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沉闷,“20+20”让课堂灵动起来

时间:2022-10-03 08:07:02

拒绝沉闷,“20+20”让课堂灵动起来

【摘要】“20+20”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改变了“满堂灌”的状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用教育叙事的方式记录了在实施“20+20”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点滴发现、喜悦和顿悟。

【关键词】“20+20”课堂模式;化学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生活化

Refused boring, "20 +20" classroom Smart

Zhan Li-fen

【Abstract】"20 +20"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highlights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classroom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returned to the classroom the students to change the status of the "chalk and talk"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learning.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educational narrative record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 +20"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drip discovery, joy and insight.

【Key words】"20 +20" classroom model; Chemistry teaching; Self-exploration; Cooperative learning; Life

很多高中老师常常埋怨,现在的学生缺少灵性,越学越呆板,尤其是到了高二、高三,学是提不起劲,沉闷成了课堂的一大特征。今年我担任高一新生的教学,从一开始,我便下定决心,要从高一就把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起来。

记得在讲到第二章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时,由于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备课组老师一致认为可以按照课本顺序,赶快把它讲完以加快我们的授课进度。于是,我按照备课组的意见,来到高一(9)班上课。可是,一节课下来,我把该讲的都讲了,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却一脸漠然,上课前学生们眼中期待的光彩荡然无存,而且,学生先前的配合与支持使我自觉更加愧疚。

回到办公室,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年前,学校就提出实行 “20+20”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一节课拼命地讲,这不是与这一理念、与我的初衷背道而驰吗?于是,我马上静下心来,重新备课。

我考虑到,这节课与生活实际联系相当密切,如果加以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大增。于是,我认真推敲,设计情景,疏理教学思路。第二天,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高一(10)班的教室。

首先,我通过生活中亲历的事件及场景,如新生查班、书城购书等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当进行到任务1.1,要求学生对三位名人嘉宾进行分类时,学生气氛非常活跃,教室里像煮开了锅,讨论的声音此起彼伏,大家争相发表意见,畅所欲言。学生在快乐交流的过程中轻松地认识了分类的意义,建立了交叉分类的概念,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极大兴趣。

接着,我请有关同学扮演物质角色,寻找共同点,进行交友游戏并指出择友原因。各小组长依次展示注明各类物质名称或化学式的自制卡片,有关同学根据自己对交友规则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卡片并说明自己的交友原则。学生的兴奋度达到了极点。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掌握了交叉分类法,进一步形成分类观,并尝试了类比学习。

接下来,学生通过交友活动对常见物质进行了分类后,我又引领着学生进行了一次对化学物质的寻“根”之旅,学生从中从中发现:酸、碱、盐、氧化物具有相同的根——无机物,依次寻根到“物质”,抬头仰望,一棵枝繁叶茂的化学树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最后,各小组经过讨论,再派代表汇报分类的方法、分类的意义,一节课就水到渠成了。下课后,很多同学还意犹未尽,一位女生追了出来,对我说:“老师,我很喜欢听您的课,即生动又易懂,老师,谢谢您!”这,是对老师的最高评价!我会心地笑了。我又一次为“20+20”喝彩,是你,让我的课堂灵动了起来,拒绝了沉闷。

课后,我又进行了总结反思。我认为,“20+20”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改变了“满堂灌”的状况,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要化学课堂真正能灵动起来的话,我觉得还应该在运用“20+20”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注意以下几点:

1. 以学生为主体,深挖课堂活力的源泉

2009年1月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温总理的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的确,我们经常讲要热爱学生,要尊重学生的生命,落实到教学环节,就要求教师不能一味地从教师专业的视角设计教学过程,而应该了解新课标的要求,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从学生学的视角设计适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的教学过程,引领学生自主进入、突破和发展最近发展区。

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这节课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探究情景,引入小组竞争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都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只是加以引导和调控,在需要时适度点拨、提供帮助。在老师的耐心引导和激励下,学生是主动的,对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得到全面培养。

2. 问题设计要有递进性,凸显对化学学科核心方法的提炼

化学课堂教学应该体现新课程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面对客观存在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差异的学生,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有一定的递进性,最大限度地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中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问题的设计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教师提出自己准备好的具有激疑作用的问题,并使学生沿着该问题展开学习活动;第二种是教师引导,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把问题外显化,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明确问题症结,提出自己的设想,就能够使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这堂课在设计问题上体现一定的递进性,能使学生在能力线上和知识线上都有收获,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就产生了“我要学”和“我会学”的情感体验,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这样的化学课堂,凸显了对化学学科核心方法的提炼,形成方法观,达到了以不变应万变的目标。

3. 化学课堂要关注社会,凸显对化学学科情感价值的培养

新课程中化学必修课本的设计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我们应从简单入手,让学生逐步学会解决复杂问题,学会用化学的眼光和思维去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为日后参与社会决策打下一定的基础,从而受益终身。在备课时,我反复斟酌,把枯燥乏味的理论与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科学分析、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课堂上让学生在实例学习中体会到化学方法和学习化学科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喜爱之情,有利于学生深刻感受科学的魅力,有利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凸显对化学学科情感价值的培养。

一学期来,我都按照“20+20”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自主引导法,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化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动手,提高化学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动眼,提高化学观察能力;使学生动口,提高化学综合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一全市统考中,本人任教的班级平均分为103.9 分,超过了全市平均分(80.5分)23.4分。可见,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之意,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定能展现灵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激发学生思维》 张峰 人民教育出版社 《成功的智慧》

[2] 《课程评价论》钟启泉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你了解塑化剂吗? 下一篇: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