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整理与农地生态保护协调研究

时间:2022-10-04 04:21:09

农地整理与农地生态保护协调研究

摘 要:农地整理已成为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产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但农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将对整理区水资源、土壤、植被、大气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关键词:农地整理 农地生态保护 环境影响评价

协调农地整理与农地生态保护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实要求。鉴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加强对农地生态保护的宣传、引导;其次,应制定合理的农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再次,应编制包含农地生态保护的农地整理专项规划;最后,建立农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农地整理考核机制。

1.农地整理的意义

农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1]。我国耕地资源质量总体水平低下,高产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左右,宜耕后备资源的开发数量少、质量差、开垦难度大,开发潜力有限[2]。因此,要提高土地产出、保障粮食安全,就必须集约节约利用耕地,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实践证明农地整理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还可以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活、生产条件。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5年我国将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20年力争建成8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实现这一建设目标,必然需要大力推进农地整理工作。农地整理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田块合并、沟渠道路建设和生态防护工程等措施,已经成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产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鉴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极少、建设占用耕地较多、耕地保护压力巨大的基本国情,农地整理将成为国土部门相当长时期内的常态化工作。

2.农地整理对农地生态的影响

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农地主要有以下生态功能:①提供城市居民开敞空间;②充当城市发展的绿色屏障,提供生物多样性栖息地;③其他生态环境功能,如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净化水质,去除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等[3-4]。农地生态功能是是农地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了学界研究的热点。农地整理实施后,将对农地的生态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参考罗明、孟蒲伟等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4种影响[5-6]。

2.1对整理区域水资源的影响。农地整理过程中实施的水源工程、灌排工程的建设可能影响到伴随原有水系网络而形成的各种相关生态过程。例如拦蓄河水可能会导致下游河道的干涸,水生生物生态过程中断等;修建灌排工程例如硬化渠道无法贮存水分以寄养水中生物或补充地下水;坡地垦殖与梯田建设不仅增加了土壤侵蚀的风险,还会造成流域水源补给过程受阻。另外,大面积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可能加重地表植被的生理性干旱。

2.2对植被的影响。农地整理特别是土地平整和田块归并以及梯田修筑,会导致地表植被覆盖率和覆盖程度的降低, 导致原生、次生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的大面积减少和退化,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原有生存空间减少。另外,农地整理工程措施必然导致田块空间格局的变化,改变了已有的各类型植被单元构成的地表景观格局,可能会导致自然植被斑块间的自然连通度降低,影响动物迁徙和植物孢粉运移。

2.3对土壤的影响。由于在农地整理项目中,不可避免要进行土地平整、土方开挖回填等涉及土壤的工程施工,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及相关生态过程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土地平整、路基渠床压实等改变原有土层结构,破坏土壤物理结构;坡地开垦扰动地表、坡面, 引起或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或者引发扬尘、沙尘暴,甚至是地质灾害。为追求高产出而增加垦殖率、增加农药化肥投入容易导致土壤养分的流失和土壤污染等;不合理的灌排安排也会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土地整理工程施工的废水和污水排放还可能造成项目区土壤污染。

2.4对大气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地整理活动对大气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结构与质地,以及改变水文结构、地形地貌等间接方式表现出来。主要反映在造成大气污染、影响局部小气候过程及区域大气质量状况等方面。而针对生物多样性而言,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繁殖环境。在区域内的农地整理结束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重新分布,原有的生物栖息地、繁殖地发生改变,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繁殖环境受到极大影响,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潜在的影响。

由此可见,农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对项目区农地生态会产生较大影响,因而,有必要在开展农地整理的同时,协调区域农地生态保护。

3.协调农地整理与农地生态保护的政策建议

虽然当前增加耕地仍是目前我国开展土地整理活动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动力,但是保证区域内农地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利用是土地整理特别是农地整理的发展方向。土地整理活动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打破了原有生态环境系统,然后重建新系统的过程。协调农地整理与农地生态保护将在提高耕地数量和耕作条件外,有利于兼顾农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达到土地利用“三效益”统一、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总之,农地整理与农地生态保护相协调是新时期农地整理的目标,是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实需要。为协调农地整理与农地生态保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应改变农地整理仅仅以单纯增加耕地数量和改善耕作条件的工程目标,加强对农地生态保护的宣传、引导。目前农地整理过程中,注重通过未利用地开发、土地平整、田块归并、路林沟渠配套等措施,增加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耕作条件,而忽略了农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而也就忽略了对农地生态的保护。各级国土主管部门应自上而下加强宣传、引导,以促进农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深入研究农地整理对农地生态影响的评价研究,制定农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以便获取农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目前,国外较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较多研究,主要分为三类,即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7]。当前,由于土地生态系统构成复杂,不同地区的土地整理项目各有不同,项目区大气、土壤、水、植被等自然条件等方面各有差异,因此如何制定全国或者各地区统一的评价规范是一个难点。没有统一的评价规范,也就难以针对农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准确评价和考核,因而会影响农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

再次,编制合理的农地整理专项规划,做到规划先行,以加强规划的指导作用。农地整理规划是整个行政区域内开展整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编制农地整理专项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内农地生态保护的需要,将农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规划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考虑水利工程规划、林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等,进行统筹协调安排,完善农地生态保护内容,加强农地生态建设的保障措施研究,以期能合理制定和顺利执行农地整理专项规划。

最后,建立农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农地整理考核机制。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保护任务巨大。随着时展,耕地保护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入和拓展,目前而言,耕地保护不仅仅是保护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还应该保护耕地生态环境。在具体实际工作中,要以报批的农地整理专项规划为基本依据,以农地整理对农地生态影响评价规范为准绳,对每一个报批的整理项目不仅进行新增耕地数量和质量的评价,还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如对农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则应不予立项。农地整理项目完工后,应进行农地整理项目的环境影响后评价,以此作为其辖区内土地整理项目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并根据其考核的优劣对其相应的管理部门进行人事或资金上的奖惩,以达到激励管理人员和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人员保护农地生态,加强农地生态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严金明,钟金发,池国仁.土地整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10-11.

[2]黄烈佳.当前我国农地整理有关问题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1):77-79.

[3]B.Delworth Gardner.The economics of agricultural land preserv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77,59(4):1027-1036.

[4]乔荣锋,高进云,张安录.山地丘陵地区农地资源价值评估―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6,28(6):97-103.

[5]罗明,张惠远.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J].资源科学,2002,24(2):60-63.

[6]孟蒲伟,李风琴.浅议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协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2):30-31.

[7]朱钰.浅析评价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的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206-206.

作者简介:

毕芳英(1979-),女,汉,河北邢台,就职于天津市开垦征地事务中心,管理学硕士,工程师。

上一篇: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探讨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及研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