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个人委托贷款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10-04 01:29:30

关于我国个人委托贷款的几个问题

委托贷款,系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本文准备就“多对一”个人委托贷款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个人委托贷款在我国的意义

2002年8月,中国民生银行济南分行宣布推出个人委托贷款业务,正式揭开了个人委托贷款在我国发展的序幕。个人委托贷款业务的兴起和发展,对于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分散金融体系风险、增强银行竞争力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拓宽居民投资渠道,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个人委托贷款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工具,它的推出直接沟通了资金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为作为资金供给主体的居民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而且,个人委托贷款的利率一般比银行同期存款利率高出很多,极大地增强了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如果能够规范地将个人委托贷款进行推广,吸引社会资金通过新的渠道进入投资领域,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

2、有利于规范民间金融活动。早在个人委托贷款业务推出之前,民间的借贷行为已经很普遍,尤其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民间金融的规模是很大的。这种自发性的民间金融市场尽管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总体上而言比较混乱,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且蕴藏着相当程度的风险。个人委托贷款业务的推出,一则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二有银行参与其中提供较高的资信,能够引导大量民间资金进入规范化的融资渠道,降低风险并得到法律的切实保护。

3、有利于分散银行风险。从我国企业现有的债务资金来源看,除了少部分来自商业信用以及极少部分企业发行了企业债券之外,几乎都是来自于银行借款。这种经济体系的债务资金几乎惟一由银行提供的模式,使银行承担了太大的风险。因此从客观上说,有拓宽债务资金来源渠道的必要。个人委托贷款业务的推出使部分资金可以通过银行体系之外完成债权债务交易,银行业就能适当地收缩战线,降低风险。

4、从银行经营角度看,有利于增强银行竞争力。个人委托贷款金融产品的开发,是我国银行结合国外经验与中国实际进行的一项金融创新,它有利于银行拓宽经营范围,扩大中间业务比重,改变目前银行利润来源主要依赖存贷差的局面,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增强竞争力。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过渡期的结束,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展开全方位的竞争。外资银行经营业务全面,尤其善于推出极具竞争力的新型金融工具。中资银行现在就开始重视金融创新和“热身”,将有利于未来竞争力的提高,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方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个人委托贷款的法律依据与运作模式

(一)法律依据

个人委托贷款业务的兴起和发展,在现阶段是有充分的法律依据的。在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颁布的《贷款通则》中,对委托贷款进行了规定,“委托贷款,系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贷款人(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风险。”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在银办发[2000]100号文件中规定,“委托贷款是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商业银行(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商业银行开办委托贷款业务,只收取手续费,不得承担任何形式的贷款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开办委托贷款业务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在这个文件中,不仅又一次肯定了委托贷款(包括个人委托贷款)的合法性,还明确指出商业银行作为受托人开展委托贷款业务的合法性,并将开办委托贷款业务的权力下放给商业银行(实行备案制)。

(二)运作模式

尽管从法律角度看,在委托贷款业务中,商业银行只是受托人、中介人,但在委托贷款业务的实际运作中,商业银行处于中心地位,起着开发金融产品、沟通资金供应方和需求方的重要作用。

从目前我国已有的(爪人)多方委托贷款业务的运作看,一般运作模式为:首先由商业银行搜寻潜在借款人,并对投资项目与借款人的信用进行考察;由银行与借款人谈判确定借款条件,银行在此基础上开发委托贷款产品;向社会投资者发售委托贷款工具;将委托资金交付借款人;监督资金使用和本息偿还。

