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达本位下的文学作品探析策略

时间:2022-10-03 09:16:13

基于表达本位下的文学作品探析策略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是在传递内容的同时告诉读者文章应该怎样写。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凡是大家的作品,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这与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要指向表达本位”的理念十分契合。因此,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分析,就应该将关注的焦点指向文本的语言表现,了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构思,领悟作者对写作素材的选择、整合,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一、穿透文本内容,提取设置奥妙

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很多教师都会围绕着课题中的“三”字,要求学生思考:孙悟空是如何“三打”的?为什么要“三”打?这些其实都是对文本内容的体悟与思考。但阅读教学仅仅滞留在文本的内容层面是远远不够的。以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紧扣“三”字,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设置情节内容时,为什么要让孙悟空打“三”回呢?这一问题就将学生的思维从文本内容向文本形式、向作者的创作视角转变了。学生在深入思考后发现:设置“三”打,让孙悟空面对不同的人物、处在不同的情境下,更能突显其勇敢、智慧的特点。于是,教师顺势补充了其他相类似的有关于“三”的情节,如“宋江三打祝家庄”“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等,从而让学生触类旁通,感受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所形成的表达效果。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是紧扣文本中的情节内容,让学生透过情节的发展轨迹,直接与作者对话,从而深刻感受作者投射在文本内容上的精巧构思,这样,就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探析人物关系,解构创作规律

对于小说的阅读,领悟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因,或许比解读小说更为重要。还以《三打白骨精》的教学为例,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引领学生再往深处漫溯,即洞察小说情节设计的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究竟是依靠什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呢?细致考量就会发现,这一段情节之所以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主要在于文本中的人物被作者的匠心拉开了距离:当白骨精第一次以美丽的村姑形象出现时,她在不同人物的视角下就变成了不同的角色。唐僧眼中这是个善良的女子,而在好色的猪八戒眼中这就是一个富有姿色的女子,而在孙悟空的眼中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妖精。三个人物拥有不同的本性,又有着完全迥异的内在需求,对于眼中的事物就会形成完全不同的判断,这就决定了事情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从而为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设置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引领学生关照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就会让学生意识到作者对情节的设置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基于事情发展的基本规律,尤其是受人物形象的核心特点影响的。只有拉开了距离,人物的形象才会显得更加鲜明。

三、多维玩转文本,深刻领悟表达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为学生提供了扎实有效的认知情境和体悟写法的平台,更在于文本能够为学生的思维认知、操作历练提供鲜活的资源。

仍然以《三打白骨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白骨精第一次变成村姑时,唐僧、孙悟空和猪八戒分别是怎样看待这个村姑的?而当她第二次变成老妇人,三人又有怎样不同的看法?学生在联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揣摩与感知。随后,教师则引领学生延续人物的形象特点,对白骨精第三次变成老公公后的人物表现进行合理而大胆的猜想,想象他们各自会有怎样不同的想法,并尝试着写一写。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如果唐僧师徒四人看法一致,白骨精第一次出场时情节会有怎样的改变,孙悟空的“第一次打”会呈现出怎样的过程,请同学们尝试着改改。

在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将教学的重心放置在了文本语言上,更突破了一般性读者的常规性思维,为学生打开了全新的认知天地,将思维与语言的训练紧密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言语生命的有效发展。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应该回归表达本位,引领学生在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感知作者表达的智慧,开启语言和思维彼此融合的教学程序,从而达成言意共生的教学愿景。

上一篇:例谈课堂教学中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下一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助推我国制造业强国崛起的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