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文手势在视唱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03 12:17:43

柯尔文手势在视唱教学中的运用

视唱是独立运用视觉、听觉以及其他感觉进行积极思维活动来识读乐谱的技能。通过视唱,可以快速熟悉音乐旋律,增加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也能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演唱演奏水平。视唱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在歌唱(合唱)学习领域,视唱的重要性尤其明显。

在视唱过程中,内心听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内心听觉是借助音乐记忆,内在地想象出声音的音高、节奏、音色、力度和音乐形象等能力,是视唱准确性的重要保障。视唱的生理反应过程为:当看到乐谱后,利用内心听觉想象出声音的音高、节奏、音色、力度和音乐形象等,并唱出声音,再利用内心听觉对唱出的声音进行动态调节,直到符合内心听觉的预期目标。从视到唱的响应能力,可以采取强化练习的方式获得,比如,看到“1”就唱出“do”,这个过程并不难实现,难在如何于演唱中进行有效的动态调节以符合内心的预期目标。为了使动态调节过程更直观、更有效,针对视唱中的生理反应过程,笔者在视唱教学中引入了柯尔文手势。

柯尔文手势是19世纪70年代由约翰・柯尔文首创的,并被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运用在他的音乐教学法中(如图示1)。柯尔文手势借助七种不同的手势和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中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在手势的高低变换中把音符的动态过程呈现出来。将柯尔文手势运用在视唱教学中,对增加学习趣味,提升内心听觉,提高视唱音准,丰富音乐表情有着积极的作用。笔者对柯尔文手势在视唱过程中的动态调节作用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如下视唱过程的生理反应模式:

以上从视谱到唱谱的过程中,增加了柯尔文手势与内心听觉之间的循环调节过程,从而使学生和教师都能直观地感知声音的动态变化,提高视唱的准确性。

一、用柯尔文手势提高视唱中的音准

对音高的准确表现是视唱中的重要指标。传统的视唱过程中,主要运用视觉、听觉以及与歌唱相关联的各种感官来进行,其对音准的动态调节过程较为内隐。加入柯尔文手势后,除了以上感官之外,又增加了新的感觉渠道――动觉,即通过手势形状的变化表现不同的唱名,通过手势高度的变化表现不同的音高,不但在接收音高信息时更加看得清、摸得着,而且在传递音高信息时又能将唱名、音高用柯尔文手势动态地显现出来,并形成手势、唱名和音高间的关联。

例如,当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do-mi”的音程演唱中,发现学生的“mi”音偏低时,可以将手势稍稍向上抬一下,提醒学生唱得高一些,当学生唱得过高了,又向下压一下,通过动态调节手势的高度,来调节学生演唱的音高,直到准确为止。这种在演唱过程中进行的动态调节指导,是整合了视觉、动觉和听觉的综合学习方式。笔者将此法运用在低段学生的音程练习中,效果良好。目前所教的二年级学生,已经能熟练唱准五声音阶中的二度、三度音程,并能在柯尔文手势的动态调节下唱准四度、五度音程。例如,在《大树妈妈》的视唱教学中,根据旋律中的音程关系,可将包含二、三度音程的旋律交给学生独立视唱,教师只对包含四、五度音程的几处旋律进行柯尔文手势提示便可。如第三小节的“3”和“6”,第五、六小节的“3”和“6”,第九小节的“1”和 “5”,第十二、十三小节的“2”、“5”、“6” 和“3”以及第十五小节的“6” 和“3”。

在视唱中运用柯尔文手势,既巩固了学生对所掌握的音程关系(如二、三度音程)的视唱能力,也通过对不太熟练的音程关系(如四、五度音程)进行动态调节,提升了视唱音准,还训练了学生的内心听觉。持续运用这种方式,随着学生的年级升高,便能对各种常见音程关系形成稳定的内心听觉。

二、用柯尔文手势丰富视唱中的表情

旋律中的时值长短、力度强弱、速度快慢等变化,给音乐带来了丰富的表情,这些表情大多是通过音乐符号记录在乐谱中的。要在读谱的瞬间准确演绎出谱面上的各种表情符号,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但借助柯尔文手势,则可以使音乐的表情得以具象化呈现,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增加视唱时的音乐表情。

