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

时间:2022-10-04 01:49:43

如何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本课程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儿童的社会生活,课程的内容紧紧围绕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来组织。本课程的“内容标准”都是从儿童的生活现实和生活需要出发的,如“我在成长”、 “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等,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资源就不能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而要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一、 《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1.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教师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由于其间接性和抽象性,学生往往感到很难懂,不利于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从封闭狭小的教室中解放出来,获得新的信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把书本中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和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课堂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书本知识的内化。

2.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去分析、思考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使自己观察社会、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得以提高。在和伙伴们一起处理突发事件、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应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中高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有旺盛的精力,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能将他们的兴趣、爱好、精力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活动中既有生动形象的榜样,又有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些都有助于培养他们分辨是非善恶、辨别真伪美丑的能力,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二、 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

1.紧扣教材内容,开展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的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活动是学生走向社会、促进由知向行转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要使这项活动开展得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必须紧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例如,讲述六年级上册《身边的变化》一课时,笔者就指导学生深入社区、医院、家庭进行调查,了解人们医疗水平、生活水平、文化修养方面的变化;通过参观镇上的个体商店以及镇工业园区的私营企业,了解家乡的工业经济发展情况;通过观察人们的住房和出行工具,了解家乡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再如,教学《逛商场》一课时,联系本地一家连锁超市,带领学生亲自到商场里购买东西,随时向学生讲述购物小常识,做个文明小顾客。另外,把购物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时说出来,让大家共同来解决,充分领会作为一名消费者所拥有的权益。这样,就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2.开展游览附近风景名胜活动,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浏览本地的名胜古迹,并向他们介绍有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和风土人情,这也是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每个学期都有计划地组织部分学生到本地附近一些地方游览。比如在学完五年级《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后,我们考虑到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于是就组织带领学生到邻近的马陵公园去瞻仰“宿北大战烈士纪念碑”,学生不仅领略了那里的美丽风景,更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教育。

3.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热点问题,适时举办专题讨论会、模范人物事迹报告会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许多学生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社会舆论的热点、焦点等很感兴趣,但往往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积极主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努力寻求科学的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讨论会、讲座和报告会,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革命理想教育,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如我们经常邀请关工委的负责同志到校为学生作“民族精神代代传”、“我向英雄学什么”等报告;邀请团县委相关领导到校作“做一个文明守纪的好少年”报告;结合县里目前正在实施的《大众信用管理办法》,组织村、镇“身边的好人”报告会,让学生从身边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人物身上受到感染,得到教育。

4.开展校园科技活动,增强科技意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围绕科学技术知识做文章,在学生中开展完成一件小制作、阅读一本科技书籍、看一部科技电影、听一次科普讲座、写一篇科普论文等科技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每个学期都要组织全校学生进行“小制作”比赛,通过比赛加强对学生的科普教育,从比赛当中发现人才。积极配合上级相关部门组织的“未来科学家”书画、作文、制作系列比赛,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增强了学生的科技意识。

5.参加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

在学完“成长不烦恼”一单元后,组织学生到镇敬老院、基督教堂和烈军属、伤残战士家中打扫卫生,进行慰问演出,使学生知道社会上有一些人需要帮助、需要关爱,从小就培养学生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6.组织自我服务性劳动,锻炼劳动意识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在“糖水”中长大的,很多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依赖性较强。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让中高年级的学生学会煮饭、炒菜、收拾房间、洗衣服、种菜种花等这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通过这些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培养其劳动意识,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上一篇:凸显数学学习过程的生长性 下一篇:演活数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