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企业纳税实务的真谛

时间:2022-10-03 05:02:10

探索企业纳税实务的真谛

【摘要】 多年来,企业在缴纳增值税实务中,对自己是所属纳税人、代征人,是多缴还是少缴,是缴纳进项税还是销项税等一系列问题还不够明确,即使有所明确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对增值税发票结构及运行,税额构成,纳税实质,增值税特征进行分析,使企业找到纳税实务的真谛。

【关键词】 增值税;进项税;销项税

所谓纳税真谛就是指纳税人对纳税实务有实质性认识,引领和统帅纳税。作为增值税纳税真谛就是对征收过程每一个环节和步骤的内涵,企业从不知到知,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识上的飞跃,进一步掌握和主宰了纳税的主动权。增值税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新增的一种税种从启动实施到现在创新,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在税收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不仅堵住了纳税人偷税、漏税、逃税的渠道,而且也使企业明确了自己承担纳税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是对企业在纳税中所属纳税人、代征人,还是二者都兼顾的双重身份角色也得到认定。但是,在征收实践中增值税从征收起点到纳税结束的终点,每个环节进项税、销项税和应纳税额的计算,征收对象的认可,发票运行的流程以及有关纳税实务的实质和理论等问题,人们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为把对纳税实务的认识统一到高价位上,探索蕴涵纳税实务中的真谛,须要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因此,本文就此问题作简要剖析。

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要建立在实征分析的基础上。

例如:某企业产销某产品,购进材料价款为60元(其中进项税8.72元),经加工成品后以120元的(其中销项税17.44元)价税款销售给批发企业;批发企业又以160元的(其中销项税23.24元)价税款销给零售企业;零售企业又以200元的(其中销项税29.06元)价税款销售给消费者。依据上述资料计算出各环节增值税、增值额,会同进项税、销项税、各购销单位等明细列表如下:

单位:元

针对表中内容作如下纳税实征分析,挖掘蕴涵纳税实务中的真谛:

一、发票运作

增值税发票是一种特殊的专用发票,分为四联,第一联为存根联(兰色),由销售方留存备查;第二联为发票联(棕色),购货方作为付款的记帐凭证;第三联为税款抵扣联(绿色),购货方作为扣款凭证;第四联为记帐联(黑色),销售方作为收款的记帐凭证。各联均按照自己的职能范围和要求,按增值税运作流程分步到位。生产企业购进材料时,销售单位出具当地国税局增值税发票,销售单位留下(1)、(4)联,即留存备查的存根联和收款的记账联,生产企业取回(2)、(3)联,即付款的发票联和税款抵扣联;以下各购销单位发票运作程序依此类,当生产企业对批发企业销售货物时,出具当地国税局增值税发票,生产企业留下(1)、(4)联,批发企业取回(2)、(3)联;当批发企业对零售企业销售货物时,出具当地国税局增值税发票,批发企业留下(1)、(4)联,零售企业取回(2)、(3)联;当零售企业对单位或消费者销售货物时,对单位出具增值税发票,对消费者不出具增值税发票。

二、发票结构及税额构成

增值税发票的结构是以销售金额,税额和价税合计三栏构成的,简称三栏式。销售金额是指表中的销售额或购进额,税额是指表中的销项税或进项税,价税合计是指表中的销价或进价,即商品市场销售价格。销售金额和税额实质上是将现行含税的商品市场销售价格一分为二,即按17%税率计算出来的17.44税额(进项税或销项税)和不含税的102.56销售额,其中17.44税额既不是产品的价值增值额,也不是纳税入库的增值税额,它是以双重身份出现在发票之中的税额,该税额对销售单位来说是销项税,对购买单位来说是进项税。例如表中生产企业120元的商品市场销售价格,可分为不含税的销售额102.56元((120/(1+17%))和税额17.44元(120-102.56),这17.44元税额既是销售单位生产企业的销项税,又是购买单位批发企业的进项税,发票中根本不包含增值税额。

三、纳税人交纳税额的实质

人们在习惯传统上都把经营者缴纳的增值税认定为纳税人必缴纳的税款, 还有人认为纳税人缴纳的增值税就是进项税或销项税,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实质上每个纳税环节纳税人所缴纳的增值税既不是进项税,也不是销项税,而是销项税-进项税的差额,如表中批发企业缴纳增值税额5.8元=23.24元-17.4元,这5.8元增值税额既不是进项税或销项税,也不是纳税人(批发企业)向税务部门所缴纳的税款,而是纳税人(批发企业)向购方零售企业代征的税款,因为纳税人(批发企业)所缴纳的增值税5.8元,连同进货时所支付的进项税17.44元都作为销项税23.24元(也是零售企业进项锐)向购买方零售企业收回了,纳税人不承担任何税款。即批发企业缴纳的5.8元增值税和17.44元销项税是由零售企业支付的23.24元(5.8元+17.44元)进项税替代了。表中明确显示销售单位销项税等于购货单位进项税,如批发企业销项税和零售企业进项税都是23.24元。从表中可以看出,商品从生产企业出发,历经批发企业、零售企业走到消费者手中进行消费,消费者承担了该商品各个环节的全部税款,即零售环节的销项税=生产企业进项税+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增值税之和,29.06=8.72+8.72+5.8+5.82。为什么消费者承担了所有环节的增值税呢?从理论上讲,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购买商品都不消费商品,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是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即商品的社会属性。消费者购买商品经过消费,既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又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了双重价值观。所以,消费者承担所有环节增值税是由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消费者固有的双重价值身份决定的。

四、增值税特征

1.不重复课税

由表中资料可知,增值税是以法定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只是对商品销售额中企业创造的又没有征过税的增值价值(V+M)征税,对C不征税,这就从根本上解决重复征税的问题。

2.最终销售额等于各环节的增值额之和

在商品整个流转过程中,就一个商品而言,最终销售额等于每个环节增值额之和,如表中零售企业销售额170.94=51.28+51.28+34.2+34.18。由此可以得出最终环节总税额等于各个环节税额之和。29.06=8.72+8.72+5.8+5.82,或总税负等于各环节增值税税负之和,即29.06(51.28+51.28+34.2+34.18)×17%。

3.征收与缴纳分离,逐个环节转嫁

增值税采用价外税,纳税人和税款实际负担人分离,纳税人不负担税金而直接缴纳,购货人直接负担而不缴纳。在征收方式上,税金通过价格附加形式逐个环节转嫁,最终全部转嫁给消费者。

4.税收公平、中性、公开、透明

增值税制是采用专用发票注明税款抵扣的价税分流的价外税制,克服了旧税制税款介于价格中,商品纳税人不明确,出口退税计算不准确,购销方制约关系不力,偷税漏税隐患大等弊端,充分体现了公平、中性、公开、透明等优点。

参考文献

[1]高莉.从发票虚开环节的前移透视税收制度的缺陷.税务研究.2007(11)

[2]刘虎林.合并纳税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税务与研究.2007(3)

[3]董其文,董其俊.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政策运行效益分析.中国税务.2008(5)

上一篇:我国生态税收问题探析 下一篇: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