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立三钢琴作品文化价值意义的追寻

时间:2022-10-03 02:06:45

汪立三钢琴作品文化价值意义的追寻

汪立三(1933― ),我国著名作曲家。先生气质豪放,性格爽朗,思想达观,胸襟豁然。其音乐语言南北并举,中西兼收,不拘一格,创作风格凝重深厚,清新洒脱,雅俗共赏。其作品在民族气质和近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上颇具特色,是中国传统音乐体裁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完美结合。所创作的《兰花花》、《小奏鸣曲》、《东山魁夷画意》、《他山集》等钢琴作品享誉海内外。

每一部优秀音乐作品的诞生都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必然受到时代、民族、阶级、文化教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有一句话说得好:“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应该是为那一代而存在:她毫不破坏和谐,毫不违反那一代的美的要求;当美与那一代一同消逝的时候,再下一代就将会有它自己的美、新的美,谁也不会有所抱怨”[1]。汪立三先生以他扎实的作曲技巧,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把如何能作出更好更新的作品放到了文化界面的高度上,形成了开放性的思维和新的音乐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把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归结为人们必然是在尊重传统与突破传统这两极之间寻求前进的道路,这种规律性的阐发可谓高屋建瓴,大气磅礴”[2]。他思想的前瞻性贯穿其创作技巧与创作风格之中,引领了中国现当代音乐创作的先锋性和探索性,他的创作热忱和对祖国的热爱充分蕴涵于其作品之中,展示了其独具风格的音乐艺术形象。汪立三用自己的作品实践了“新潮与老根”的高度思想,实现了传统与创新探索的统一。

汪立三先生的音乐世界是个完整的、包含着意蕴的感性世界,显示着艺术的本体。音乐意识不是为人们提供一件有使用价值的器皿,也不是用命题陈述的形式向人们提出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而是向人们呈现一个完整的意象世界。他的音乐召唤我们对音乐本身的感性直观。正是在这种直观中,我们学会了看世界,学会了如何看待音乐的存在,教会我们“以艺观道”,显示了宇宙本体和作为人的生命的“道”。我们听汪立三先生的钢琴作品能感觉到他的音乐超越了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的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了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种感受和领悟很难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把它“说”出来。陶渊明诗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书法与琴韵》中音乐形式的多样,给欣赏者带来传统音乐的听觉冲击。汪立三的这首钢琴曲让每位听众都能感觉到那融合在乐曲中的书法美,时而充满着视觉冲击力的魏晋风韵陡然鲜活起来,有着《兰亭序》般的错落有致,简洁流畅,朴素自然,节奏起伏,随意所适,自由奔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散朗而多姿,虽竭力奔放,而不失清远之韵;时而大气磅礴,豁畅放达的胸襟和气度,大开大阖,不求局部的细微巧妙,但求总体效果的精神饱满,纵横奇拔,气贯长虹,犹如怀素的狂草书风:自由空灵,感情充沛,超然物外。此外《图案》错综复杂的音乐语言、《泥土的歌》苦难的大地情结、充满童真的《民间玩具》、《山寨》青山碧水的边寨风情,无不给欣赏者带来传统音乐的听觉冲击。标题音乐更是独特韵味,中西合璧的创作技法,将“老根”与“新潮”完美融合,清新脱俗。

汪立三先生的钢琴作品无论是主题素材还是动机的民族化,都体现出传统音乐的魅力。先生在发表《梦天》时所附“作者的话”中谈到:“有一次我向沈(知白)先生请教关于音乐的民族特点问题,他曾对我说‘在这个问题上,音调比调式的意义重大得多’。他这句话给我启示极大。”调式在音乐作品中呈现出一种固定的模式,而音调则可以融入形式的变化,创作出众多生动可人的音乐形象。在《他山集》中密集排列的小二度运用最为频繁和突出,如第四首《民间玩具》的序曲部分。作者在这里将“节奏对位”的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不断反复的同音宛如彻夜不眠的走马灯,小二度的碰撞更加渲染了玩具带给童年的乐趣。在汪立三的钢琴音乐作品中,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表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强烈追求。

艺术作品就形式层面而言,其本身并不是单纯的形式再现,而是在追求旋律的起伏中寻找到的一种韵律,通过这种形式可以给鉴赏者带来听觉上的享受,形成回味无穷的意境。中国的传统音乐创作不仅体现在丰富的内容上,还体现在乐曲标题中所蕴含的创作者在传统音乐创作中的良苦用心上。作曲家用其精炼的语言为接受者渲染出诗情画意般的文化氛围,为鉴赏者自然融入其内心世界搭建了亦情亦景的心理平台,为接受者提供了可知性信息。国学大师钱穆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中写到“中国人一切皆贵一种共通性,而音乐尤然。每一吹奏歌唱,声入心通,使吹奏者、歌唱者与听者,各有一份自得心。”作曲家在曲目前加上一个符合其内心感受的标题,这种“心心相通”的境界,正体现出中国钢琴音乐的独特之处,如《东山魁夷画意》组曲由《冬花》、《森林秋装》、《湖》、《涛声》四个标题性乐章构成的乐思均富有独特的情境,如诗如画:“冬花”凄美清高;“森林秋装”辉煌灿烂;“湖”清澈沉静;“涛声”雄伟,将田园诗中的“空灵”风格和水墨山水画的“淡远”意境,融入到钢琴作品的每个音乐元素之中,绘制出一派宁静致远的深远心境,从而将作品的独特神韵乃至东山先生对画作的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欣赏者营造出了自由超越的境界。

汪立三钢琴音乐作品内容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作曲技法的运用提升了浓郁的民族文化神韵,这一点在《东山魁夷画意》着极为鲜明的体现。组曲《东山魁夷画意》于1979年根据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绘画所创作,“这部作品没有过多考虑如何写景,而是着重从东山的绘画中获取灵感,去表现一种新的意境及曲作者自己的感受。[3]可谓意境、音画、技法的高度融合,也是视觉文化和听觉文化上升为通感的完美统一。东山魁夷的绘画意境悠然,淡雅而清新,空灵而脱俗。正是由于作曲家汪立三先生对绘画的颇深研究,一度被东山魁夷的画作深深感动,并将其作为创作的主题,于1985年获得“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评奖”一等奖。作曲家通过作品呈现出色彩明丽而又幽深清远的意象世界,从中传达出音乐家对于无限和永恒的本体的体验,体现了汪立三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保持“平常心是道”的境界,摆脱物质的束缚,而在当下静观花开花落、大化流行、得到一种平静、恬淡的愉悦。

上一篇: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检测的目标跟踪算法 下一篇:基于分级网络编码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