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荒漠化现状分析

时间:2022-10-04 01:47:58

榆林市荒漠化现状分析

榆林市地处陕西省最北部的晋、陕、宁、蒙三角地带,总土地面积43578k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1%,大体以古长城为界,北部属榆林风沙区,占56%,全市辖1区11县,222个乡镇,5 844个行政村。总人口364.5万[1],榆林在秦汉时期是水草丰美的农牧区,但经过历代的人为破坏和自然环境的演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从1849年到1949年的100年里,北部风沙草滩区流沙已越过长城南侵50余km。1948年,全市林木覆盖率不到2%,流沙吞没农田牧场8万hm2,沙区仅存的11万hm2农田也处于沙丘包围之中,26万hm2牧场沙化、盐渍化、退化严重,沙区6个城镇421个村庄为风沙侵袭淹埋,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1]。多年来,省、市各级政府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在防治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要求仍然有很大的差距,面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为了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为榆林市制定防治沙和防治荒漠化政策及长远发展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本文对榆林市荒漠化现状分析如下:

1 榆林市地理位置

榆林市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主要集中分布于北部长城沿线及其附近地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7 °14′~110 °36′,北纬37°57′~39 ° 35′之间,东西长约420km,南北宽约120km。

2 自然概况

2.1 地质地貌

榆林市荒漠化和沙化区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在地质构造上属鄂尔多斯高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区,海拔1000~1350m,地形起伏不大,相对高差为30~50m。沙地基底物质多为中生代杂色沙页岩,结构疏松,易于风化。地面物质组成多为第四纪松散的沙粒、粘土、沙质黄土。由于长期垦殖、放牧,致使地表植被屡遭破坏。在强烈的西北风吹蚀下,形成风沙地貌,沙丘沙地绵延不断,沙丘中低洼地分布着湖泊(海子)、滩地等。其风沙地貌类型主要有沙丘、沙地、沙丘草滩、草滩盆地、覆沙黄土梁及风沙河谷等[2]。

沙地南缘的覆沙黄土区位于榆林市黄土高原的北端,地形起伏较大,海拔900~1900m,黄土堆积深厚。黄土质地由南向北逐渐变粗,受强盛西北风吹扬,北部沙区不断南侵,在各种不同的地形部位上,程度不同地覆盖了厚约0.2~1.0m的片状沙地,地貌组成以梁、峁、涧为主,土壤侵蚀以水蚀为主,风蚀现象也较严重。

2.2 气候概况

榆林市荒漠化和沙化地区属温带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气候,其特点为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冷热变化剧烈,风大而多,霜期时间长,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及沙地气候特征。

2.2.1 光热。年平均日照时数2752.9小时,日照时数长,有利于多种植物生长。榆林市榆阳区最长为2914.2小时/年,子洲县最短为2593.5小时/年。光能总辐射量高,年均144.3Kcal/cm2。绥德县最低为128.8Kcal/cm2。

2.2.2 气温。年平均气温为7.5~8.6℃,7月平均气温22.2~23.4℃,1月平均气温为-8.8~-6.1℃。极端最高气温为38.9℃,极端最低温为-32.7℃。≥10℃的积温平均为2900~3300℃,持续日数为154.1~203.3天。年平均气温为11.2~13.9℃,7月最高。冻土深度一般为1m左右, 最大深度1.48m。年平均无霜期134~169天,早霜期在9月下旬~10月初,晚霜结束多在5月上旬。

2.2.3 降水及温度。年平均降水量405mm,由东向西递减;风沙区年均384mm,丘陵区419.5mm。多集中于7、8、9三个月,占年降水的65%以上。暴雨多发生在8月上、中旬。年蒸发量1508~2502mm,是降水量的5~6倍,干燥度2.22~3.58。暴雨中心主要在窟野河、秃尾河和孤山川流域的中下游,具有历时短、强度大、量级高的特点,是酿成该区域侵蚀严重的气象因素。由于降水量比蒸发量小,干燥度大,限制了林木的生长,形成了乔木灌木化和灌木矮化的特点,农作物也经常发生季节性或时段性干旱。加之暴雨常伴有冰雹,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局部人畜伤亡,工程设施受损,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2.2.4 灾害性天气。榆林市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霜冻、暴雨、冰雹、大风和沙尘暴等灾害发生。因受内蒙高压控制,地势高兀,植被稀疏,地面多疏松物,加之风旱同期,在4~5月,常出现大风和沙尘暴。最多风向西北,最大风速40m/s,年均风速1.6m/s(子洲)到3.3m/s(定边)。≥8级大风日数,最多年份达70余天。沙暴以长城沿线最多,年均15~30天,最多年份达82天。沙丘一般是由西北向东南移动,每年前进1.5~4.0m。风吹沙打,威胁农林牧业的生产,往往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灾害,尤其是在农作物苗期与林木幼苗生长受挫严重。

