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磬唱腔艺术探析

时间:2022-10-03 03:54:37

王玉磬唱腔艺术探析

王玉磬,原名陈国贤,1923年8月17日出生于河北省安新县铜口镇一个梨园世家。其父陈栋才是清末民初闻名大江南北的河北梆子刀马旦演员,艺名“七阵风”。王玉磬姐妹六人,在众多的姐妹中,艺术成就最大的当属王玉磬。

河北梆子的唱腔流派,从地域上来讲有直隶老派(河北省)、卫梆子(天津市)、京梆子(北京市)之分。从老生唱腔上说,近代在天津市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两派:一是以何景云为代表的“何达子派”,二是以魏联升为代表的“元元红派”。在他们之后还有小香水、银达子、小翠云等老生唱腔,但基本上是宗“何派”与“元派”为主。

王玉磬专工老生唱工戏,在她所演的河北梆子传统经典剧目《辕门斩子》、《空城计》、《苏武》、《白帝城》、《江东记》、《四郎探母》等十几出戏中,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充分发挥了她精湛的演唱艺术,塑造了一个个形象鲜明的男性角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王派”唱腔艺术。

王玉磬的唱腔风格,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跌宕起伏的唱腔旋律

王玉磬的唱腔音域宽广,跌宕起伏。这一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音域、音区的使用上恰到好处。河北梆子的常用音域为c1―g2,而王玉磬的大部分唱腔主要集中在e―g2之间,音域达到两个八度之宽,不但有高音区、中音区,而且还有低音区,大大拓展了老生唱腔的音域,而一般女性唱腔的音域是八度到十二度之间。音域的扩展使王玉磬的唱腔旋律时而高亢有力,慷慨激昂;时而低沉,情绪凝重;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如万马奔腾,跌宕起伏。她的高音清脆明亮,低音深沉宽厚,演唱时,高、中、低三个音区运用得和谐统一,特别是假声和真声之间的交替更为自然,很难听出变换的痕迹。

谱例1:1=c 王玉磬演唱

下略

例如《白帝城・托孤》刘备唱腔,这句唱腔曲调悲凉曲折,仅仅只有一句(上句)唱腔,“四百载基业哎化灰烬”,表现了刘备临终前的悲伤心情。这句唱腔的唱词结构为3+2+3八字句结构,是七字句变格唱词形式。在这句唱腔中运用了辅助唱词虚字“哎”。从这句唱腔可以看出,王玉磬在音区使用上把握适度,曲调进行以大跳音程与小跳音程结合为主。一是旋律下行五度(g1―c1)、七度(g2―a1)的跳进;二是旋律上或下行三度、四度的进行。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旋律手法,在唱腔中反复穿行,使唱腔既显得庄重有力,又十分挺拔激昂,充分表现了刘备悲哀而又无奈的矛盾心情。

《辕门斩子》是河北梆子传统剧目,是老生行当的重头戏,也是老生演员必学唱的代表剧目之一。王玉磬在《辕门斩子・交印》这段唱腔中,吸收了各派之长,大胆创新,使其成为她的代表性唱段。

《辕门斩子・交印》故事讲的是杨延景(杨六郎)欲斩阵前招亲违犯军纪的亲生儿子杨宗保,八贤王前来求情,被杨六郎拒绝。八贤王不依,无奈之下,杨六郎只能交出镇守三关大印以示军纪严明,最后八贤王只能做罢,不再管杨家的事。

王玉磬的这段唱腔是联套[1]结构形式,由【小安板】、【二六板】、【留板】连接而成。王玉磬在《交印》这段唱腔中,吸收了何派、元派、小香水、银达子等前辈的特点,成功塑造了杨延景这一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第一句是【小安板】,“戴乌纱好一似愁人的帽,”王玉磬在这里运用了脆亮的高腔,目的是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感觉。这一句演唱得挺拔透亮,喷口有力,吸收了老艺人小香水的风格。在【二六板】“系玉带就好一似犯法绳”一句中,王玉磬运用了一些带有衬音的音调,是吸收了元元红晚年的唱法,吸收运用这种音调的目的是想使曲调意境更加深沉,把杨延景当时那种感到自己的官职虽然不低,却不能自由行使权力的不满情绪表达出来。同时在“犯法绳”的“法”字上,又有银达子带有颤音“Fa”的色彩音型。在【留板】唱到“孟良将,你取出扭头狮子烈虎印”一句时,锣鼓起慢长锤,既表现杨延景的慨叹,又突出他的愤闷不平。王玉磬在这里吸收了何派低腔迂回的特点,唱腔流畅自然,烘托出杨延景有苦难言的复杂心情。

