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儿童观看学校管理的偏差

时间:2022-10-04 01:53:50

从鲁迅儿童观看学校管理的偏差

鲁迅的儿童观立足于进化论,又正视当时社会现实,因而超越了进化论。鲁迅面对吃人的旧制度,依然对孩子寄予希望:“救救孩子……”(《呐喊・狂人日记》)尽管旧制度早已土崩瓦解,但一些流毒依然在作祟。研究鲁迅儿童观,并对照当今教育,可以纠正学校管理中的一些偏差。

一、返本回原:从“以长者为本位”到“以孩子为本位”

鲁迅认为应该洗净“长者本位”的谬误思想,他说:“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鲁迅大声疾呼:“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然而,“长者本位”的阴影并没有随着旧制度的崩溃而寿终正寝。

案例:“空考试”

一所学校生怕学生作弊,将各班的“后进生”集中在一个考场。这些“后进生”对英语一窍不通,就胡乱地把选择题填好,填写时连试题内容也没瞧一眼。至于其他试题类型,任其“开天窗”。学校规定不得提前交卷,这些“后进生”只得空坐在考场里。“乖孩子”就趴在桌子上酣然入睡;“调皮鬼”如坐针毡,有的眉来眼去,有的窃窃私语,有的玩耍橡皮……“空考试”90多分钟后,铃声总算响起。“后进生”抢着交掉试卷后,犹如脱笼之鸟,冲出考场。

鲁迅说:“个体既然免不了死亡,进化又毫无止境,所以只能延续着,在这进化的路上走。”(《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又是长者的延续。只有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完成了社会的进化。因而,管理的本位显然是孩子,而不是长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太阳,管理者是行星。学校一切工作都应以学生为中心来运转。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哪怕给学校带来再多麻烦,也不能退避三舍。学校“以孩子为本位”,就不能为了方便管理,随意套住学生。案例中,“后进生”在“空考试”中白白耗费时间和精力,学校却还把他们圈在考场里。尽管由教师看管,显得整齐划一,风平浪静,但高枕无忧的背后折射出教育管理的长者本位主义。

二、顺天致性:从“注重应试”到“注重游戏”

鲁迅说:“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野草・风筝》)他不胜愤懑地指出:“中国是大人用的玩具多:姨太太,鸦片枪,麻雀牌,《毛毛鱼》,科学灵乩,金刚法令,还有别的,忙个不了,没有工夫想到孩子身上去了。”(《花边文学・玩具》)鲁迅在《野草・风筝》一文中曾回忆他使用暴力不让弟弟放风筝的事,发现弟弟在偷偷做风筝“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这使得鲁迅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深感内疚、悔恨。

案例:拆毁乒乓台

某校操场上建有八张露天乒乓台,供学生活动。开始时,学生午休或放学后打球,但后来发展到痴迷,哪怕是课间几分钟也要打。只要下课铃一响,“乒乓迷”们就像骏马似的冲向乒乓台。上课铃响后,“乒乓迷”还依依不舍,上课经常迟到。学校不耐烦了,认为“乒乓迷”荒废学业,只知贪玩。为了规范学生行为,学校决定把乒乓台拆毁。从此,“乒乓迷”要么埋头写作业,要么无所事事。

鲁迅对当时的应试教育痛心疾首,他说:“校中功课,只求记忆,不须思索,修习未久,脑力顿锢。四年而后,恐如木偶人矣。”(《信・致蒋抑卮》)学校倘若注重应试,学生就会被迫在“题海战”中挣扎,身心疲惫不堪。倘若注重游戏,既可锻炼身体,又可促进智育发展。因而,学生喜欢游戏,应该尊重和宽容,决不能随意取缔。至于个别学生因痴迷而影响学业,应该通过教育疏导,而不应“一刀切”地因噎废食。好的管理是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并循循善诱地规范引导。鲁迅说:“所以后起的人物,一定尤异于前,决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案例中,学校拆毁乒乓球台,对于管理者来说,是最省力的事,但暴露出管理的简单和霸道。

三、忘我施教:从“责望报偿”到“无求报恩”

