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床旁DR诊断

时间:2022-10-03 01:52:42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床旁DR诊断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床旁DR腹平片的表现,提高认识,以便更好诊断该疾病,帮助临床判断病情进展及转归。

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经床旁DR及临床确诊病例13例,对相应DR腹平片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首次摄片考虑本病12例,经临床观察, 间隔6-24h复查,考虑本病1例。13例中, 男8例,女5例。年龄2-21d,平均8d,10例早产儿。腹部X线片早期表现为不完全性小肠梗阻征象, 肠管排列紊乱, 肠管扩张4例; 典型表现为局限性壁内积气为5例; 晚期表现为胃肠壁内广泛积气1 例; 3例合并少量气腹。所有病例未见门静脉积气。

结论:床旁DR腹平片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以及判断病情的进展、转归中有重要价值。但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X线表现不明显、不典型, 容易误诊、漏诊, 若临床怀疑NEC,X线检查一定要全面细致,以早期诊断、正确判断病情。

关键词: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床旁DR腹平片

【中图分类号】

R9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063-0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常见的重症胃肠道疾病,本病进展迅速,晚期常伴发胃肠道穿孔、腹膜炎等,导致患儿败血症、休克而死亡。一直以来传统X线腹平片都是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1],目前随着床旁DR的应用明显提高了该病的早期诊断率和诊断的正确率。床旁DR图像分辨率高、清晰、细腻,便于医生诊断。用较低的射线剂量可得到优质的图像,减少了皮肤剂量,医患人员受X线的伤害降低。

1 材料和方法

搜集本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13例NEC病例,所有病例均有典型临床症状及X 线表现,中男8例,女5例,早产儿8例,9例有围产期窒息史,感染史不明。发病时间为出生2d - 21 d。临床表现为腹胀13 例,呕吐12 例,便血或大便隐血11例。所有患儿均摄仰卧前后位腹部平片,部分加拍立位或水平侧卧位片,1例患者进行了复查。

2 结果

早期4例, 主要表现为胃肠管轻度积气扩张, 肠管排列不规则, 立位可见中下腹散在小液气平面, 且呈阶梯状排列, 双侧腹脂线模糊。6-24h后复查显示, 部分肠管固定, 肠管排列紊乱, 肠间隙增宽、模糊, 中下腹密度增高。典型期5例, 其中局限性单纯胃壁内积气1例, 表现为胃壁内散在小泡状透亮区及小网格状透亮区。局限性单纯肠壁内积气4例, 肠管积气扩张, 部分肠管位置固定, 肠壁内可见散在小串珠状、环状及线条状透亮影。晚期改变4例, 主要表现为肠管积气扩张, 腹胀, 中下腹密度明显均匀增高, 双侧腹脂线消失, 胃及肠壁内呈广泛、散在小囊状、环状及线条状透亮影,其中3例出现气腹, 考虑胃肠穿孔,主要表现为铅笔征[2]一例:肠管外壁清晰完整,似用铅笔勾画出的轮廓; 1 例气腹采用腹部水平侧位摄片显示: 靠前腹壁处可见一小三角形透亮影;1例膈下游离气体影。本组所有患者均未发现门静脉积气。

3 讨论

NEC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早产、感染、喂养不当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种因素致肠黏膜的屏障功能不良或被破坏; 肠腔内存在食物残渣,细菌在肠腔和肠壁繁殖并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最终引起肠壁损伤甚至坏死、穿孔和全身性炎性反应、休克、多器官衰竭。

NEC 好发于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发病年龄多在出生2 周内。病理改变为肠管缺血、缺氧,导致肠壁水肿、坏死和肠壁积气,进而发生肠穿孔,病变好发于远段回肠及升结肠,可累及除十二指肠外的小肠、胃、结肠及直肠。

NEC的早期X线表现以动力性肠梗阻表现为主,这是由于肠壁缺血早期阶段,病变段功能紊乱,蠕动减退所致。由于病变常首先侵犯末段回肠,故最早表现为右下腹小液平。选择性的胀气扩张,继而累及升结肠近段及其他各组小肠。扩张肠管排列紊乱,形态僵直,呈管状改变。本组早期4例病变均可见此种动力性肠梗阻表现,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动力性肠梗阻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诊断的主要征象。如果扩张肠管排列紊乱,形态僵直,呈管状改变,可作出早期X线诊断。陈伟君等认为胃胀气扩张亦是NEC 早期较特征性的X 线表现,系缺血造成幽门管痉挛或细菌毒素对缺血胃黏膜的麻痹作用。本组早期4例,2例可见胃泡胀气扩张。本组4例早期患者,3例做出早期诊断,诊断率明显高于传统X线机,但本组样本小,还有待进行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NEC典型X线表现为胃肠壁积气,往往在肠道动力性梗阻发生后数小时出现,为肠腔内气体经坏死破损的黏膜处进入肠壁形成,可分为黏膜下积气和浆膜下积气。前者呈“泡沫状”或细小而密集的囊状透亮影; 后者表现为沿肠壁的线条状透亮影,和肠管内气体之间有一条致密的黏膜层相隔,横断位时则表现为环状或半环状的透亮影。其中“泡沫征”是肠腔内气体呈筛孔状穿透肠壁所致,是肠壁坏死的早期表现,其出现往往较早,多局限分布,且与肠道内容物表现相似,应注意鉴别。门静脉积气也是NEC典型X线表现,为肠壁间气体经坏死肠壁进入肠系膜静脉,再引流至门静脉所致,故此征象的出现晚于肠壁积气;因气体随血流而移动,其出现几率亦较低,本组病例未见有门静脉积气,可能与本组样本较小有关,亦与诊断后未再进行跟踪复查有关,有待进一步验证。门静脉积气X 线表现为自肝门向肝内走行呈树枝状透亮影。由于新生儿期其他疾病引起的肠壁积气极为少见,而门静脉积气为肠壁积气发展的结果,故可认为肠壁积气及门静脉积气为NEC 的特征性表现。本组9 例胃肠壁积气,5例局限性胃肠壁积气为典型表现。4例广泛肠壁积气,其中3例合并腹腔积气为晚期表现。

参考文献

[1] 孙利芳,陈志平,冯东朦,等.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X 线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8( 12) : 112- 113.

[2] 刘鸿圣. 小儿急腹症的影像诊断(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5, 20( 2) : 119~ 120.

上一篇:抗生素胃肠道内外联合用药治疗小儿细菌性肺炎6... 下一篇:补气祛风汤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急性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