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03 10:26:30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国家教育部在2013年10月25日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文件指出,要按照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实施培训,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新模式,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现状

1.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目前所处阶段

针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从“九五”期间就已开始,总结起来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操作式培训阶段、案例式培训阶段、项目式培训阶段、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阶段,如图1所示。2014年5月27日,国家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依据该标准,教育部同时印发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给出了方向性指导。

根据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相关指导意见,各省市搭建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平台,也开展了相应的培训工作。如广州市于2015年1月29日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搭建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专题介绍平台,并开展相关内容的培训。

2.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主要方式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从时间上划分,一般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从内容上划分,可分为系统学习、专题研讨等。培训主要以集中面授培训与网络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集中面授培训指在各省市相关机构的组织下,采取集中面授的形式对符合遴选条件的教师进行面对面培训,培训活动包括主题讲座、线下协作活动等。例如,《教育部“教育技术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广州试验区天河试点区实施方案》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采用远程辅导教师集中面授培训与全员远程培训的方式。

网络远程培训指在各省、市相关管理机构的组织下,采取网络远程培训方式组织教师收看培训课程、研读学习材料,利用在线交流研讨、专家辅导答疑和本地集中研讨等方式进行培训,一般对教师学习时长、学习内容都有详细的规定。例如,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建设项目中级培训全程采用远程培训方式进行。学员需按时、独立学习网络课程中各模块学习内容,每期学习时间40天。晋江市教育局开展2014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采用集中面授与远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面授时间为1天,由项目专家担任主讲;远程培训时间为35天,主要依托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海西教育网)和市教师进修学校,进行网络培训。

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

1. 培训内容和培训步调统一

在传统的教师培训中,组织者往往采用统一的培训内容和统一的培训步调,没有考虑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个体差异,而且难以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教师特殊岗位之间需求的差异,针对性不强。受训教师往往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单位部门、不同的年龄等,他们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学习能力,他们面对统一的培训内容反应各异,有的感觉学习重复,有的学习困难跟不上教学进度,有的感觉内容太浅薄。因此,设置统一的培训内容不利于教师的个性化学习。目前的培训基本上都是任务式的正式学习,要求受培训的教师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学习或者完成固定的学习任务,达到固定的学时要求。这种学习方式不够灵活,无法适应教师的个别学习需求,受培训的教师往往会想出各种方法应付学习,这样的培训实际上没有真正达到学习的效果。

2. 培训时间集中且时间较长

传统的集中面授式培训,一般是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大多会选择在受培训教师的假期时间安排培训活动。这种形式便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学习交流,遇到学习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同伴或者培训教师的帮助指导。但是在实际过程中,集中培训的形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往往使得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作为成人,角色具有多面性,工作具有多样性,自身工作安排、家庭等原因使得教师很难保证在集中培训期间全身心投入学习中。

网络远程培训也需要受培训教师在工作时间以外安排时间进行远程学习。而且,一些网络培训课程时间较长,无法激发教师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培训非但不能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反而增加了额外的学习负担。教师不愿意在休息时间花很长时间进行相关的网络学习,经常会出现为了应付学习课时而弄虚作假的现象。比如,统一时间用多台电脑播放教学视频,或者找机构或软件代替学习。

3. 培训设备不便捷

目前传统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中,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小学教师与培训专家之间的沟通交流等几乎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必须在电脑和网络环境中进行。中小学教师任务繁多,可用于集中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的时间少,但其零碎时间多,利用空间广,可挖掘的潜力非常大。由于电脑的移动性有限,教师想学习时并不一定有可用的电脑,这容易对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同时,由于电脑不便于携带,教师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浪费较多可利用的学习时间。

4. 培训交互方式单一

不论是集中面授还是远程网络培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交互方式单一的问题。集中面授过程中,培训教师基本采用讲授的方式传授知识,受培训的教师更多是聆听,信息传递为单方向的灌输方式。远程网络培训中,接受培训的教师利用远程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但目前教师远程学习平台功能有限,加之培训组织管理不足,使远程培训平台不能实现良好的在线交互或线下互动。

