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宪法信仰

时间:2022-10-03 06:25:58

浅论宪法信仰

摘要:完成建设之路,宪法信仰的养成至关重要,而当今国民宪法信仰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者从宗教对西方宪法信仰的影响出发,阐述了宪法信仰与基督教文化的互动关系,由此,提出了中国塑造国民宪法信仰的困境,因此明确各种信仰的界定,同时形成公众信仰,才能解决中国宪法信仰缺失的问题,为建成之树提供必备的养料。

关键词: 信仰 宪法信仰 宗教 基督教

在学术界人们普遍一致认同宪法是的前提,没有宪法就不可能出现,所以是宪法生成和实施的产物。同时在笔者看来,从颁布宪法到实现还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因素,即宪法信仰。忽略宪法信仰,的实现也就化为泡影,成为梦境。

所谓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1】” 信仰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对象的一种信任而服从、尊敬而推崇、依恋而归属的感受,并进而影响到自身的行为。黎明前“黝黑时”“触着曙光而讴歌”的“鸟儿” ,这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用诗性语言描述的“信仰”。可见,信仰的意义在于其选择行动的本身并不带有极端的目的性。信仰具有多层次性,即不仅仅包括还包括政治信仰,文化信仰,法律信仰等等。法律需要被信仰同时也是可以被信仰的,法律是人的东西,不具备超验性,但其具有神圣性,因为人的人格,尊严和价值是神圣的,是可以信仰的对象。富勒曾定义法律是人的行为受规则约束的事业。那么宪法就是这项事业的灵魂。宪法信仰意味着对法治这项事业终极价值和目的的追求。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法治公式的框架,人们要普遍遵守良法才能真正形成法治。的建设是法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关键部分。法治生成和完善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生成和完善的程度。因此仿照法学家伯尔曼的我们早已烂熟于心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宪法必须被信仰,否则法律将形同虚设,、法治也仅仅是镜中花,水中月。

再将眼光放至我国的现实情况,我国自1954年宪法至今已进行多次立宪,多次修宪,当然这是我国建设进步,法治文明程度提高的表现。但是,我们又不得不说,那是空中楼阁,有多少民众在关注宪法的生成,的发展?在人民或者百姓眼中,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似乎与其毫无瓜葛。从近代开始,时至今日,的实施一直靠政府的自上而下的推进,政府利用权力制定理想的宪法,并依靠政府的强制力推行宪法。今天我们可以看见,这种努力,收效甚微。宪法与毕竟是西方的舶来品,是在西方人们强烈的利益关注和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渐渐生成的。因此没有宪法信仰在我们社会之中养成,的生成之路也必将是死胡同一条。

从西方的发展来看,宪法与都是在社会中长成的,而非预设的,其与一切进化中的有机物一样都有萌芽,幼稚与长成的过程。西方的宪法与的历史相比我们国家要悠久地多,不但时间早,而且其是从内部萌生的,其是以社会为基础,从下而上发展的一个生成路径。我国也一直在在向西方移植和借鉴经验。如果说的长成一株有机物成长的过程,那么西方的长成,宪法信仰就是它的养料,而这养料的来源是西方的宗教传统。基督教文化侵染的西方社会,就像英国学者艾略特在其《基督教与文化》一书中描述的那样:“一个欧洲人可以不相信基督教信念的真实性,然而他的言行举止却都逃不出基督教文化的传统,,并且依赖那种文化才有意义。”[2]在西方对法律的信仰实际上源于对上帝的信仰。狄摩尼斯曾言:“每一种法律都是一种发现,是神赐予的礼物。――明知者的戒规。”【3】法律是发现的,而不是被发明的,它有它生存与发展的规律,作为母法的“宪法”更是如此,它是顺应“高级法”的规律而诞生的。高级法即是超验正义的自然法,宪法就是它的转化形态。在这个意义上,人们之所以可以组成一个法律构建的社会,并不是因为人们绞尽脑汁,审慎思考的结果,而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终极价值的追求,才使他们有可能展开讨论,彼此劝说。这个共同的信念就是信仰。现念也与基督教息息相关,例如基督教中“约”的观念引出社会契约论,在契约论中直接得出了人民论。基督教世界中的平等、博爱、自由与秩序等精神也是蕴藉于基督教原罪说的暗喻之中,这些精神又成为世俗法治的价值追求,渗透到世俗立法之中。上帝的末日审判对立法者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这种约束窥探到立法者的良心,使他们在制定法律时产生畏惧。美国1787年宪法的出台,洛克、孟德斯鸠的理论功不可没,但是源远流长的基督教精神也催生了这部宪法。马里旦甚至说“美国宪法是一个带有当代哲学气息的杰出世俗基督教文献。”【4】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宗教精神与法治价值的交融,西方形成了一种文明形式和社会氛围。西方普通民众在教堂接受洗礼,同时也接受了这法治观念的熏陶。在所有的社会成员心中,无论国王还是普通民众,都信仰宪法,宪法是是神圣不可亵渎的。只有铭刻在公民内心里的宪法,才是真正的宪法,而才得以真正长成。

