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中药汤剂所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4-02 12:25:38

口服中药汤剂所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目的 探讨口服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41例中药汤剂口服所致不良反应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引发不良反应原因进行分析,针对性给予对策。结果 药物因素5例(12.20%),辩证配伍不合理8例(19.51%),剂量不合理15例(36.59%),个体差异8例(19.51%),其他5例(12.20%)。所有患者经针对治疗措施后,均痊愈后出院。结论 临床需要对大剂量中药汤剂使用进行重视,针对患者情况,实施用药优化措施,有效防护,密切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了解,从而预防中药汤剂口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

关键词:不良反应;中药汤剂;原因;对策

中药是中医的重要组成,中药汤剂为常用剂型。人们普遍认为,中药温和,药性较弱,服用后不会有不良反应。甚至认为中药可强身健体,无病也可使用。近年来,随着中药不良反应相关报道的不断增加,使中药不良反应也开始受到人们关注[1]。对于中药口服汤剂出现不良反应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为不良反应治疗对策提供依据,现进行如下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41例中药汤剂口服所致不良反应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1.3±5.6)岁。在诊断过程中,患者均不同程度的症状。瘙痒症状11例,恶心13例,腹泻9例,呕吐7例,神志不清1例。

1.2方法 根据患者症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疗。详细记录患者资料及情况,了解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针对原因,给予针对性处理措施。

2结果

药物因素5例(12.20%),辩证配伍不合理8例(19.51%),剂量不合理15例(36.59%),个体差异8例(19.51%),其他5例(12.20%),见表1。所有患者经针对治疗措施后,均痊愈后出院。

3讨论

3.1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分析 药物因素:本组患者中5例因药物因素而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对其根本原因进行了解,显示与药物毒性相关。如白附子、川乌等,容易因药物自身存在毒性,而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同时,不同药物产地、质量差异,也是导致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如广西朱砂为黑色,无法入药,而贵州出产朱砂则为鲜红色,可入药。有些药物本身不存在毒性,但是会寄生于毒性植物中,从而产生毒性。有药物同名但不同质,也有药物不同名字,但是同种类,其疗效及药性也存在巨大差异[2]。相同药物,不同方法炮制,其效果也大相径庭。炮制过程中,对湿度、稳定、操作方法等掌握不当,则可能会导致药物变性,从而导致不良反应症状产生。

辩证及配伍不合理:因辩证、剂量不合理,也会导致患者产生不同程度不良反应症状[3]。本组辩证配伍不合理所致不良反应8例,形成机体中攻补倒置,寒热错投,形成不良反应症状。例如用药时,对阳虚、阳亢者使用附子等大热大辛药物治疗,加用干姜配伍,会导致患者出现体内阴阳失衡,形成毒性反应;大黄与山豆根联合应用,会产生毒副作用。

个体差异:本组有8例患者因存在个体差异情况,而导致患者出现药物过敏。因患者体质虚弱,极易因药物形成过敏反应。如,结石患者在使用金钱草治疗时,则可能因体质过敏而出现皮肤反应[4]。

剂量不合理:药物治疗时,选择大剂量用药,导致患者难以耐受,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本组有15例患者因药物剂量不合理而所致不良反应症状。例如,黄药子长期大剂量使用则可能产生中毒性肝炎;细辛等药物,必须小剂量使用,剂量过大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呕吐、尿痛等症状。

其他因素: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了解,迷信偏方,随意用药,引发不良反应症状。同时,因为不遵医嘱按时用药,也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毒副反应。例如,滋补药物需要在餐前使用,刺激性药物需在饭前服药等,若未遵循服药时间,则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

3.2对策 提高用药合理性:加强中药使用相关知识的宣传,从而使更多患者对中药加深了解,提高治疗依从性,并遵从用药原则。利湿、进补类药物,需要在晨间服用;乌头等药物需要煎煮1h左右[5];泻下药则需要空腹用药。在服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时,尽量避免进食油腻、刺激或不易消化药物,提高用药合理性。

辩证合理治疗:临床用药需要与患者实际情况结合,遵循辩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实施治疗。在临床诊断时,需要确保其准确性,根据病情的发展,密切对症状进行观察。如对于风寒表实证患者,则需要使用生麻黄治疗,若表证消失,实证未改善者,需及时改良处方。

加强监管力度:医院必须加强对药物的管理力度,特别是对毒性中药,必须严格监控使用,不可随意对用药剂量及疗程进行更改。存在药物使用不当情况时,必须及时予以纠正,并严格教育。用药前,必须仔细对患者病情进行检查,在确诊后予以用药,加强监管力度。也可促进医师交流,提升整体水平。

规范配伍:中药需要满足"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充分发挥药物疗效。配伍用药尽量在10味药以下,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减少药物产生毒性作用。

综合上述,用药剂量不合理及辩证用药不合理、药物因素、个体因素是导致中药汤剂口服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根据不良反应发生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用药监管,尽量控制不良反应发生,提高用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高进,卢鹏,戴卉卿,等.中药现代制备工艺对不良反应的影响及相关对策[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4):52-55.

[2]白宇明,魏国义.活血化瘀中药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2013,8(4):561-563.

[3]刘良明,谢洪,练素珍,等.浅谈中药的合理应用与不良反应[J].中医药导报,2013,21(7):95-96.

[4]郭翠军.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使用建议[J].中医药信息,2013,30(3):168-170.

[5]张英芬.中药不良反应108例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2014,9(3):418-420.

上一篇:四面蓝光照射在极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的... 下一篇:不同干预方式对自杀未遂者再次出现自杀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