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高职科研开展及方法研究

时间:2022-10-04 04:31:54

理工类高职科研开展及方法研究

摘 要 高等职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趋势日益显著,科学研究不仅成为高职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定高职院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此,首先指出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升是理工类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和提高科研成果的重要前提条件,并且可以采用“外引内培”的方式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接着,针对理工类专业的特殊性,提出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团队、选择课题、开展课题以及研究课题的具体方法,并提出适合理工类高职的科研成果考核方法,即“重过程、重成果、轻实间”的考核方式,以此引领理工类高职院教师,甚至是其他专业的高职院教师,开展科研,从根本上解答高职院教师开展科研的难题。

关键词 理工类高职 教师队伍建设 科研开展 科研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On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of Vocational College and Methods

LIU Fei

(Wuxi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Wuxi, Jiangsu 214000)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both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scientific research has not onl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vocational teachers' job classificat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Vocational School assessment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Here, first pointed out the construction and upgrading of teachers a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improving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arry out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an be used "within the outer lead training" approach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Then, for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particularity,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eam on the existing basis, choose the subject, to carry out specific research topics and methods, and to propose methods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vocational assessment, namely the "heavy process, heavy achievements, light practice" assessment methods, in order to lead the polytechnic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and even other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 to answer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carrying out vocational school research.

Key words science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construction; carry out research;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近年来,高职类院校的发展逐渐发生变化。高职院校任课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还要进行必要的科学研究,并且职称的评定大部分要看科研成果。这一改变,让许多深处高职院校无科研经验而又有提升自我职称的教师无从入手。如何拟定课题?如何开展课题?如何申请和使用科研金费?诸多问题接踵而来。针对这一现状,有很多学者对高职类院校科研的开展进行了研究。

谢萍①深入研究了我国近十年来高职科研的动态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开展高职科研的必要性进行了重点讨论。

黄平②等提出四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来解决高职教师科研选题的方向。

唐锡海③对制约高职院校科研水平提高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研究;董陶陶④探索了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具体实施途径;赵彬⑤在产学结合的基础上,讨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方法;吕一枚、⑥王晓华、⑦刘彦臻⑧等研究了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提升方法和科研选题的策略。

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针对理工类高职院校教师如何顺应国家的发展,在现有的科研基础上进行科研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以理工类高职院校为主,讨论并提出在高职院校进行理工类科学研究的方法。

1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升

前人有许多学者提出如何开展科研、如何选定课题等,却很少有人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

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和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开展科研也逐渐成为高职教师的工作重点。许多老教师,在高职教师岗位上教育多年,对教学和指导生产了如指掌,但是一说到科研却无从下手,这种情形在许多高职院校中显而易见。为解决这一难题,一些高职院校领导开始从根本问题着手,提出“提升高职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是开展高职科研的重要前提条件”。

教师自身的学习阅历以及科研经验是决定该教师能否正常开展科研的重要因素。没有参与和学习过科学研究的教师开展科研又何从谈起。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升是开展科研的重要前提条件。

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采用“外引内培”的方式进行。“外引”是引进高层次人才,如博士、副教授等,这种方式能够较快地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从而提高科研的积极性。“外引”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在岗教师的个人学历,本科学历教师鼓励进修硕士学历,硕士学历教师鼓励进修博士学历。这样随着教师队伍科研素质的提高,高职科研水平也逐渐提升。特别是理工类高职更是如此。

不同于其它学科,理工类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果教师没有实际科学研究经验,做出来的科研成果很有可能是纸上谈兵,不能与实际相结合,更谈不上指导生产。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升是高职院校,特别是理工类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和提高科研成果的重要前提条件。

2 科研工作开展

理工类高职院校历来是以教学为主,教师之间的团队意识较差。而“一人撑不起天”,科学研究也是如此。完成一项科学研究,不仅要有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面,还应有具备调查、试验、分析、推广等能力的人员加入来共同完成。因此,科研团队的建立成为了进行科研、发展科研的首要环节。

学科的合理交叉是成立一个有效科研团队的重点。往往一个专业内部的科研课题不如跨学科研究课题引人注意,交叉学科课题具有他人没有的创新性,容易立项。

理工类高职院校由于平台低,科研人员获得纵向课题的机会较小,如: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因此,高职院校科研人员应该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协调发展,横向课题包括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产学研基地等。当基础较差时应与企业紧密联系,寻找校企合作,发展横向课题;当有了研究基础,研究人员职称也有所提升后,申报纵向课题。这样,理工类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也就会逐渐得到进步。

3 科研阶段及方法

科研工作阶段共包括选题、开题、研究、分析、总结和发表六个阶段。在此,仅主要介绍选题、开题和研究三个重要的阶段及内容。

3.1 选题

选题是科研工作的基础,选择一个好的研究课题是科研成功的前提。我国现阶段正在着力发展知识型社会、创新型社会,最终要实现产业转型,在许多领域如:网络、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航天、海洋等均孕育着许多重大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对于高职类科研来说,科研课题或是科研方向的选定必须是热点问题以及未成熟的课题,比如:与人类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与个人知识或兴趣相关课题,或与学科发展相关的课题。未成熟的课题才会成为学者专家讨论的热点,需要研究的内容才丰富,才能够更容易做出科研成果。

在选题过程中,可以通过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了解研究本专业的最新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情况等;也可以阅读综述性的论文,通过研读本专业有名学者和专家的综述性论文来获取该专业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同样,如果有机会可以同名师进行深入交流,发现错误研究方向,拟定正确的研究课题。