2.3 水资源及水土保持状况

榆林市北部荒漠化和沙化区水系分内流和外流2种。内流水系约占本区总面积10%,主要分布于定边、榆林和神木等县的北部风沙草滩区,主要有定边县八里河水系和神木县红碱淖水系。八里河发源于定边县东南白于山地,消失于东部石洞沟乡。流长约51km,流域面积1373.4km2。红碱淖是陕西省最大的内陆湖泊,总面积54 km2,总蓄水量10亿m3,有齐盖索河、蟒盖河、尔林兔河、前庙河等12条河流汇入。外流水系约占本区总面积的90%,均属黄河水系,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100余条,主要河流有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及皇甫川、孤山川、石马川等,流域面积约3.1万km2。其特点是沟壑纵横,呈树枝状水系,河床比降大,水流急,平均流量130m3/s,总径流量小,但洪水量大,含沙量高,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约3.5亿t。

由于地处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水资源较为贫乏。又因地形条件较为复杂,水分再分配不均匀,形成北多南少、东西少的特点。地表水黄河水系多年平均径流量约30亿m3,内陆河105亿m3,其中无定河径流量15亿m3。无定河流域内有毛乌素沙地的调节作用,径流年际变化不大,最多与最少年的比值为1.8,其它河流径流量年内变化较大,洪枯水量悬殊,洪水多发生于7、8月间。区内下湿滩地和海子较多,有大小海子200多个,是沙区发展渔业生产的主要水面。

沙化地区地下水位较浅,一般0.6~5.3m,一些滩地水露出于地表,对农林牧业生产具有开发利用前景;地表水和地下水,除西北部的定边县以外,水质一般较好,多为矿化度水于1g/L的重碳酸盐型淡水,pH值大都介于7.0~8.0之间,宜于饮用和灌溉。

目前,地表水已利用量为2.3亿m3,利用率为19.3%,地下水已利用近1亿m3,占可利用量的6.5%,故区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有一定的潜力,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能够满足农林牧各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用水需要,对治理开发沙区极为有利。

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以风蚀、水蚀2种类型为主,风蚀主要分布在古长城沿线及黄土丘陵区以北的部分复沙区,年侵蚀模数一般在500~2000t/km2,最高达6750t/km2;东部及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属水蚀类型地区,年侵蚀模数一般在15000~20000t/km2,最高达59700t/km2(皇甫川)[4]。

2.4 土壤

北部荒漠化和沙化区的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和黑垆土。2类土壤均反映着干旱的生物气候特征,其共同的特点是腐殖质积累作用弱,钙化作用强烈,并伴有一定程度的盐分积累。受小地域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目前地带性土壤残留面积比较小和零星,绝大部分为松散贫瘠的风沙土,此外,还有盐碱土、草甸土、沼泽土、水稻土、绵沙土等呈区域性分布[2,4]。

2.5 植被现状与植物资源

2.5.1 植被现状。北部荒漠化和沙化区由于无高大山体,垂直分布不明显,地带性植被由北而南形成了温带干旱草原和温带森林草原2个植被地带,水平地带性较为明显。长城沿线风沙区属干旱草原地带,由于沙地基质松散不稳定,地带性植被不能发育,地带性植被不多,形成了沙生植被的生态系列,沙丘间低湿滩地上形成了非地带性的草甸、盐生草甸、沼泽草甸、草本沼泽及沼泽化灌丛等多种植被类型。在定边县西北部还出现荒漠草原植被类型,多为沙生植物。流动沙地主要有沙米、沙竹等,半固定沙地主要有沙地旋复花、白沙蒿等,固定沙地主要有黑沙蒿、披针黄花、牛心卜、白草、臭柏、柠条等,盆滩地及丘间低地主要有寸草、芦苇、香蒲、藻类、盐蒿、乌柳、沙柳、酸刺等。人工种植的乔木主要有旱柳、杨类、樟子松、榆树和侧柏等,灌木主要有沙柳、花棒、踏郎、柠条、紫穗槐等。草本主要有紫花苜蓿、草木樨和沙打旺等。由于自然及人为活动的破坏,该区自然植被稀少,覆盖度低。

2.5.2 植物资源。荒漠化和沙化地区有植物资源460余种,分属87科。主要为禾本科、菊科、豆科、藜科及沙草科,其中以草本为主,有400余种,约占85%;木本63种,占15%。这些植物分布本区各地,在当地生物治沙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总之,榆林市通过“引水拉沙修渠堤,造林种草锁风沙”的大规模封沙造林工程,目前,一个乔灌草、带片网结合,多林种合理配置,农林牧协调发展的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榆林市的生态环境与1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新的水平、新的经验,初步实现了山川秀美的雏型。

(收稿:2012-12-26)

参考文献

[1]陕西榆林荒漠化防治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27-29)

[2]陕北榆林地区沙漠化土地类型及时空变化分析[J].中国地质. 2002,4,(426-430)

[3]榆林沙区荒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 中国西部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与研讨论文集

[4]赵哈林等. 科尔沁沙地退化草场的封育效果及评价[J]. 中国沙漠 2003,23(1)

作者简介:姬康(1972-),男,榆林市榆阳区林业工作站工程师。

上一篇:浅析老年公园规划设计 下一篇:论新形势下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