三、委托贷款的风险防范

(一)面临的风险

1、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个人委托贷款首先面临较大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具体而言,信息不对称在这里是指资金借人方比资金贷出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前者更确切地知道投资项目的好坏与前景,甚至借人方还可能隐瞒不利消息或者发出错误信息。信息不对称往往使投资者面临较大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在传统的以银行为贷出方的借贷行为中,尽管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但银行拥有专门的技术和人才,拥有较广的信息渠道和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将信息不对称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从而减弱以至消除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在个人委托贷款业务中,最终出资人大多是分散的小投资者,不仅缺乏全面及时的信息渠道,而且信息处理能力也较弱,缺乏识别、监督项目的专业能力。这样,个人委托贷款业务中的众多投资者必然面临很高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2、搭便车风险。在传统的以银行为主体的借贷行为中,银行愿意付出努力来了解项目信息,包括投资前的项目选择与投资后的项目监督,以尽可能地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风险。由于银行资金贷出量大,所以银行在这方面花费成本是值得的。但在个人委托贷款业务中,尽管最后总的资金量也是很大的,但它是由众多投资者的出资汇集而成,每个投资人只占很小的份额。在这种情况下,单个的投资者如果去收集信息和实施监督,好比为所有的投资人提供了一项公共产品,付出的成本是由自己独自承担,收益却是由所有投资者共同享有,按份额计算的自身利益是很小的。所以,每个投资者都不会这样做,而只是希望其他人去做,这样就出现公共产品领域的搭便车行为。搭便车行为会加重投资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使风险提高。

3、项目选择和监督风险。在个人委托贷款业务的实际运作中,为了降低投资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和搭便车风险,往往安排由银行进行项目的选择和监督。但这种机制的有效性很值得怀疑。按现有规定,银行只收取不高于委托贷款金额O.2%的手续费,且在个人委托贷款业务中不承担任何风险。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下,银行缺乏搜寻好项目的激励机制,也缺乏合理规避风险的动力。而且,银行本身就是个人委托贷款的潜在竞争人,如果发现了好的项目,银行会首先倾向于自己贷款。这样,银行推出的个人委托贷款项目的收益及安全就值得怀疑。

4、流动性风险。从个人投资者的角度出发,相对于存款、股票以及债券等其他金融工具而言,个人委托贷款的流动性很低。尽管部分项目在委托贷款合同中设计了一定期限后可转让或可赎回的条款,但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更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作为保障。而且,这种新型金融工具在二级市场上被接受的程度如何实际上也很难预料。

(二)风险防范与化解 由于个人委托贷款面临的风险较大,而且其投资人大多是居民个人,一旦偿付出现问题,会产生较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必须实现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机制来防范与化解风险。

1、改革委托贷款参与机制。具体而言,对于每一个个人委托贷款项目,应规定中介银行必须同时作为资金贷出者参与,具体比例可视实际情况而定。而且可以进一步将个人投资者的债权置于较银行债权优先的法律地位。这样,可以将银行与委托人的利益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银行的积极性,发挥专业优势,对项目进行筛选和监督。在贷款本息的回收过程中,由于在只有个人投资者获得偿付之后银行才有权行使其债权,银行就会尽最大努力进行本息回收工作。而且,由于银行出资的绝对额一般较大,因而愿意担负起信息搜寻和项目监督的工作,从而也有利于降低单纯由个人投资者出资时产生的搭便车风险。

2、个人委托贷款资产证券化,增强流动性。在个人委托贷款金融工具的开发中,最好是能在设计之初就能进行证券化、标准化的设计,增强流动性,分散投资者风险。尽管这需要有关法律法规的适当调整,但应该看到,这的确是个人委托贷款金融创新的发展方向。

3、将银行个人委托贷款的业务和部门相对独立,防范不公平竞争。银行一方面既是个人委托贷款的中介人,另一方面自己又在从事贷款业务,在实际经营中对于收益高、风险低的项目,银行就愿意自己放贷,而对于前景不甚看好甚至自己都不愿贷款的项目,银行则可能拿来作为个人委托贷款产品推出。这样,就产生了对个人委托贷款的明显不公。所以应将银行个人委托贷款业务与部门相对独立出来,独立运作。这种做法类似于目前证券公司将委托理财业务相对独立的运作方式,有利于个人与银行间的公平竞争,也有利于控制风险。

上一篇: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中的市场营销 下一篇:中国经济的真正亮点: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