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白塞氏综合征浅析

时间:2022-10-03 01:56:48

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白塞氏综合征浅析

白塞氏综合征(behcetsdisease,BD)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慢性疾病,多以口腔及外溃疡、眼病及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症状表现为口腔溃疡,溃疡及附近淋巴结肿大,眼损害,皮肤损害,可有发热、急慢性关节炎等。本病多为16~40岁的青壮年,男性略多于女性,我国则以女性略占多数,但男性患者中眼葡萄膜炎和内脏受累较女性高3~4倍[1]。西医认为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等有关。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所致。我的导师牛阳教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其潜心研究温病学,并用甘露消毒丹治疗白塞氏综合征1例,疗效显著。笔者师从牛阳教授,收益良多,故将其临床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白塞氏综合征是一种反复发作性慢性葡萄膜炎症,也是免疫异常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外生器溃疡和眼部损害,可侵及全身多种器官和系统,如皮肤、黏膜、血管等,其病因至今不明确。白塞氏综合征 ,中医称之为“狐惑病”。狐惑病首载于《金匮要略.百合病狐惑阴阳毒篇》,文内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临床多见于虚实夹杂,阴阳不济,湿热毒蕴于心肝脾经,上熏下迫所致。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心脾积热上扰,则口舌生疮溃疡,肝开窍于目,肝经湿热上循,即可双目红赤;肝脾两经湿热循经下迫,则前后二阴溃烂。《医学汇略》所阐述:“湿之为病最多,人多不觉湿来,但知避风避寒,而不知避湿者,因其害其最缓最隐而难以查也”,说明湿为阴邪,阻碍气机,其性重浊粘滞,累及阳气,一旦治病,则缠绵难愈,深入脏腑,则易化湿毒,防不胜防。故《诸病源候论.伤寒病诸候下.伤狐惑候》论狐惑病因为:“皆湿毒气所为也”。

2 治则治法

《金匮要略》所载甘草泻心汤为其主治方。在慢性期,可用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燥湿、祛风、止痒和止痛为主。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减少摩擦等。隋・《诸痰源候论》曰: “此皆由湿毒气所为也。”清・魏念庭《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谓:“狐惑者,阴虚血热之病也”,“治虫者,治气标也; 治虚热者,治其本也。”

牛阳教授对本病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乃湿热毒蕴,循经上扰至口唇、咽部、双眼,向下侵犯二阴、四肢,治疗上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甘露消毒丹出自《医效秘传》,又名普济解毒丹(《温热经纬》卷五),甘露消毒丸(《中药制剂手册》)。有清热解毒,利湿化浊的作用,是治疗湿瘟时疫的主方。主要针对暑温、湿温,邪在气分。发热,腹胀,咽肿,丹疹,口渴,泄泻,舌苔薄白或厚腻,或舌心干焦。亦治疮疡。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配通草,以清热利湿;黄芩、连翘、浙贝母、射干以清热解毒,利咽散结;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湿浊,宣畅气机。共达清热利湿、祛浊解毒之功。

3病案

患者刘某,女,33岁,明确诊断为白塞氏综合征3个月,2014年3月3日前来宁夏医科大学中医门诊部就诊,来时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进食痛甚,并伴有外溃疡,时轻时重,双目偶有红赤,四肢可见多处片状红斑及皮下结节。偶有发热,头昏痛,体温36.5℃~37.5℃,口苦,纳呆,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苔薄黄腻,舌尖红,脉弦滑。辨证:湿热蕴毒。治则:清热解毒利湿。处方以甘露消毒丹改为汤药后加减,即滑石20g(先煎),茵陈12g,通草10g,黄芩10g,连翘12g,浙贝母12g,射干12g,薄荷6g(后下),石菖蒲15g,,白豆蔻12g,藿香15g,生甘草10g。7剂,水煎服,1剂/d,共取200ml,分早、晚两次服。经服上方1w后二诊:患者口腔及外溃疡逐渐好转,再无新发。其他周身症状略有好转,口干,无口苦,舌干,咽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滑。上方加生地黄15g、炒栀子12g、荆芥6g,继服14剂。2014年3月24日三诊见:手足心热,纳差,舌红,苔剥落,脉弦滑,加茯苓20g,炒白术15g,陈皮12g,继服14剂。2014年4月7日四诊见:患者述外溃疡已基本消除,偶有痒感,口腔溃疡余一处,面积较初诊时明显缩小,舌质红苔薄,脉细,拟上方去浙贝母、炒栀子、荆芥,继服上方7剂。2014年4月14日五诊时见:诸症明显好转,偶发口疮,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故继服上方14剂,巩固治疗,并嘱咐患者注意休息。3个月后,电话随访,并未复发。

4体会

按白塞氏综合征,属于中医“狐惑病”范畴,是由湿热蕴结,毒气腐蚀气血所造成,是以口、眼及外阴溃疡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变,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本病多因肝胆湿热蕴结,火毒湿热之邪上注于口、目,下注于外阴,故见眼、口、溃痒之三联征。故以甘露消毒丹改为汤剂后加减治之。方中重用滑石,甘凉渗湿泄热,茵陈清热利湿,黄芩苦寒泻热,解毒除上焦之湿热之邪,此三药共为君药;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藿香祛暑解表、化湿和胃,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此三药共为臣药;浙贝母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消肿,通草泻火行水、通利血脉,射干清热解毒、利咽喉、消痈散结,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此五药为佐药薄荷辛凉解表透疹,甘草甘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二诊时患者口腔及外溃疡逐渐好转,再无新发,舌干、口干,需清热养阴之药,故方中加生地黄15g、炒栀子12g、荆芥6g;三诊时见手足心热,纳差,舌红,需加炒白术、陈皮健脾清热,茯苓清热解毒利湿;四诊时见:患者述外溃疡已基本消除,偶有痒感,口腔溃疡余一处,故去浙贝母、炒栀子、荆芥。

诸药配伍起到了清热解毒、消散疮毒的作用,故而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进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24

上一篇:通窍活血汤和养血安神药加减治疗老年性失眠40... 下一篇:复方半边莲注射液雾化吸入在上呼吸道感染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