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广州商品房社区回归街区模式的可行性

时间:2022-10-03 11:29:37

探讨广州商品房社区回归街区模式的可行性

摘要:为了探讨“商品房社区回归街区模式”的可行性和存在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居住集群模式的异同,总结了西方和中国自古以来的不同街区的活力所在,总结出商品房社区回归街区模式所产生的四个矛盾点:私密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单一的居住功能与活力的多元需求;工业化生产、模数化设计与活力的多元需求矛盾;系统化管理自发活动如何协调。

关键词:广州;商品房社区;传统街巷;街区模式;活力

一、 引言

在资料收集过后,发现社会上正在热议现代城市邻里关系的冷漠,商品房社区应否回归街区模式的话题。联系之前走访过的街巷、宿舍,和楼盘,从更理性的角度对比他们的异同和背后推动原因,分析西方的现代街区所强调的活力和中国传统自然生成街巷的活力的异同。在这过程中,发现了让商品房社区回归街区模式的几个矛盾点和问题,并思考解决的方法。

二、 现代商品房社区出现的问题

(1)邻里关系淡薄

(2)对环境持续的陌生感

(3)孤立而封闭的大院,使城市新区与老区缺乏联系

(4)激化社会矛盾

(5)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增加

三、 历史上街区模式的变迁

(1)汉代“闾里”制的产生

(2)隋唐时期采用“坊”为规划用地单位

(3)北宋的东京取消坊墙坊门,采用“开敞式的街坊制”

(4)元明清的北京

(5)清中后期广州街区住宅布局的几个种类:

(6)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政府在城区内计划增设山野公园,城区公园,儿童公园,公共体育休闲设施等。计划在城区内疏密有致地在局部打开,作为公共空间。此时,由华侨地产开发商开发兴建了很多新式的别墅式住宅,成为模范住宅建设示范区。

民国开始,广州开始引入西方的开放式完整规则网格状的街块模式。

1979年,全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广州“东湖新村”开工建设.这是广州市东山区引进外资住宅建设指挥部与香港宝江发展有限公司,采用补偿贸易形式合建的商品房小区,第一期建设工程于1982年完成。而其后的五羊新城、江南新村、洛溪新城、祈福新等也陆续落成。

东湖新村属于低密度周边围合型的住宅社区,封闭式管理,但时间久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某些入口是没有监管的。随时可以穿越。附近均未中低密度高端社区,融合了超市、餐厅、汽车护理、美容美发等商业设施。是成熟的宁静悠闲的社区。

洛溪新城是中高密度的大型市郊社区。整齐划一的居住单元分布,让人难以辨认方向与特点。

广州万科四季花城,2005年落成,是市郊的中低密度住宅社区。按地形分为北部高端别墅群;中部中端联排住宅,南部中低端联排住宅和高层住宅。其中,别墅群沿半山和湖边呈线性布局,公共空间营造街巷感。中端联排住宅围合成多个小单元,属于完整规则网格分布,每个格子里是半围合但封闭式管理的院落。是园中园的概念。每个片区都设有广场,广场配套有商店、餐厅、康乐会所等。整个社区安保相当严密,但不乏人性化考虑。在文化营造方面有一套系统的做法。小区里邻里关系最好的便是老人、小孩,还有狗,他们不用上班,在宁静的小区里互相认识,一起参加社区活动,一起上学放学甚至买菜。但是在居住单元内一般没有太多的交流活动,在公共的广场,又没有聚集足够的人气。反而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交流是最频繁的。即便如此,小区里生活依然避免不了邻里关系淡薄,缺乏归属感。因为人口基数有限,没有足够的人气,就难以形成活力。而且住户成为单一,整个小区也以居住为主,因此在社区里感觉不到变化与惊喜。

四、 各种街区的活力所在

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街区存在,而其活力是与街区形式和商业布局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并可以由城市商业的繁华程度来反映。而其影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和技术等方面。

我国的城市建设理论均来自西方,众多理论均对于街区和城市活力进行阐述。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1)街区要有生命力才有活力;

(2)活力存在于适合生活的、舒适安全并设施完善的城市单元中;

(3)建筑是城市生活的一种反映,而活力也蕴涵其中;

(4)塑造城市活力需要合适的街区模式;

5.适合的街区尺度对城市活力影响巨大。

五、 现代住宅区回归街区模式的几个矛盾点

1.私密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自古以来,从汉朝的“闾里”制,到隋唐的“坊”,都是高墙围起,三教九流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等级制度深严。直到现在,军区、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特权单位的宿舍和住宅区依然是保卫深严。只是平民老百姓的住宅更开放了,选择更多了。但是,每个社区楼盘几乎都是封闭式的。这与活力所需要的开放性互相矛盾。活力需要有持续不断的人流,不同时段不同的人流,混杂的功能,较小的尺度和较大的沿街面积,丰富的界面等等。

2.单一的居住功能与活力的多元需求

对比单一的居住功能社区和混杂功能的社区生态,后者明显具有更大更持续的人流量,而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业态的设置还能控制不同时间段不同的人流穿梭。

3.工业化生产、模数化设计与活力的多元需求矛盾

模数化工业化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早已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特点。但举个例子,万科的不同系列的房产在全国各地都有,就像连锁快餐一样,从院落命名、到户型设计、空间营造、材质运用都是一样的。要有这么强的适应性,必定是缺少地域特点的。

六、 总结

商品房社区回归街区模式,其目的是为了让居民恢复邻里街坊的关系,获得家的归属感;让社区与城市连接,内外关系更和谐,增强通达性,增强活力。因此,街区模式指的不是形态,而是结构。不是非要线性的,网格型的分布才叫街区;而是具有混杂的多元的业态,如居住、商业、娱乐、休闲等。营造丰富的空间和界面,形成可通达的便利交通和可停留的多层次区域。街区是一个综合体,是一个多种业态共生生态系统。

其中,要注意几方面:

(1)控制好开放与私密的关系。可以从软性的安保措施,持续的人流和密切的邻里关系入手,硬性的从空间引导,保安设备的安装方面入手。

(2)多业态的设置,要控制种类,量,以及分布。可以先从社区人群定位入手,确定业态的种类。从法律法规、运营、消费者行为与心理、生态负荷等角度计算业态的量和分布。总结国内外成功案例与失败案例对设计非常有用。

(3)间规划、空间营造、名称设置、材料运用、装饰品的设置都可以更地域化。其中,用当地植物、当地材料来组织景观、设置有地域特色的名称、放置当地特色的工艺品或装饰品是比较廉价比较直接的做法。只要多做一些也会让人更有归属感。更有“专属于你”的感觉,从而提高了社区的价值。

(4)运用系统的管理来开展多元、多层次的活动,要让居民不单只有参与感,更有建设感。

参考文献:

【1】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6月

【2】 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1日出版

【3】 冯驰;《有活力的城市街区模式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07年5月

【4】 周祥;《广州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及其演进研究(1759-1949)》;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6月

【5】 邱丽;《明清广州珠江河道的变迁与城市街巷空间的发展》; 2009年

【6】 《小区打开高墙大院 “街区住宅”恢复城市活力》;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06月07日

【7】 吴小渔;《开放的街区生活》;远洋天空;2010年3月

【8】 《住宅房地产可走"郊区化"或"开放性街区"模式》;中国企业家;2011年8月3日

上一篇:浅谈BIM在商业地产中的应用 下一篇:新时期背景下房地产经营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