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探究中绽放生命科学的独特性

时间:2022-01-29 08:34:10

在科学探究中绽放生命科学的独特性

摘 要:探索生命科学,当然也需要实验,但大多数关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实验是需要较长周期的,在课堂上难以马上完成或看到实验结果,所以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 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82-001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我们习惯的“科学探究”就是观察和实验,特别是实验教学,如果教学内容不能做现场直接实验,就会束手无策,所以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一、运用资源探究――“开放”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并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引领学生到校园、家园、社会、大自然中,去了解生物世界的轮廓,理解生命的本质。

开放校内资源

校园的草地、花园、池塘、大树等为学生研究植物、小动物提供了现成的材料,组织学生结合生命科学教材,有计划、有顺序、有层次地观察、研究大树、小草,寻找、比较两者之间的相同点;观察叶的生命现象,比较新鲜的叶和落叶,明白叶的生命特征。寻访校园中的小动物,观赏金鱼,观察蜗牛、蚂蚁、蚯蚓,探寻动物的共同特征。在活动中,学生更加爱护动植物,潜移默化地增强了生命保护意识。

开发社会资源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学校延伸到家庭、社会、大自然。校园外的动物种类多,学生乐于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研究它们的食性、运动、喜好。可以指导学生在家中孵小鸡,经历一次生命世界的体验。学生在孵小鸡的过程中,科学态度得到了有效地提升。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感、保护生态的责任感,健康的生活意识着实让我感动。带学生去郊外观察蝌蚪,对于蝌蚪的生活环境、卵―蝌蚪―青蛙的成长全过程都亲眼目睹。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对生命的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开发区域资源

事实上许多教学内容往往带有区域性,实际教学时就要相应地采取一些变通的方法,把教材的内容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观察水生植物》一课中,对于水生植物的观察,特别是对蓝藻的了解,我就设计与苏州太湖蓝藻大爆发联系起来,让学生去实地观察水藻的构造、危害,了解蓝藻对太湖水质的影响,并提出“捐赠花白鲢”的举动。

二、运用模型体验――“再现”

生命科学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和技术的总称,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生命科学”内容。这些“生命科学”的内容分层次、有梯度地穿插在我们小学《科学》课本中,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科学”的丰富多彩。学生也发现了与之息息相关的生命世界是如此的奇妙而神奇。

如教学《跳动起来会怎样(二)》一课中,在“认识心脏”这一环节,借助心脏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心脏大小、形状,通过学生的眼、口,直观的解释,建立科学解释。让学生握紧拳头,更直观的认识到这“拳头”就是自己的心脏。将学生对心脏的认识提到了更高的层次,增强了学生的情感教育,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在模拟心跳的实验,体验心脏的工作中,让学生在连续而有节奏的握紧、松开拳头,仔细体会手上肌肉的感觉……学生一直带着“高兴、新奇”这样的心态去模拟,去体会。这样的体会自然是深刻的。再用一个洗耳球和塑料管来模拟心脏收缩与舒张过程中的用力和血液运输形式。学生在反复的挤压过程中感受到心脏工作强度是很大的。

模型是直接观察,模拟是间接观察。在认识我们身体的内部时,运用了模型、模拟,将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有机结合,再现生命内容,将我们对身体内部的认识由“内”而显性到“外”,提高到新的高度,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己的“生命科学”世界。

三、借用工具观察――“发现”

在小学科学中“生命世界”教材内容的教学时,对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科学教师怎样利用好这些优势,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我认为前提是教师充分把握好“生命世界”教材的内容特点,关键是学生借助工具有效参与实际的观察活动,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逐步达到熟练运用。《显微镜下的世界》认识微观下的细菌世界。用放大镜观察微小昆虫,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比如细胞、水中的微生物等。对水中的微生物的观察要预先采集、培养,当学生在显微镜下发现一个未知的生命世界,无不为之惊叹。

四、亲历生命世界――“深化”

“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为小学生提供了诸多培养科学素养的机会和可能,使其关注生命、关注环境、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关注和人类生存等有关的重大问题,深化生命价值的意义。

要让孩子真正懂得珍爱生命,应当让他们经历一番饲养、栽培过程。在《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教学时,应该让孩子自己饲养蚕宝宝。在饲养中他们会收获很多,每天有记录,蚕宝宝除了吃桑叶还爱吃什么?蚕宝宝什么时候第一次蜕皮?一共蜕皮几次?什么时候接茧?什么时候蛾钻出来?变成蛾后会怎样?等等。学生观察起来格外仔细,反映出认真的态度和仁爱之心。饲养中,学生要查阅许多资料,了解蚕宝宝的特点、生活方式。如果有一天蚕宝宝不爱吃桑叶了,拉稀了,孩子们便会像关心自己的亲人一样,为它着急。蚕宝宝死了,他们会伤心好长一段时间。在经历养蚕活动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教材引导他们养蜗牛、小鱼、小虾等。

五、经历探究过程――“深入”

陶行知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引领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以探究为基石,从而获得真知。生命系统往往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变化的因素很多,十分有利于设计安排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例如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生物与环境”单元,从“种子发芽”开始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生存需要的条件。在《种子发芽》(一)(二)两课中,我提出了这样的目标:设计实验研究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同时,强调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据此做出符合科学事实的解释。经历探究过程,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质。

从科学教育的角度来探讨生命科学领域教学是必要的,从生命科学自身的特征来探讨也是必要的。两个方面形成一股合力,将更快、更健康地推动生命科学教育改革。

上一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 下一篇:黏结型玻璃离子在埋伏牙正畸牵引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