属于能力,还如――在布置学生写作之前,教师自己是否胸有成竹:本次训练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要达成的项目、目标是什么?它在整个序列中居于什么层级、地位?在学生训练完成之后,出现了偏差、意外又如何纠正、解决?自己能否“下水试笔”示范学生?

教师写作指导的目的与内容、训练的方法与批改以及指导、训练的责任与能力等问题,都不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之内、学生的文章写作本身,而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之外即科学有序地指导与训练、学生的文章写作之外即生活的观察、积累和思考、认知以及语言表达的反复训练与习得。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功夫在“课”外,学生功夫在“文”外。

(作者单位:湖南省安仁县第一中学)

上一篇:品德课中谈“品”术 下一篇:法汉双语中“向”义句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