5. 培训环境和教学应用情境分离

教师的工作实践性很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应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很多培训只关注了培训期间知识的短期内化过程,一个项目学习下来,短期内对教师触动较大,当回到学校真实教学环境中,曾经的项目培训所得便逐步衰减。这样的培训忽视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实践特征,难以满足中小学教师自身教学技能提高的需要。很多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在回到实际工作环境后,未能像预期的那样应用培训所学改善教学行为,甚至过一段时间,又回到了培训前的状态。培训和工作是两种不同的情境,受训教师面对情境的变化,很难将培训所学顺利地迁移至工作情境中。因此,项目式的培训课程不能支持教师的常态化学习,难以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理想的应用效果。因此,如何实现教师培训学习和教育应用一体化,是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运用移动学习解决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

移动学习(m-learning)是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为学习者提供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通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与其他形式的学习比较,移动学习具有学习便捷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境相关性等特点。它强调“及时学习”,因为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另外,它是对正式学习的补充,因此具有改变教育和培训方式的巨大潜力,正成为一种能够解决传统教育所面临挑战的新模式。

将移动学习相关理论合理应用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中,能较好地弥补目前培训存在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为教师提供大量优质的微型化资源;移动学习设备的移动性使教师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丰富的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的良好交互;培训环境与教学应用情境相关,缩短了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距离;移动学习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图2表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及移动学习对策。

图2 培训存在的问题及移动学习对策

1. 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移动学习的一大特点是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学习者可以灵活支配时间,把握时空,在最需要的时候获取知识信息,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在工作、生活或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或地点进行学习。这一特点就弥补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培训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这一缺点。教师可以比较自主地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地点,避免了因“培训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对培训效果带来的消极影响。

2. 为教师提供大量优质的微型化资源

移动学习另一大特点是“学习资源片段化”。移动学习资源一般是实用短小的知识点,移动学习强调在有限的、较短的时间内学习相对短小的、松散连接且设计良好的知识内容或模块。这一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师培训学习时间过长”这一局限性。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在空闲时间进行短暂的学习。

移动学习更多地强调非正式学习场合下的学习。这一理念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过程中的使用会丰富教师的学习方式,将整个学习任务细分,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减轻教师学习负担,起到“积少成多”的学习效果,让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培训任务。

3. 使教师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移动学习的学习形式是移动的,借助于一些便携式移动设备,在没有时间、地点的制约下任意开展的学习活动。这一特点弥补了传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设备单一”的缺点。教师不再受设备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移动学习设备进行学习。

4. 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的良好交互

移动学习环境具有良好的互动性,主要表现在丰富的交互方式和良好的交互体验。

第一,丰富的交互方式。移动学习终端除了最常用的触屏交互方式之外,还可以实现拍照、录像、声音输入输出、GPS定位、重力感应、肢体动作感应等多种交互方式,实现多方式的信息输入输出,与具有同样功能的设备相比,功能的集成性更强,使用更加便捷。移动学习的这一特点保证了移动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中交互性的实现,使中小学教师能更好地与移动终端、学习同伴、培训专家等培训要素进行交互,提高培训效果。

第二,良好的交互体验。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下,移动终端的交互操作较为简单、及时且顺畅。良好的交互体验保证了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多方向的有效传递与及时反馈,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将移动学习引用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中,其良好的交互体验能够保证且有效提高教师的学习效果。

5. 培训环境与教学应用情境相关,缩短了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距离

移动学习活动是情境相关的。移动学习将学习者置身于可信的、适当的使用情境,依据学习者所处情境的变化而创造出有意义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利用移动学习设备,无论走到哪里都可实现移动学习,并使教与学真正突破时空限制,使学习发生在真实的自然、社会情境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学活用”。由于移动学习的移动性,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进行学习,实际教学情境就是学习情境,且这种学习方式方便快捷,缩短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距离,有利于教师将所学知识有效迁移。

6. 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应当思考如何把终身教育的思想融入培训过程当中。传统的培训由于培训设备、培训时间和培训地点的限制,无法很好地在培训中融入终身教育的思想,若将移动学习应用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中,因其非正式学习的特征,培训将融入到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和工作中,不仅能使接受培训的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利用这种方式去不断地补充、更新知识,而且还创造出对其整个一生都获得教育或自我教育的机会和可能,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结 论

本研究分析了目前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移动学习的解决方案,使教师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缩短了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距离,同时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将移动学习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相结合,探索移动学习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新模式,将有助于改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现状,从而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注:本文系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移动学习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研究”(编号:2014ssxm68)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上一篇:激发企业一线员工创新行为管理建议 下一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验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