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化学实验现象应注意的问题

时间:2022-10-03 11:32:11

描述化学实验现象应注意的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当然离不开实验,更离不开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而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误区。下面我就结合教材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归纳近几年全国中考试题,并且有针对性地谈谈我的看法。

一、注意“烟”和“雾”的不同

“烟”一般指固体小颗粒,“雾”一般指液体小液滴。例如: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应描述为产生“白烟”,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也应描述为产生大量的“白烟”;打开浓盐酸试剂瓶时的现象为“有雾生成”,而不是“白烟”,因为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又溶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了小液滴。

例1:化学学习小组做实验时记录了下列实验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A. 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色的火焰,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 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溶于水可得到浅绿色溶液

D. 在滴有石蕊的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成红色

分析:A. 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不能产生火焰,而能够产生大量的白烟;C. 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溶于水不能得到浅绿色溶液;D. 石蕊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

解答:A. 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故选项正确;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不能产生火焰,而能够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错误;C. 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故选项错误;D. 在滴有石蕊的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颜色由红色变成无色、再由无色变成蓝色。故选项错误。

故选A。

二、注意“光”和“焰”的区别

“光”一般指固体微粒燃烧时的现象,“焰”一般指气体或液体燃烧时的现象。例如: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的现象为“发出红光”,而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点燃纯净的氢气发出淡蓝色“火焰”。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当然也有特殊情况,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蓝紫色“火焰”,而不是“光”,原因是硫在燃烧时,先熔化再汽化为气态硫,然后再燃烧,故产生的是蓝紫色“火焰”。了解了这些,也就不难理解了。

例2:下列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B.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C. 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浓厚的白色烟雾

D.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光

分析:A.根据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故选项说法正确;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C.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白光,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须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三、注意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不能混淆

有些学生在学习化学初期,对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搞不清楚,总是把二者混为一谈。例如:在描述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易把其描述为“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这样的描述是错误的,原因是把实验结论当做了实验现象。应该描述为“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即可。因为生成物的名称我们通过感观是无法感知的。在这里,我们不防简单地记作在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例3:化学实验对于学习化学十分重要,下列对相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加热铜丝表面变黑,生成氧化铜

B. 在稀硫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变蓝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黑色固体

D. 聚氯乙烯在空气中灼烧有刺激性气味

分析:A.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B.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稀硫酸显酸性; C.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加热铜丝生成氧化铜,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B.稀硫酸显酸性,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变红,故选项说法错误;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D.聚氯乙烯中含有氯元素,燃烧时有刺激性气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四、注意用词用句要恰当,要使用化学术语,更不能口语化

科学实验讲究的就是“精”“准”。如果用词用句不够恰当,就不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比如:“看到有无色无味气体生成”“闻到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等实验现象的描述都是错误的,因为无色是不可能直接看到或闻到的,无味也同样是看不到的。又如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现象应描述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描述为“石灰水变白了”或描述为“出现白色沉淀”就不妥了。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描述为“碳酸钠化了,冒泡了”等,这样用词不当,使人啼笑皆非。

例4:鉴别物质时通常先用物理方法,后用化学方法。现须鉴别3包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粉末,它们可能是CaCO3、Na2CO3和Na2SO4,请按下表完成实验设计:

分析:根据碳酸钙难溶于水,碳酸钠和硫酸钠中的阴离子不同,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接触会生成气体进行分析。

解答:碳酸钙难溶于水,加水溶解后,可以首先将碳酸钙鉴别出来,碳酸钠遇到盐酸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硫酸钠不会与盐酸生成气体,故答案为:

此处若说成:“冒气泡的是碳酸钠”就不准确了。

五、注意不能凭空描述生成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在化学实验中,生成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往往不能全部表现出来,因此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只能依据具体的实验现象,而不能凭空捏造。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这样描述“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就是错误的。因为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根本看不出生成的气体具有这种性质,只有通过另外的实验才能验证。因此应这样描述“固体溶解产生大量气泡,有无色气体生成”。

例5:以下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

(1)上述实验中最终没有明显实验现象的是______(填字母);

(2)A中可燃物应取过量的原因是____;一段时间后,B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C中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___。

此题我在学生训练时,增加了一个问题:(3)在C中的硬质玻璃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

答案:(1)A;(2)确保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反应; 铁钉生锈;点燃未反应的CO,防止其污染空气。而很多学生在回答(3)时,答案五花八门,比较典型的如:氧化铁消失了;生成了单质铁,有黑色物质析出,生成了一种能使澄清石灰石溶液变浑浊的气体,等等。正确答案应该为:红色固体中有黑色物质析出,即可。至于是否有能使澄清石灰石变浑浊的气体生成,应有下一个实验验证。

总之,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认真总结,使用简洁的语句,准确地把实验现象描述出来,才能达到实验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三、繁简得当 方能凸显中心 下一篇:突破高考作文的“瓶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