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二千余载的“秦风”

时间:2022-10-03 07:35:02

为何“秦风”仅传承广东?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大军50万征服珠江流域越族人居住的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三郡郡。2008年广州建城2222载的历史,即从那时开始算起。

为了巩固新疆土,后来秦始皇迁移50万中原民众戍守岭南,与越族人杂居;为了解决物资运输困难,秦始皇派史禄开凿灵渠,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灵渠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是世界工程史上的奇迹,至今尚能灌溉周围4万多亩土地。这一切之所以得以完成,是秦人积极的民风、精良的工程技术和秦朝强大的国力相结合的结果。

研究岭南史的学者,多从秦军留下的“硬件”开始着手,却很少从人文根源上考究以下的“软件”问题:广东人虽然来自中原,为何性格与气质与内地同胞差别如此之大?广州建城已有2222年,多数时间处于中原王朝的掌控之下,为何广州人的语言习俗、价值观,与内地同胞差别如此之大?对此问题,学界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寥寥数语带过。笔者虽非专家,但作为广州市民、广东人,我们有着寻找精神之根的强烈意愿。我们知道,广东古为蛮荒之地,2200多年前南下秦人为广东带来最先进的文明,冶炼、农耕、医药、纺织、水利、建筑等,无一不是先进的。总之,一个必然的逻辑是,没有秦人南下,岭南不可能进入文明时代,尽管在征服过程中血腥的杀戮无可避免。现在的广州人与广东人,事实上是数十万秦军和50万中原百姓与土著结合的产物,性格里有着很多“秦风”遗传下来的优秀的东西――富于冒险精神,敢打敢拼,开放务实,敢为天下先,而且追求财富没有丝毫虚伪!可以说,是2222年前的“秦风”奠定了今天广州人和广东人的精神状态及主流价值观。

为何后来“秦风”在中原烟消云散?为何“秦风”仅传承广东?

“秦风”仅存的一块“飞地”

一个地处偏避西部的小国秦国,在长年的征战中气吞山河,横扫六国。这个奇迹是凭借什么力量造就的?

古代文献记载,秦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秦人原游牧于黄河下游的东海之滨,公元前16世纪迁徙到甘肃东部的蛮荒之地。因生产技术远远落后于东方强国,且与强悍的游牧部落戎、狄相邻,铸造了秦人崇尚勇武、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和追求功利、重视实效的文化特质。

秦人从游牧、定居、立国到实现统一霸业,经历了两千年的漫长历程。在中国历史上,秦文化独一无二,秦人的“功利实用”为儒家所不容。历代史家皆称“秦人好利”,尤喜渲染商鞅变法后秦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秦人追逐“功利”之风大盛,终致亡国。但没有物质的丰富,又何来文化与精神的升华?《吕氏春秋》是秦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总结和行动纲领,见证了秦帝国的建立是秦人立足实际、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冒险的结果。以求真务实、进取开拓为核心的生存智慧,不正是当今广东人的标签么?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的接班人背叛了秦人的生存智慧,导致秦朝灭亡,国运仅维持了十五年。失去了生存必需的土壤和气候,中原大地上的“秦风”随着帝国的颓败而被无情地毁灭。只有在岭南,“秦风”找到了避风之港。当时,中原战乱,秦朝的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自称南越武王,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这位秦国武将,被后世广东人尊为岭南人文始祖、岭南文化奠基人。

2200多年前,在落户岭南的数十万秦军士兵、武将、随军文官、医官、工程技术人员和50万中原移民当中,以年轻力壮者居多,其积极朝气的精神赋予“秦风”强大的活力与生命力。来自黄河流域的秦人与“秦风”,遇到岭南丰沛的雨水和肥沃的土地,在“文明真空”地带很容易生根发芽,继而长成参天大树。“秦风”的祖家灭亡后,中原“秦风”几乎烟消云散,但作为“秦风”仅存的一块“飞地”,岭南承接着“秦风”的最后一脉,而且保留了原汁原味。

岭南文化的立根之本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此时距公元前204年赵佗立国已有近百年,岭南“秦风”已经根深蒂固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经难以动摇岭南文化的立根之本“秦风”了。

秦人从未真正接受过儒家优雅精致、中庸谦让的伦理道德。在秦人看来,为利益而竞争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落户岭南的秦人当然也不例外,他们的子孙后代也传承了这种“功利”价值观。历朝历代,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进取心不足的儒家思想始终未能从根本上颠覆岭南文化中的“秦风”之源――“功利”色彩。广东人的开拓精神几乎与生俱来,根据中国史载,早在唐朝时代,就有广东人远到海外经商,将勇于冒险的“功利”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粤语云:“粤人的社会太阳永远不落”,尤其是海外经商,现代之前几乎由粤商一统天下,许多人因海外“往蕃”而成“蕃客”,这也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如今海外广东人多达数千万,他们把中国的文化带到了东南亚甚至美国,新加坡及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两大城市,皆由粤人一手开创,英语里不多的汉语单词大都是以广东话拼音翻译过去的,外国人把广东话“Cantonese”视为中国话,而普通话“Mandarin”拆开则成了“满大人”,即官话。

是故,在儒家仁义道德一统天下的古代,士大夫们对广东人“功利”大皱眉毛,也就不足为奇了。

坡老友章质夫,900多年前曾在广州任大守,他这样描述当地人文景观:“二广据五岭之南,凡四十余州,而番禺(广州)为巨镇……四方之人,杂居于市井,轻身射利,出没波涛之间,冒不测之险,死且无悔……士人之知名者独少,而业文擢第乃劣于他州”。这就是说,为了利润,粤人甘冒生命危险,扬帆出海做生意,“学而优则仕”那一套人们看不上眼,读书做官绝非价值观的主流,创造财富才是人生的最大乐趣。以上片段勾勒出当时广府民情风俗的生态,“轻身射利,出没波涛之间,冒不测之险,死且无悔”其实也是一种开拓精神,也说明“功利”价值观与儒家学说是何等的泾渭分明。

“功利实用”是一种文化

今天,广州与900多年前章质夫笔下描述的一样,依然是一座被各种物质塞满的城市。

源于“秦风”的“功利实用”的重商,是一种文化,是岭南文化无处不在的精神特质。重商是基础,造就了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实用性、开放性、冒险性、和兼容性的胸怀。广东人敢于冲破一个个传统,背后的最大动力就是重商精神。20世纪80年代始于广东的“全民皆商”壮举使全国惊愕,人们称广东人具有“天生的重商意识”。改革开放30年,广东从一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落后省份一跃而成全国第一经济大省,重商精神功不可没。

但我们的眼睛里不能只有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却忽略了造就成就的文化传统。没有秦人,就没有今天的广州人、广东人。秦人南下之前,广州原是珠江的一个小渔村。随着秦军以及后来中原移民的南迁,使广州从半原始社会一步跨入了封建社会,成为岭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直到今天仍然保持这种地位,令人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的能耐。2200多年前的秦人,曾经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也造就了中国的历史。今天,我们使用的文字来自于秦人,中国的国土是秦帝国的延续,统一的中华民族在秦帝国时期开始形成。2200多年前的那个帝国,仍然和广东人血脉相连。

上一篇:张茵,玖龙纸业“点血成金”? 下一篇:不仅仅是野蛮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