在《交印》这段唱腔,几乎是王玉磬集大家之所成:何派(何达子)的高亢雄健、苍劲浑厚;元派(元元红)的柔婉俏丽、圆润流畅;小香水的峭拔透亮、喷口有力。在恰当之处,甚至还运用银达子唱腔中带有颤音“Fa”的特色音型。各派的特点被王玉磬巧妙和谐地运用到自己的唱腔中,加以变化处理,使她的唱腔在高处耸入云际,低处沉游海底,声托字、字传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二、变化丰富的板式结构

王玉磬运用大段的【二六板】来进行叙事抒情的同时,还善于吸收其他剧种的板式,灵活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唱腔中,使剧情和节奏更加集中紧凑。

谱例2:1=c 王玉磬演唱

下略

例如《苏武・牧羊》苏武唱腔,这段唱腔是由王玉磬与已故琴师郭筱亭共同创造的。为了刻画苏武威武不屈,忠贞不渝的崇高品质和坚强性格,以及他对祖国的无限怀念,他们突破了河北梆子传统唱腔的板式规律,创造了一系列的新腔。

这段唱的第一句(上句)是【起板】。【起板】的功能相当于京剧的【导板】是散板体,只唱一句。第一句唱词“枯枝早被秋风剪”,是2+2+3七字句结构。“枯枝”二字是河北梆子的唱法,“早被”二字吸收了京剧【拨子】[2]的唱法,增强了苏武牧羊北海边,吞毡饮雪、思念家乡亲人的孤苦心情。“秋风剪”又回到了河北梆子传统唱法,这样一来,既不同于传统河北梆子唱法,又不失河北梆子的韵味,加强了戏曲腔调的色彩对比。

第二句“只身常伴羝羊眠”是下句唱腔,【二六板】。王玉磬在这两句唱腔中均使用了顶板节奏起唱,是在河北梆子【单导板】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回龙】腔,当然将【回龙】腔用在这里,并不是生硬的搬用,而是将其化进河北梆子的【单导板】之中。河北梆子的演唱一般是眼起板落,只有【单导板】是在板上开唱,节拍也是一板一眼,结构与京剧的【回龙】腔相似。有所不同的是,传统的【回龙】之后紧接【慢板】,而王玉磬根据情绪的需要,为了突出苏武对鸿雁传书寄托着无限期望,在【回龙】之后仍接【二六板】。

王玉磬在《苏武・牧羊》这个唱段中,把河北梆子【单导板】的上句与京剧【回龙】相连接,形成了一个新的梆子回龙腔。整个唱段感彩强烈,曲调千回百转,一气呵成。

王玉磬在板式结构的运用上既能灵活地借鉴外来因素,创造新腔,又能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把固定的板式唱腔加以变化,收放自如地融入到自己的演唱中。

三、生动巧妙的润腔风格

戏曲的韵味,几百年来,之所以没有被西化,而保持自己的特色,关键在于师徒的口传心授,在于旋律的润腔变化。王玉磬的唱念功夫为她的润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在继承河北梆子传统老生演唱技巧的同时,在唱腔旋律中揉进了装饰成分,具体体现在她的运腔上。这些装饰成份主要由前倚音、后倚音、上颤音、下颤音、上滑音、下滑音等组成。

例如《空城计・城楼》诸葛亮唱腔,这段唱腔是【二六板】接【小安板】,在调式色彩上,【二六板】中,上句落音“Do”,下句落音“Sol”;【小安板】中上句落“Re”,下句落“Sol”,旋律风格和调式色彩基本上为徵调式,调式骨干音为“Sol 、Do、 Re”。在润腔手法上,王玉磬在旋律中大量运用了颤音、下滑音、前、后倚音等装饰音。在下滑音的使用上,王玉磬基本是运用在下行的音阶进行中,而且经常是前倚音和下滑音在一小节中先后使用,使旋律更加丰满。此外,在这段唱腔的【二六板】的下句与【小安板】的上句连接时,王玉磬还运用了顿音,听来旋律自然流畅,衔接自如,以表现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而诸葛亮在城楼抚琴泰然自若的情形。

四、简洁明晰的唱词结构

王玉磬对于前辈流派的唱腔学习,并非盲目的、不加分析的“照单全收”,而是对学习借鉴的对象,总是通过自己的头脑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与审慎选择。比如,在对待传统剧目唱词中虚词的问题上,王玉磬就取其精华,形成了自己的唱词结构特点。

例如《四郎探母・坐宫》杨延辉唱腔,《四郎探母》这一传统剧目讲的是:北宋时期,杨家将与辽国交战,杨四郎延辉被辽国擒获后,改名木易,与铁镜公主结婚。辽邦肖天佐大摆天门阵,佘太君亲征迎战。杨四郎思念母亲,公主为其盗出令箭,助其探母。《坐宫》这一唱段是杨延辉身在辽国,思念高堂老母,不免回忆起伤心往事,肝肠寸断的情形。

