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放”与“收”

时间:2022-10-03 03:59:46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放”与“收”

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就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过程中,如何“放”权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适时适度“收”,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放;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经成为共识。对于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保量”方面,每个学校都能开足开全课程课时,在“保质”方面,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建设与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课程特点出发,“放”“收”有度,通过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放”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做。通过放,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自主调查、观察、实验、设计、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意识、学习能力。

1、“放”要大胆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任务是发展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正如国外教育家所说:“如果能在学生学习科学的启蒙时期就让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学习科学──即根据他们的认识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科学人才就会成倍成倍地增长。”这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教师“放权”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进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放”要有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放”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任由学生自我发展,要有目的,即发展兴趣、培养能力,让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最终掌握学习知识、科学探究、研究科学的方法。

中学生好奇心强,对一些感兴趣的事和物,都想知道、想看、想接触、想动手做。教学中如果“放”的目的不明确,学生的观察、实验、动手的兴趣尽管很浓,积极性尽管很高,也不会获得准确、具体、生动的知识,不会学到学习科学、研究科学的正确方法,更不要说培养科学能力,形成创新意识。如教学《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课,目的是通过探究,让学生观察与了解光对鼠妇的生活有何影响。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准备鼠妇;制作暗盒,准备玻璃板、纸板,上课后,教师把实验的目的、要求、步骤都交代明白,并要求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鼠妇的活动,讨论实验结果。这样有目的的放手发动学生实验、观察、讨论、总结,才能得到正确结论,达到预期目的。

二、“收”是提高科学素养的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放”开让学生动手、探究或研讨后,还应当适时适度地“收”。所谓“收”就是探究、研讨的反馈,是活动的总结概括,是素质教育的升华。在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中,“收”不仅要适时,还要适度、适当。

1、在时间上要适时。

这种“收”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堂“放”,当堂“收”,趁热打铁,即每节课进行观察、实验、研讨或制作后,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印象更加深刻。如在进行完光合作用的实验后,及时总结,使学生对光合作用形成一个整体的理解,有助于知识的巩固提升。这方面的“收”是大量的。另一方面,另一方面,有些材料,有些观察、实验,当堂“放”了不能当堂“收”。有的需要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在“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过早的下结论,更不能包办代替。教师应当尽量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必要地争论和质疑,这在“收”的过程中仍然体现着“放”,处处体现着“活”字,如果过早的“收”或教师包办代替,就会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妨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在方式上要适当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各种活动有各自的特点,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各有侧重点,因此在“收”的方式上要适当,一切方式都应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能力、科学品质、科学精神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发展个性为宗旨。

社会资源调查类,侧重于要求学生能认真参与调查,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并能提出相应的建议或解决的措施,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真的态度和准确的文字表达能力。

实验探究类侧重于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验后写出详实的实验报告或实验日记,叙述自己的实验收获,并能说出自己对实验的改进建议或方案,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科学意识。

制作类侧重于要求学生能制作出符合要求的作品,并有各自的风格和特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在评价上要适度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避免将评价简单为分数或等级。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既有肯定评价,也可有否定评价;既有即时评价,也有阶段性评价;既要评价学生活动的成果,更要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包括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评价可从参与态度、合作程度、智力表现、活动成果等方面进行采用自评、互评、综合评的方式,从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努力的方向。不管那种评价,只要力度适中,评价得当,都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播种春天的希望,固守秋天的收获”,实践证明,“放”与“收”的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无论“放”还是“收”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只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好上活综合实践活动课,就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施展才能创造创新,并使各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上一篇:《SQL SERVER数据库设计》课程中有效教学评价... 下一篇:如何设置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