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时间:2022-10-03 08:43:14

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 从教育理论的角度看,价值观教育无疑是中国教育存在的前提。但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价值观教育长期处于模糊化、边缘化的困境。原因之一是对价值观教育的必然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自洽性原则认识模糊。只有重视价值观教育固有的三个原则,才能改进现状,走出困境。《纪念白求恩》就是很好的例子。

【关键词】 价值观;教育;实践;困境;出路;必然性;实践性;自洽性;原则;纪念白求恩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在中国教育理论的语境中,价值观是教育的基石。文以载道是自古以来的传统,韩昌黎所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即强调价值观是教育本身存在的前提。反映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则是《义务教育法》第36条――“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以及《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的课程目标――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今天,这些本来无可争议的原则,却正遭受现实的挑战。在教育实践中,价值观教育频频陷入边缘化的困境。在文明冲突和话语权争夺战的大背景下,这固然可算东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此消彼长的必然反映,但究其成因,则是长期以来对于价值观教育三大原则――必然性、实践性和自洽性重视不足所造成。

关于教材《纪念白求恩》的存废之争就是典型的例子。反方认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强迫”之嫌;而文章又过于简单,“小学中年级学生也能读懂”,因此应该舍弃。而以刘国正先生为代表的正方则逐条否认。这次争论一方面清晰、直接地反映了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也为价值观教育的贯彻落实提供了契机。

本文以争议为剖析样本,从价值观教育三原则入手,尝试对如何走出困境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

价值观教育的必然性原则

价值观是任何思想体系的基础,这也就决定了价值观教育在相应教育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重要性完全来自其内在属性,并不受外界尊抑褒贬的影响,这就是必然性原则。用中华文化传统来表述,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大道,或者说价值观,它无所不在,是衡量世界的标准;它无时不在,是指导行动的尺度;它既是历史积累的宏观规律,也是行之有效的微观原则。所以,当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价值观的时候,这种教育确实不容忽视。

首先,我们知道中外教育传统都十分重视价值观教育的必然性原则。孔子的教育强调“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苏格拉底则直言“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们都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反之,削弱价值观的教育必然导致教育核心的缺失,把某些技能的培养当成教育的主要目标,其结果无非是制造一台社会机器,而不是培养一批社会人才。

其次,我们注意到西方学校教育是从教会教育系统中分离出来的世俗部分,正如《圣经》所载“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教育存在双重来源――最主要的社会公共价值观和道德观仍由教会提供,而学校里的价值观教育则受到极其严格的监控和限制。例如:芝加哥大学就明文规定教育仅限“与教育使命相关的议题”,理由是“大学的目标特定且有限,故不可能对社会时事议题采取集体行动,而不危及自身的生存及效率”。因此不管是作为整体的大学,还是作为个人的教师都被禁止鼓吹除了学术观点外的个人的、政治的或者道德等方面的价值观。这无论与中国的传统相比,还是在现实的天平上衡量,情况都截然不同。因此,对“价值中立”等西方理论的使用范围不应随意扩大。

最后,在实践过程中,价值中立也很容易陷入困境。在教育者本身反对所传授价值观的情况下,一旦公然提出反对,那么价值观教育过程无疑即告失败;如果故意隐藏自己的见解,那么主观能动性就无从发挥作用,其结果就是教育的成效降低,教育过程最终趋向消极,而这正是目前常见的情况。可见,反对必然导致失败,则“中立”何在呢?

回顾争论可以看到,反方对“毫不利己”价值观本身造成“强迫”的怀疑,缺乏足够证据,所以会遭到刘国正先生“因噎废食”的批评。对照必然性原则来看,真正的矛盾其实在于对“毫不利己”价值观的否定。对于这一点,现实已经给出了最好的回答。仅靠“毫不利己”的价值观教育固然不能直接通向大同社会,但是如果社会前进的道路上充斥着卑鄙、猥琐、背叛和残忍,那么这样一条用被压迫者血肉铺成的通道,绝不会有比地狱更好的出口。

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性原则

价值观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教育,而不是文本和教条。如果既不能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又无法在个人实践中检验,那么这种教育必然违背了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性原则。从书本到考卷的价值观教育,从中华文化的传统来衡量,正是“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例如:“仁”是孔子的核心价值观,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颜渊问仁,回答是“克己复礼”;仲弓问仁,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问仁,回答是“其言也”;至于子张两次问仁,子贡三次问仁,樊迟三次问仁,孔子的回答又各不相同;同样,当美诺向苏格拉底请教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时,苏格拉底的回答却是连美德是什么都不知道,然后长篇大论地讨论正义、勇气、节制、虔敬等诸多问题。轴心时代的圣贤如此不辞辛苦,正是价值观教育中实践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因此反方认为《纪念白求恩》“这样一篇小学生也能读懂的文章”不值得入选中学课本,技术上虽不无道理,但是从实践性原则来分析,就很难成立了。正如所有伟大思想一样,“毫不利己”的价值观在字面上确实没什么难以理解,真正难就难在教与学的实践,难在知行合一。而如何落实在生活实践中,才是价值观教育的重点。教育者需要像孔子一样,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每一个学生做出具体的指导、匡正,才能体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真谛。否则,空为人师,不求宏道,反而责怪大道至简,不值一教,照此推论,“教不严,师之惰”也绝非虚言。