谱例3: 1=c 王玉磬演唱

下略

谱例4:1=c 元元红演唱

下略

对比王玉磬与元元红的两段唱腔,可以看出二人在唱词的处理上大不相同。这段唱腔两人基本上都是以十字句为主,但元元红的唱腔在虚词运用上比较频繁,几乎是每字后加一虚词(啊、呀、哪等),突出了行腔丰富多变,流畅华丽的特点。王玉磬在唱词设计上,没有过多的虚词,只在恰当之处巧妙的运用,既克服了虚词过多影响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又不会让观众觉得旋律冗长拖沓。使整个唱腔字字清晰,简洁明了。

五、洒脱凝重的拖腔手法

拖腔是戏曲唱腔结构中的程式手法之一,王玉磬只是在必要和恰当的地方才使用,为的是突出表现特定人物的形象和感情。

例如《江东记・吊孝》 诸葛亮唱腔,在这句唱腔中,笔者认为其结构可以分为起、平、落三部分。从“亮在这(呀)(哎)灵堂上泪流泉涌,周都督哇!是起腔部;“从恨苍天!”开始的虚字拖腔是平腔部;最后“因何故下了绝情。”是落腔部。在这句唱腔中,王玉磬借鉴了现实生活中的哭泣、呼唤的音调,使之戏剧化,形象地表现了诸葛亮痛惜和悼念周瑜英年早逝的悲痛心情。旋律波浪起伏,级进与跳进音程交叉使用。拖腔的演唱部分运用虚词“哎”、“啊”等语气词来完成,她充分发挥了凄怆哀婉的曲调特性,演唱得呜咽悠扬,着实刻画了诸葛亮这一老生形象在灵堂上越哭越痛的情形。这句唱腔中运用了色彩音“#Fa”,更加突出了旋律的悲调色彩。她在演唱这段唱腔时,发音纯正结实,明亮甜润,兼有苍老的韵味,不带丝毫“女气”。在句尾落音处,运用河北梆子特有的夯音和咽音技巧,听起来亦悲亦壮,热耳酸心。

她演唱的拖腔往往居于一段唱词或整段唱腔的重点或高潮部分,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是其运用唱腔艺术来塑造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结语

王玉磬在数十年的表演生涯中,继承、融汇了河北梆子不同风格流派的基础,结合自己的特点,顺应戏曲艺术发展的潮流,坚持改革创新,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凝重大度、刚柔相济、发音坚实、吐字纯正、韵味浓郁、声情并茂,具有高度的艺术表演力和感染力,并受到戏曲界普遍赞赏和广大观众的喜爱的“王派”演唱艺术。她的唱腔是继“何派”、“元派”之后卫梆子的又一唱腔流派,丰富和发展了河北梆子老生唱腔的艺术表现力,对现代河北梆子老生一门的演唱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王派”唱腔孕育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形成于40年代初。这一时期正是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时期。河北梆子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许多演员为了谋生,放弃了这个职业。王玉磬和一批河北梆子艺术家想方设法挽救河北梆子的处境,他们到农村、到全国各地搭班演出,扩大河北梆子的影响。在同一时期,京剧的崛起,也影响到河北梆子的发展,人们在艺术审美上的提高,使河北梆子的表演越来越不能满足欣赏的需要。王玉磬看到了河北梆子存在的问题,针对当时在演出市场上处于低谷的河北梆子进行了认真反复的分析、思考。为了能让河北梆子艺术在更大地域范围内传播流行,从20世纪40年代起,她对过去所演过的传统精品剧目进行二度创作,重新设计唱腔使其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改革后的“王派”唱腔在艺术性上有很大提高,吸引一些观众重新回到剧院观看演出。历史可以毁灭艺术,也可以使艺术得到重生。王玉磬的唱腔艺术诞生于战争中,成长于不懈的努力中,其唱腔艺术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她“永不言弃”的结果。

注释:

[1] 参阅罗映辉:《梆子腔唱腔结构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79页。联套是由两个以上不同板式组成的唱段。

[2] [拨子],又称[高拨子],是徽剧中的主要腔调之一,有导板、回龙、原板、流水、散板等板式,宜于表现激昂的情绪。在京剧中大量使用。

参考文献:

1. 潘仲甫:《谈王玉磬的演唱》,《戏曲研究》,第2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0年版。

2. 李邦佐:《戛玉鸣金入耳来――试谈王玉磬的演唱艺术》,《剧坛》,1983年第2期。

3. 张慧:《继承传统,博采众长,锐意革新――谈王玉磬的艺术道路》,《戏曲艺术》,1985年第4期。

4. 景玉光等: 《王玉磬唱腔选萃》,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夏琳:山西晋中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上一篇: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传统与流行交融的意义与实... 下一篇:来一剂苦药清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