当然,之所以说基督教文化催生了理念,基督教文化促进宪法信仰的养成,并不是在指引大家对宗教的狂热。宗教是毕竟是人的头脑里虚幻的反映。但是基督教有其与法律共同的因素――理性。亚里士多德曾说,“法律是没有激情的理性。”而基督教就是信仰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结合。托马斯.阿奎那就曾用理性的哲学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也传递了信仰。圣.安塞姆也曾说“为了理解,我信仰”。正是这种信仰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统一,才有了西方宪法信仰的养成,才实现了真正宪法。

信仰支撑着法,法实现着信仰。【5】信仰与法制之间是真实的,互动关系,当宪法提供公民信仰的实践制度化的保护能力,同时也就提供了公民的私人信仰制度化的权利。所以信仰是立法的精神基点以及公民守法的精神底蕴。宪法信仰支撑着的大楼,也同时促进宪法信仰的养成。

想要实现,宪法信仰如何养成呢?先不说在本土没有基督教,而在中国有没有还是一个疑问,这并不是说作为私人信仰的宗教没有,在中国人们拥有松散的,没有组织约束的自我满足的私人信仰,但是上升到组织性,制度性的却没有形成。这种私人的信仰只是对个人平安幸福的追求,却没有神圣的哲学的正当性。 当信仰成为大多数人共同的公共的追求时形成一系列神圣符号系统时,信仰才会发挥其实践宗教精神的作用,才能和法律形成互动的关系,促进宪法信仰的养成,进而实现的宏图。这种精神走私般的信仰模式与法制无关【6】。

宪法信仰没有养成的原因除了诸多学者提到的宪法自身的局限性,如过多强调宪法的政治性,以及权利意识的缺位的影响,还因为现实中信仰层次的混乱。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之中只有中国较少受到宗教的影响,到了之后,中国学者曾经提到多种宗教代替论,包括伦理代替宗教,美育代替宗教,科学代宗教,哲学代宗教最后是主义代宗教。最终形成了革命主义为信仰核心。当人们混淆宗教与其他信仰时,不会发挥应有的引导性作用,相反各种各样的还会夹杂着政治暴力甚至武装暴力,法治、又从何谈起?更不用说宪法信仰的养成了。

如同其他宪法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在中国要培养宪法信仰可以通过宪法实施和宪法教育,实现宪法的至上性,建立国家。笔者认为,除了上述方法以外,在中国真正建立宗教般的虔诚的信仰对建成更是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中国并非没有信仰,只是信仰的层次混乱。宪法信仰在各种信仰之中得到明确的界定尤为重要,并且应当形成宪法信仰与建设的良性互动。因为任何一个社会即使是当今文明社会,都会存在对超验价值的信仰,有信奉终极目的和关于神圣事物的共同概念。宪法显然不同于宗教,但是他们有共通的元素,例如传统、权威、普遍性等。基于这样的因素,试图培养民众的宗教般的虔诚的法律情感,未必不是一件可能及可行之事。总之, 培养、塑造国民信仰并非朝夕之功, 由于信仰的层次,信仰的传统等因素,决定了我国的信仰建设是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但是我们应当有坚定的信念, 民众的信仰建设会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辞海[M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1898.

【2】[英]T.S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05-206页

【3】【美】爱德华.S.考文:《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张世功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年版第1页

【4】[法]马里旦《 人和国家》霍宗彦译商务印书馆 1964年版 第166-16页

【5】荆学民 简论信仰与法的关系《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4月

【6】李向平 信仰但不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4月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教育科研成果知识产权概述 下一篇: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