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青少年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时间:2022-10-04 01:31:13

网瘾青少年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摘 要:本文运用加工分离程序考察在积极、消极和中性刺激效价上,网瘾青少年和非网瘾青少年在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上的差异。

关键词:网瘾青少年;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82-2

情绪和认知的关系是心理学一直希望给予科学解答的问题。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对积极词语的选择最多,对消极词语的选择最少,表现出“趋乐避苦”的认知选择倾向;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对积极词语的选择比非成瘾大学生少,但是对消极词语选择比非成瘾大学生多。 “无意识”是心理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重要内容之一。加工分离程序为分离意识和无意识加工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因此,本文着重从情绪加工的角度对网瘾青少年的记忆特征展开探讨。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取在校大学生564人,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APIUS),筛查出网瘾青少年30名为实验组,随机抽取样本中其他非网瘾青少年30人为对照组。研究表明,该量表有比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所有被试年龄在18~23周岁,男生32人,女生28人,均自愿参加实验,对实验目的不明确。

(二)研究工具

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采用5点记分,包括6个维度:突显性、耐受性、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心境改变、社交抚慰、消极后果,共38道题目组成。

(三)研究方法

1.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包括265个中文双字词。其中学习阶段包括48个目标词,积极情绪词(如“愉快”)和消极情绪词(如“沉痛”)和中性词(如“信息”)各16个。另外192个用作测试阶段的干扰词,其中积极情绪词、消极情绪词和中性词各64个。练习阶段包括25个中性词(5个目标词和20个干扰词)。三组词分别平衡了词频、笔画。

2.实验程序

实验分为学习和测验两阶段。在学习阶段,随机呈现16个目标词(同为积极情绪词或消极情绪词或中性词)给被试,每个目标词的学习时间为2秒钟。测验阶段,将学习材料和4个未学习过的干扰词编成一组,再对16组材料先后进行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在包含测验中,指导语为“在呈现的五个词中,认出刚才呈现过的词,如果认不出刚才呈现过的词,就选出第一个想到的词。”在排除测验中,指导语为“在呈现的五个词中,认出刚才呈现过的词,但不选这个词,而是选另一个可能的词。”

测试阶段开始后,首先在屏幕中央出现一个红色“+”注视点,持续时间1000ms,然后在屏幕中央一排同时呈现5个中文双字词(1个目标词,4个干扰词,目标词的前后位置随机处理),持续时间为4000ms,词语一出现,被试即可按要求作出反应,若没有反应,则出现空屏,直到被试作出反应后空屏消失,再次呈现红色“+”,依次循环,直至16组材料呈现完被试作出反应结束。目标词有积极情绪词(16个)、消极情绪词(16个)和中性词(16个)3类。整个实验采用加工分离程序(PDP),由EPrime软件编写。

(四)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在电脑上处理。

二、结果

使用SPSS统计软件,根据加工分离程序(PDP)中的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的结果,运用公式计算出各个实验组的再认目标词的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大小(见表1)。

结果表明,刺激效价的主效应极其显著,F(2,116)=43.44,p=0.000。贡献来源的主效应极其显著,F(1,58)=179.61,p=0.000。此外,两者的交互作用极其显著,F(2,116)=26.06,p=0.000。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贡献来源的意识水平上,刺激效价之间的差异极其显著,F(2,177)=27.24,p=0.000,即中性效价词显著优于积极效价词,积极效价词则显著优于消极效价词。在无意识水平上,刺激效价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在三种刺激效价水平上,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即在积极情绪词、消极情绪词和中性词上,被试的意识贡献水平均大于无意识的贡献水平,分别为F(1,118)=110.30,p=0.000;F(1,118)=88.02,p=0.000;F(1,118)=213.87,p=0.000。图1为三种刺激效价水平上,意识与无意识的贡献大小。图1

被试类型与贡献来源的交互作用显著,F(1,58)=4.68,p=0035。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意识和无意识贡献水平上,网瘾青少年和非网瘾青少年的差异均显著,分别为F(1,178)=441,p=0.037;F(1,178)=6.03,p=0.015。即在意识贡献水平上,非网瘾青少年显著优于网瘾青少年;而在无意识贡献水平上,网瘾青少年显著优于非网瘾青少年。

在被试类型的两水平上,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即网瘾青少年和非网瘾青少年的被试,意识贡献水平均大于无意识的贡献水平,分别为F(1,178)=103.37,p=0.000;F(1,178)=264.04,p=0.000。图2为不同被试类型的意识与无意识贡献大小。

图2

三、讨论

(一)PDP中意识和无意识贡献的关系

实验中贡献来源的主效应极其显著,即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均数检验差异极其显著,说明它们不属于同一群体,也即是说意识和无意识是相互独立的。这一点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提供了支持的证据。

在三种刺激效价水平上,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独立性在不同刺激效价上具有一致性。在被试类型的两水平上,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无论是网瘾青少年还是非网瘾青少年,意识贡献水平均大于无意识的贡献水平,这说明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独立性在不同的群体间具有一致性。而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独立,则强调说明其前提无意识的存在。

(二)刺激效价和被试类型对意识和无意识贡献的影响

在再认的意识贡献中,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刺激效价效应。换言之,在再认的意识层面上,中性效价词显著优于积极效价词,积极效价词显著优于消极效价词。但在再认的无意识贡献中,刺激效价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再认的意识贡献中,存在着极其显著的被试效应,即非网瘾青少年显著优于网瘾青少年。在再认的无意识贡献中,同样存在极其显著的被试效应,但网瘾青少年反而显著优于非网瘾青少年。

(三)被试、刺激效价相同条件下,意识和无意识贡献大小比较

在被试、刺激效价相同条件下,意识贡献高于无意识贡献。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郭秀艳在意识无意识成分贡献的权衡现象中,和杨治良在意识无意识权衡现象的四个特征的文章中,意识的贡献均高于无意识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希付.网络成瘾者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认知加工特征.心理学报,2009.

[2]雷雳等.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心理学报,2007.

[3]雷雳.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心理学报,2006.

[4]郭秀艳,杨治良,周颖.意识无意识成分贡献的权衡现象.心理报,2003.

上一篇:“订单式”中职财会毕业生的培养 下一篇:小学中高年段插图辅助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