例如,在《山谷静悄悄》的第一小节旋律

“”中,出现了八分音符、八分休止符、

二分音符,还有“”的力度记号,学生在视唱时较难在短时间内对这些证号有所领会和表现,通常需要多次进行教学提示。在视唱中加入柯尔文手势后,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如用手势在“”处轻轻“点”两下,再在“5 -”处做一个平移的动作,便可以将旋律中的力度、时值关系“一目了然”地演绎出来。此时的柯尔文手势不只是对单个音的音高提示,而是综合了音高、时值和力度要素的一串连续的动作。学生通过看教师的演示,可以在内心形成关于音高、时值和力度的动作记忆,再通过模仿教师的动作加深印象,当边做柯尔文手势边视唱旋律时,声音与动作相互配合,从而丰富了视唱中的音乐表情。

柯尔文手势不但可作为演唱前的表情预示,也可在演唱过程中对音乐表情进行动态调节。既适用于力度、速度较固定的旋律视唱中,也适用于力度、速度产生变化的旋律视唱中,还可对旋律中的各类装饰音进行具象化提示。一组小小的动作,便可演绎出丰富的表情,这便是柯尔文手势给视唱教学带来的好处。

三、用柯尔文手势增强视唱中的内心听觉

内心听觉在视唱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稳定的内心听觉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运用柯尔文手势增强视唱中的内心听觉呢?笔者采用了如下“四步骤练习法”:

1.看谱做柯尔文手势并默唱

2.看谱做柯尔文手势并演唱

3.看谱做柯尔文手势并默唱(有琴声或歌声辅助)

4.看谱做柯尔文手势并演唱(无琴声辅助)

以上四个步骤中,都加入了柯尔文手势,形成视谱与做柯尔文手势动作的关联反应,对稳定唱名与音高位置施加了积极的影响。第一步中的张口默唱,对内心听觉具有“唤醒”作用,即学生会在默唱时,联想到所“唱”的音的高低、长短等。同时,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的边默唱边做柯尔文手势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在集体活动中进行自我调节的机会,当某个手势与周围人不一致时,学生会进行自觉调节。因此,“看谱做柯尔文手势并默唱”从内外两个方面对学生施加了影响。第二步中,内心听觉从第一步的“唤醒”上升到实质性的运用层面,在演唱时,柯尔文手势的手形和高度能帮助学生唱得更准。第三步中的听琴声或歌声默唱,将外在听觉与内心听觉做了关联,并对视唱中的节奏、音准等起到更直接的“校正”作用。经过前三步的铺垫,进入第四步的视唱时,准确性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以上针对视唱的“四步骤练习法”,通过柯尔文手势的“牵线搭桥”,激活并校正了学生的内心听觉,增强了内心听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也为提高视唱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夯实了基础。

四、用柯尔文手势提高合唱中的声部稳定性

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二部合唱作品占有不少比例。但是,在进行二部合唱教学中,音乐教师常常为“一心不能两用”而烦恼。学生在演唱单声部旋律时,节奏、旋律都能唱得较准,两个声部合在一起演唱时,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教师一遍遍停下来进行纠正,但合在一起时,还是效果不大。柯尔文手势的加入,则让学生在视唱二部合唱歌曲的旋律时,能更真切地“把握”住音乐,更稳定地唱准各自声部。

以《嘹亮歌声》的第一乐句为例,在演唱其中的全音符时,学生会受到另一声部的干扰。加入柯尔文手势后,教师可以先用柯尔文手势同时演示两个声部的旋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声部的不同旋律进行过程(如《嘹亮歌声》谱例第二小节中,上方声部的“1- - -”是保持不动的姿势,下方声部的“0 5 3 2”是一拍一个手势并且有高低变化,形成一动一静的手势组合),再让学生边做自己声部的手势边演唱,由于学生看到了两个手势的动静结合关系,因此当上方声部的学生在唱“1- - -”时,即使听到下方声部“0 5 3 2”的波动旋律,也容易唱稳“1- - -”的音高和时值了。

在视唱中加入柯尔文手势,给视唱学习带来了全新变化,通过随音高不同做手势位置变化,随唱名不同做手势形状变化,随速度、时值和力度等不同做手势表情变化,随声部的不同做手势组合形式的变化等,为音乐教学带来了更多具象性、互动性和生动性的学习过程。柯尔文手势不但丰富了视唱学习过程,给视唱增添了很多“动感”因素,也增强了视唱中的内心听觉,提高了“从视到唱”的响应速度、稳定性和准确性,最终将有助于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提高。

刘俊丹 浙江省象山县文峰学校

单森权 浙江省象山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

上一篇:黏结型玻璃离子在埋伏牙正畸牵引中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Livin、Beclin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与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