3.2 开题

当拟定研究题目以后,就进入开题阶段。在此阶段,研究人员必须具备基础的知识、明确的研究目标、可行的技术方案。基于理工类学科的学科特色性以及课题的研究方向,有很多课题必须建立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高职院校试验设备的缺乏阻碍了理工科类专业进行科学研究前进的脚步。如何在现有的科研设备的基础上完成科研课题成为了高职院校理工类科研工作者的难题。就全国的科研现状来说,可通过在其他高校或研究所寻找开放性课题,利用开放性实验室搞科研的途径解决研究中的硬件问题。

3.3 研究

研究阶段是整个科研阶段的核心。根据研究的类型可以分为发现型研究、假设检验研究、数据挖掘型研究等等。必须首先确定研究的类型再进行具体的科学研究。一般课题的研究过程可以分为观察、调查、试验、推导、分析、讨论六个部分。科研课题的研究就如同解决问题,当把发现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拟定的科研课题也就随之完成。因此,科学研究首先应当把观察到的问题进行实际调查,检验问题的客观存在性以及研究的意义。接着,理工类科研大部分要进行室内试验、野外测试、模拟试验等;通过实验或测试,探索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选择有用数据建立相关研究模型,推导和分析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并进行深入讨论,分析产生该问题的具体原因,如何解决该问题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关键。

4 科研考核

建立合理的科研考核方式是促进科研开展和提高科研成果的重要前提。李建江⑨提出高职科研的考核应该“正本清源”,不能凑板面、跨行发、迂回发,要保质保量地完成科研课题,并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针对理工科的特殊性,合理科研考核方式的建立更为重要。理工类学科注重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不能纸上谈兵,所有的科研都必须从实际出发,科研成果必须能指导实际工程的开展,理工类高职科研的实际应用特性就更为突出,这一特殊性从而也提高了理工类学科科研的重要性和难度。

不能规定一年的论文数量,这样会降低科研成果(即论文)的质量;不能用年终打分的形式来判定一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或内容。做过研究的人都知道,高质量地完成一个科研课题,必须保证从选题、开题、研究、等各个方面都严格把关。如若在成果发表方面减低标准,那么就不能保证科研成果的高质量。例如:有部分高职院校年终评优的条款中对科研的分数是这样分配的,“发表一篇IE加1分,发表一篇核心论文加0.5分,发表一篇论文加0.25分,这样的分配是完全不合理的。”

理工类高职的科研考核方式应该更加灵活并且符合该高职院校的总体水平和发展趋势。总的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核。

4.1 重过程

科研不能忽视研究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只有保证了科研过程的高质量完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才能够形成。年终对教师科研成果进行考核时,不仅要对已经完成的科研成果进行汇报,还要汇报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这样不仅可以和大家讨论该课题的可行性和意义,也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科研过程,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科研泡沫的出现。

对研究过程中的内容进行相应评价,给予肯定,加分制度中给予加分也是鼓励教师积极科研的重要前提。

4.2 重成果

评价一个科研成果的好坏无疑要从该科研的成果如何,是否对实际工程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行。高职的科研成果的好坏首先应该看论文级别的高低。一篇省刊或是一篇北大核心期刊或是一篇IE检索论文,其中所含价值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该鼓励教师发表高级别的论文,如果是采用打分制度来加分的话,那么一篇省刊或是一篇北大核心期刊或是一篇IE检索论文的分数应该是呈指数增长;其次,是否能指导实际工程也非常重要。高职科研比本科院校更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操作意义,不能脱离实际进行科研。

4.3 轻时间

对科研的考核不能规定时间。例如:不能规定一年1篇高质量论文或是一项高水平课题。真正做研究的教师都明白,一篇好论文或一项高质量课题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准备,从课题的准备阶段开始,到课题的开展,再到出课题研究成果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如果把时间规定太短,就会导致低等科研成果的产生。

5 结论

通过对理工类高职科研开展和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得出几点结论:(1)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升是理工类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和提高科研成果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采用“外引内培”的方式进行。(2)发现问题、拟定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常常是科学研究的五个重要阶段。只有完善这五个阶段的研究,才能够正确开展科研工作。(3)科研考核应该注重过程的评价,提出“重过程、重成果、轻时间”的考核方式,要大幅度区分优质科研成果与一般成果,从而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4)理工类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者,必须积极组成科研团队,发展“产学研”合作,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在发展自我的基础上,推动高职院校的逐步提升,并最终向应用型本科发展。

注释

① 谢萍.高职科研近十年研究动态梳理[J].成人教育,3013(7).

② 黄平,合春燕.“四个对接引领高职教师科研选题的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2013.

③ 唐锡海.制约高职院校科研水平提高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9).

④ 董陶陶.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实施途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7).

⑤ 赵彬.基于产学结合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研究探讨[J].科技信息,2008(30).

⑥ 吕一枚,徐敏.以研致用提升高职教育科研工作水平[J].职业技术教育,2010(5).

⑦ 王晓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中科研的构建与提升[J].中国高校科技,2011(7).

⑧ 刘彦臻.高职教育科研课题选题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2(5).

⑨ 李建江.高职科研考核应“正本清源”[J].教育与职业,2013.

上一篇: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下一篇:由冯友兰《庄子》英译本中“幸福”概念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