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故事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03 11:47:44

数字故事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摘 要】随着“数字化校园”“智能化校园”建设的逐步推广,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逐渐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注。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数字故事与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有效结合和运用模式。

【关键词】数字故事;中职德育课教学

数字故事,是将文字、图像、声音、音乐等多媒体素材的有机整合,利用演示文稿将一个故事给编下来,讲述真实性、情感性、意外性的可视化故事,将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理论、复杂的事理通过有趣生动的小故事阐发出来,为学生提供一种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数字故事与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有效结合,探索数字故事在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模式。

一、中职德育课教学难,需要创新教学手段

中职学校的学生们曾在教育选拔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自身存在诸多亟需帮扶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缺乏理想信念;法制纪律意识淡薄,道德意识不强,文明修养缺乏;冲动莽撞,感情用事,不计后果;追求享乐主义、摆阔气、高消费、不求上进、对社会缺乏热情和责任;生活单调、低级趣味倾向严重……如何教育这类学生群体?如何打破传统说教的德育课教学模式?如何让德育课教学效果最大作用发挥德育功能?如何促使学生学有所成、行有所改、品有所进、人有所长?笔者认为要破解以上德育课教学过程中的难题,惟有不断拓宽德育课教学途径,改进德育课教学方法,形成德育课新教学模式。

二、数字故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数字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简洁的文字、契合主题的图片和声音,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和对生活的思考,故事虽小,却具备极高的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创新性,深深感动、触动着每一位学生。如:数字故事《鹰的重生》以鹰的励志故事为内容,告诉学生们什么是坚持,什么是改变、变革和创新、如何获取重生的力量;《动车工匠:唐云鹏》、《全国劳模刘怀玉》以我校毕业生成长为大国工匠的典型事例和行业先锋的感人故事,告诉学生大国工匠是如何炼成的,并教会学生规划好自己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老板用人:7不用5用!》则让学生对照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清楚认识自己,重新定位自己,从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上改变自己,为日后走入职场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制作符合德育教育主题的数字故事,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促进师生思想深度交流,将知识技能教育与情感态度教育相融合,使学生从数字故事的启迪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数字故事能让学生成为德育课学习的主人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指出在德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活动,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要“重视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引导学生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正面信息的网络传播,发挥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要求结合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展开形式活泼、生动形象的德育活动,让学生理解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内涵。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情境中。

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恰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在德育课老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探究,通过确定主题、设计模板、搜集多媒体素材、制作作品等一系列的过程,檠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和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将内容抽象、理论深奥的知识点转化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可视化故事,培养学生创意、表达、艺术、逻辑等综合素养。

四、数字故事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制作和运用策略

(一)“数字故事”的结构框架

第一步:确定故事。所发现的故事是生活中感人、富有哲理的故事。

第二步:构思写作。对所发现的故事及故事元素进行筛选,提炼一个思想主题,思考什么样的结构安排,怎样的表现形式能突现主题,完成故事文本和制作数字故事的脚本写作。

第三步:选材制作。根据故事的结构安排和脚本要求,选择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运用数字化故事制作工具制作成完整的数字化故事。

第四步:分享交流。把制作好的数字化故事通过各种新媒体向他人进行分享,实现多形式互动交流。

(二)数字故事在中职德育教育的运用

(1)搭建自媒体平台。我们可以将数字故事上传到腾讯、网易、百度、优酷等网站上,使用时,再分享给学生的QQ空间和微信等自媒体。

(2)利用学校网络平台。把数字故事上传到我校主页相关栏目和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便于学生自主搜索浏览,实现自主学习,延伸学习时空。

(3)人工传递课堂平台。依靠人工拷贝的方式,把数字故事存储在电脑中,老师进行课上学习和传播;把数字故事存储在U盘中,利用班级网络电视进行学习和传播。

(4)手机移动学习平台。把数字故事存储在学生手机中,成为“口袋电子书”,学生可以实现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和传播。

作者简介:韦婵(1980.6-),女,壮族,广西柳州市人,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讲师;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学士;研究方向:青少年健康教育。

上一篇:小议初中生物多媒体教学 下一篇:生活教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