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研究

时间:2022-10-03 11:23:53

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的分析了各类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并从中选取了股权结构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研究得出,股权集中度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着负向的作用,而制衡股东的存在能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程度。并且,由于国有股东的特殊性,导致制衡股东在非国有企业中的作用更大。

关键词:内部控制有效性 股权集中度 制衡股东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得到了充分认可。自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颁布以来,上市公司基本已经按照要求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自2012年1月1日起,相关法规要求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除了需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评价报告,还需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报告。也就是说,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从自愿披露转为强制披露。由此可见,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已经不仅仅是公司发展的需要,也成为监督者对企业的要求,这充分说明了内部控制在实务界的重要性。但是,已经建立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并不能说明企业已经有效实施了内部控制,究竟怎样的内部控制才是有效的,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这些问题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目前,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较多采用的是规范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式,而较少采用实证研究。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强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时间不长,相关数据难以取得。而归纳已有的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可将相关研究结论分为两大类,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规模和财务状况、发展阶段、股权集中度等,而外部因素包括法律法规、制度环境和制衡股东等。

通常而言,相比较于人员少、结构简单的小企业,大企业更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数目庞大的员工以提高效率,因此,内部控制有效程度会更高。而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更注重于扩大市场和提高收益而较少关注内部管理,相反的,由于市场的稳定和降低成本的需要,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会更多的考虑建立完整的内部管理体系,从而形成了更有效的内部控制。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是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的财务状况便是企业经营结果的直接体现。因此,企业的财务状况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更具有直接的相关性,也就是说,财务状况越好的企业内部控制越有效。张颖、郑洪涛(2010)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而诸如法律法规或制度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则更大。虽然绝大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但是在相关法规出台前,很少有企业能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并每年进行自我评价。毫无疑问,完整的体系和自我评价报告能帮助企业发现漏洞、提高效率,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且,在进一步要求将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报告交给事务所进行审计后,在专业人员和公众的监督下,会使企业具有更大的压力和动力来加强相关体系的建立和执行。特别是,如果审计结果不尽如人意,会导致股价下跌等严重的后果。

二、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在众多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中,本文选择从股权结构的角度进行研究。股权结构包括很多方面,如控股股东身份、股权集中度等等,本文选择了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进行具体分析。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已被广泛接受并认可,但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还并未明确。

首先,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意味着在合理设置的组织机构中,各个机构和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并拥有与之相配的权利。但是,高的股权集中度意味着控股股东拥有在公司治理过程中更多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已有学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证明,控股股东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更多地是正向的激励效应, 而不是负向的侵害效应(徐莉萍等,2006)。这可能是由于权利的集中能够提高重大决策的实施效率,有利于公司业绩。但如果由于股权过度集中而出现一股独大,使得控股股东可以任意决定公司的大小事务,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设计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难以有效的实行。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制度的设计和执行,因此,股权集中度越高,往往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程度越低。

其次,一项设计完善的制度,必须有效的执行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内部控制制度也是如此。而一项制度能有效的执行,除了需要参与者的积极配合,适当的监督也是必要的。除了相关法律法规能起到监督作用之外,如果企业内部也具有监督者,可以更早的发现问题从而加强控制的效果。制衡股东就扮演者内部监督者的角色。一般而言,股东(不包括制衡股东)持股比例达到10%才能成为制衡股东。因此,由于制衡股东的股权比例达到了一定程度,其在董事会或股东大会上拥有一定发言权和投票权,能够对不合理的状况进行改善,起到了监督和控制的作用。并且,由于制衡股东的持股比例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其个人利益与企业业绩相关性更大,更具有动机来监督和干预公司治理。因此,具有制衡股东的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要好于不具有制衡股东的公司。

由企业经营的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而内部控制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如何能使内部控制充分有效,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企业实现其价值,就是的本文目的和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认识到,虽然在某些情况下,高度集中的股权有助于公司治理,但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无帮助。并且,制衡股东的存在,无论是对于公司绩效还是内部控制有效性都是一个有利因素。依据这些结论,可以为企业改善股权结构提供一些参考,以帮助其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颖琦,俞俊利.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基于2008-2010年酿酒类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会计研究,2012年第2期

[2]徐莉萍,辛宇,陈工孟.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3]张颖,郑洪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审计研究,2010年第1期

上一篇:浅析“营改增”对勘察设计企业的影响 下一篇:浅析中石油股份公司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