鲁迅认为:“尤其堕落的,是因此责望报偿,以为幼者的全部,理该做长者的牺牲,殊不知自然界的安排,却件件与这要求反对,我从古以来,逆天行事,于是人的能力,十分萎缩,社会的进步,也就跟着停顿。”他又说:“自然界的安排,虽不免也有缺点,但结合长幼的方法,却并无错误。他并不用‘恩’,却给与生物以一种天性,我们称他为‘爱’。”鲁迅分析道:“殊不知富翁的杏酪和穷人的豆浆,在爱情上价值同等,而其价值却正在父母当时并无求报的心思;否则变成买卖行为,虽然喝了杏酪,也不异‘人乳喂猪’,无非要猪肉肥美,在人伦道德上,丝毫没有价值了。”(《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案例:变味的感恩教育

“教师每天住宿学校,24小时陪伴你们学习,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都是为了你们能考上一所名牌学校。为了保证晚自修后不挨饿,学校给你们蒸馒头送到教室。我们的老师废寝忘食,积劳成疾,去年王老师不幸去世,昨天张老师抱病上课,摔倒在讲台旁。”朱校长在初三中考动员会上激动地说。“乌鸦尚且知道反哺,何况是中学生呢?跟我连喊三声:感谢学校,中考必胜!”朱校长振臂高呼着。台下响应者却寥寥无几。学生私下议论:“补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有什么好感恩的,还不是为了升学率!”

在钓钩上捻饵料,并不是爱鱼,而是钓住鱼;在夹子上挂肉食,并不是爱野兽,而是夹住野兽;学校无休止地补课,并不是爱学生,而是为了一己私利。学校的动机错位,学生怎么会发自内心地感恩呢!何况教育的真谛,不是施“恩”,而是施“爱”。 施“恩”,是交易,图谋学生回报;施“爱”,是奉献,期望学生发展。教师若能按规律办事,以无求报恩的心思教书育人,那么当学生成人成才时,还用得着强迫学生感恩吗?案例中,学校把对学生的关心看作是“施恩”, 责望感恩报偿,就是教育出发点偏差惹的祸。

四、浩然正气:从“兔子式教育”到“狮虎式教育”

鲁迅说:“施以狮虎式的教育,他们就能用爪牙,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们到万分危急时还会用一对可怜的角。然而我们所施的是什么式的教育呢,连小小的角也不能有,则大难临头,惟有兔子似的逃跑而已。”(《南腔北调集・论“赴难”与“逃难”》) 鲁迅认为:“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且介亭杂文・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今天的学生,有没有受到驯服,变得唯唯诺诺,有待大家考察。

案例:“都是学校训练好的”

“减负办”李科长刚跨入会议室,学生们就毕恭毕敬地站起来:“领导好!”李科长做报告:“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进行一次减负调研。减负工作是一项……”学生们正襟危坐地聆听着。会议将结束时,李科长问道:“在校时间超过七小时了吗?”“没有。”一位同学低垂着头说。“有没有补课现象?”“没有。”另一位同学嘴巴哆嗦着。“作业量多不多?”“不多。”又一位同学绵羊似的回答。当李科长离开时,学生们恭恭敬敬地说:“领导,再见!”会议确实开得井井有条,但学生都是俯首帖耳,毫无生气。事后几天,李科长微服私访,探明了原委:“都是学校训练好的。”

大雁教小雁飞翔,小雁就学会了飞翔;大猴教小猴爬树,小猴就学会了爬树。管理者教学生唯唯诺诺,学生就学会唯唯诺诺。唯唯诺诺的学生,阿谀奉承,随波逐流,毫无浩然正气。鲁迅在《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里担忧地指出:对于那些“唯唯诺诺”的小孩,父母会“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不亢不卑是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尊重领导,并不等于唯命是从和低眉顺眼。案例中,学校训化学生唯唯诺诺,扭曲了学生的人格,败坏了人才,贻害了民族。

鲁迅曾说:“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研读鲁迅儿童观,有利于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学校成为学生和谐发展的摇篮。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周庄中学校

上一篇:倾听之后,必有回响 下一篇:读懂儿童,以生命成长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