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社会发展 促进和谐构建

时间:2022-10-03 01:03:03

【前言】加快社会发展 促进和谐构建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在实际工作中,要树立社会发展工作新观念,重要的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效益优先,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保证人人享有基本社会公共服务,逐步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更新社会发展工作观念,必须做到“三个转变”:一是...

加快社会发展 促进和谐构建

一、社会发展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五”期间,吉林省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各项改革逐步推进,以规划、项目、改革和评估为主要着力点的社会发展工作机制趋于完善,为“十一五”社会发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最新结果显示,目前,吉林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全国排名第11位,比上年上升了1位,位居全国中上游水平。

“十一五”期间,是我们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面向未来,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的重要阶段。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我们面临的形势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趋势,解决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对于吉林省来说,是重要的挑战和考验。

“十一五”期间,我们面临的有利因素是前所未有的。一是随着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确立,人的全面发展被融入到发展战略和发展实践的核心,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显著提高。二是国民经济连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将为社会发展创造比以往更加丰富的资源条件。三是社会发展的有效需求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和结构将跨越“物质追求”为主的消费阶段,就学、就医和精神文化需求进入旺盛期,为社会发展开辟更大的需求空间和发展空间。四是社会发展改革动力得到更大激发。传统的社会发展观念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而受到触动和转变,必将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为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创造积极条件。

但是,由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积累问题也较多,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是一项较为长期的战略任务。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才和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着瓶颈制约;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日益强烈的大趋势下,人才不足、基础教育薄弱、职业教育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等状况,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仍然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二是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人口压力。控制人口增长压力,人口性别比例偏高、老龄化以及流动人口迁移管理等问题相互交织、互相影响,给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三是缩小城乡公共服务之间差距的任务日益紧迫。立足于农民这一庞大群体以及农村社会发展落后的基本前提,缩小城乡社会发展差距仍将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四是解决社会发展投入不足的任务十分繁重。由于缺乏社会发展财政资金稳步增长机制,以及未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发展多渠道筹资机制,社会发展投入难以得到必要的保证。同时社会发展投资结构不合理,又造成有限资源未达到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五是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不适应性越来越突出。随着我省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触及深层次利益调整,社会转型过程中引发各种社会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在实际工作中,要树立社会发展工作新观念,重要的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效益优先,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保证人人享有基本社会公共服务,逐步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更新社会发展工作观念,必须做到“三个转变”:一是在发展理念上,要从偏重经济增长转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上来。二是在发展关系上,要从单纯强调社会发展的消费性质和对经济的依赖,转到更加重视经济与社会的相互促进作用上来,使社会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保障条件。三是在发展模式上,要从片面强调投入转到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整合现有资源,增加必要投入的轨道上来,使社会发展规模、结构、速度适应实际的需要。

二、抓好各项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领域协调进步

“十五”期间,国家和我省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为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进程的深入,改革的难度也在增加。有些改革进展缓慢,以至于处于“胶着”和滞后状态;对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在改革进程中遇到某些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和干扰,改革缺乏突破力;有些改革尚处浅层,还存在一些深层的问题没有解决;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缺乏协调和平衡,整个社会缺乏改革的协调机制。

社会发展的领域同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民生类制度的创新。必须以改革为动力,形成促进加快发展的体制保障环境。“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领域的改革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适应大的环境,尽快缩小不协调的局面。当前,应抓住几个重点领域改革问题:一是推进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创新。要改革投入和服务方式,提高供给和服务方式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要改革筹资体制,在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的同时,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要推进社会发展机构分类管理,按照公益性程度及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划分社会发展机构类型,实行不同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在进一步明确政府承担公益性社会发展责任的同时,努力推进营利性社会事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要深化社会发展机构内部改革,探索健全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强化劳动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减员增效,提高运营效率。二是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精神,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专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引导和推动职业学校办学资源整合,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大力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像支持公办职业教育一样支持民办职业教育。三是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卫生改革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方面,要抓住大力发展社区卫生的机遇,推动调整医疗资源布局结构,控制大医院规模,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降低群众就医成本。在农村卫生服务体制改革方面,要结合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推动农村县、乡、村卫生资源的合理布局,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管理的体制。四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进一步解决好政企政事和管办分开、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转企改制中的人员安置、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市场准人和退出机制等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把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引向深入。五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关键内容是使农民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享有公平的待遇,具体包括与城市入口平等的户籍管理制度、就业与流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卫生文化服务制度等等。

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

程,既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又有发展农村社会发展的内容;既有农村综合改革的内容,又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省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果,建设并逐步完善各项社会发展基础设施,重点领域改革取得了积极效果。保持了生育政策的稳定性,低生育水平得到了巩固,农村新型生育观普遍形成。“普九”成果继续巩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村办学模式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等重点工作,促进了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卫生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目前,全省已经建设并改造了50%以上的农村各类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省41个县(市)均建成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传染病医院(疗区)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项目也在今年年末全部完工。全省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运行状况良好,试点面进一步扩大,覆盖农业人口达到全省农业人口的24%。进一步落实了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取得较快的发展,已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和文化馆的目标,设施条件普遍得到改善。启动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事业发挥重要作用,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5.71%, 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6.74%。

但是,目前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是目前城乡差距的主要表现之一,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还相当突出。

“十一五”期间,我省要把加快农村社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抓紧抓好。从研究政策、实施规划、搞好项目建设方面积极做好各项工作。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放在教育发展的首要位置,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搞好纳入规划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项目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专业技能型实用人才,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快推进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覆盖范围,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充分发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服务群众的功能,积极地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丰富群众生活。进一步研究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功能和标准,编制好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四、提高谋划项目的能力和水平,搞好项目建设和管理

搞好项目建设,必须要提高谋划项目的能力。做到四个结合:一要和优先发展领域及当前难点、热点问题的解决紧密结合。项目选择要突出重点,解决好社会发展薄弱环节。二要和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各地情况不同,要因地制宜解决好共性问题下的特殊性问题。三要和综合水平的提高相结合。在加强社会事业基本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关键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如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和重点医疗卫生机构等,发挥示范作用,提升综合实力,增强应对能力。四要和资金落实相结合。要积极调整投资结构,较大幅度地增加对发展社会发展的投入,落实好项目资金,保证及时足额到位。要尽可能地搞好整合资源、调整结构,不要盲目新建项目,要落实好项目建成后的维护运行费用,保证项目长期稳定地运行。

加强项目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的有关程序办事。这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保质保量的先决条件。社会发展项目大多数是政府投入的项目,应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的有关程序,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工作。一方面要搞好服务,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守投资审批和管理规章制度,提高项目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度,按程序办事,资金落到实处,抓好评估,确保效益。

(本文作者为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上一篇:敖东的自主创新之路 下一篇:更新观念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