落实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白求恩大夫的人生经历,从医生的实践角度加以分析:从资本家的视角来看,底特律烟雾蔽日的肮脏空气,街头巷尾的娼妓小偷,穷困潦倒的失业社区,猖獗泛滥的传染疾病,都只不过是巨额利润的微小成本而已;而从医生的视角,却能看到恶劣的医疗体制,吃人的社会制度,如同撒旦的磨坊,正在一刻不停地吞噬无辜的生命。“富人有富人的肺结核,穷人有穷人的肺结核,富人复原而穷人死亡。”白求恩对这些社会丑恶现象的深刻认识,是他加入共产主义行列的必要条件,也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价值观教育的自洽性原则

价值观教育中最特殊的一点,就是价值观本身不是一串字符、一个观点或者一句口号,所以无法像寄信那样,扔进学生脑袋里就算完事。相反,价值观是一把尺,它可以衡量世界,当然也同时衡量着教育过程本身。教育过程必须和价值观保持一致,这就是价值观教育的自洽性。倘若企图用自私、狭隘、欺骗和功利的方式实现“毫不利己”的价值观,其结果必然失败。从价值观教育的角度来衡量,口是心非的灌输教育如果只是培养几个言行不一的伪善庸众,这还算无甚大碍,但如果是批量制造满口仁义的道德他律狂人,必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那么,如何证明价值观教育的自洽性呢?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质疑。任何未经质疑的信条都是迷信,而任何迷信都绝不可能是纯粹的价值观,因为迷信经不起最起码的质疑。没有纯粹的质疑,就没有纯粹的价值观。只有靠学生积极地从各角度进行质疑,才能让他们得到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天天讲虽是好的开头,但绝不是教育的全部。

以白求恩本人背景及经历为例,从16世纪开始,他的家族就是法国新教徒,父亲是当地长老会的牧师,但他却用进化论等理论对提出质疑,并且成了一名年轻的艺术商人,过着奢华的世俗化生活;白求恩的祖父是名医,他本人是富有的医生,医疗器械的发明家,但他却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商业化的医疗制度提出质疑,并且面向穷人建立起人民健康保障团体;当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最后在中国牺牲的时候,他不仅带给中国人民精湛的医术,还带来了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他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践行了共产主义信仰的伟大与崇高,用毫不利己的精神向世界递交了一份共产党员的完美答卷。

因此,针对当前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同志的名篇《纪念白求恩》已经为我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我们不仅要依靠文本,掌握教材传授的知识技能,还要深入透彻地学习文章思想内涵,深入挖掘其精神实质。从自发的文本探究解读,走向自觉的精神贯彻落实,并且结合自身实践,建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只有传授建立价值观的方法,而不是教唱价值观的口号,才有希望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人”。

总之,必然性、实践性和自洽性是价值观教育固有的原则,只有依靠这些原则,才能消除模糊认识,帮助价值观教育尽快走出边缘化的困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N].光明日报,2006-06-3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选介)(实验稿)[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2(04):26

[3]孔庆东,摩罗,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 世纪末的尴尬[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9

[4]杨先武.一点商榷[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19):24

[5]刘国正.“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赞――与钱理群教授商榷[J].语文教学通讯,2000(02):11-12

[6]尤屹峰,徐福先.究竟该用什么来教育学生――与杨先武先生商榷[J].语文教学通讯,2001(21):28-29

[7][清]刘宝楠撰.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637,483,485,486

[8]Plato.Plato complete works[M].US.IN.Indianapolis.Cambridge:Hackett Purblishing Company.1997:870-871,41

[9]Kalven Committee.Report on the University''''s Role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Action [EB/OL].(1967-11-11). www-news.uchicago.edu/releases/07/pdf/kalverpt.pdf

[10][清]郭庆藩撰.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6:490

[11]中国人民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白求恩在中国》编写组.白求恩在中国[M].人民出版社.1977-06:16

[12].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07:8,6,10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经典美文与语文课堂读写教育研究(课题编号:05060434)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陆静越(1971- ),女,江苏无锡人,高级教师,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工作。

上一篇:探讨深基坑中支护施工的问题 下一篇:刍议消防安全技术在高层建筑中存在问题以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