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呼唤”文本细读

时间:2022-10-03 07:30:05

有效教学“呼唤”文本细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193-01

上学年,我们提出: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要在引导学生预习上下功夫。经过一个学年的探索和实践,学生基本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课前预习的确为课堂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期,在上学年搞好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我们重点研讨以细读文本为抓手,提高教学实效。常言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若不深入细读文本,就不会达到教学的最优化,更谈不上高效的课堂。因此,我们在细读文本方面做了一些深入的探讨与尝试。

1 立足整体,胸怀全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不细读文本,何以有自己的感受?没有自己的感受,又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首先,我们进一步深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高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全面细致解读文本。

接着,通览全册教材。我们不急于马上教课文,而是纵观全书的单元主题、内容结构、能力训练要求,做到胸怀全局。

最后是细读文本,弄清每篇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知识点、重难点和语文能力训练点。

2 细读文本,把握教材

《于永正》老师说得好:“课文读懂了,方法随之也就有了。”是的,读中自有情和趣,读中亦有策与略。教辅资料只能是一个借鉴而已。细读文本才是最好的备课,这应该是“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注解吧。

教学一篇课文之前,我们首先要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读,用心揣摩课文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只有反复细读课文,才能准确把握教材。只有细细品味教材,才能钻出文章味来;只有教师钻出味来,才能上出味来;只有教师读出味、读出情,才能引领学生读出味、读出情。

如细读课文《再见了,亲人》后,我们情不自禁发出感叹: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一个统领课堂教学问题横空出炉:“为什么说小金花、大嫂、大娘是志愿军的亲人?”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反复读书,自主探究。然后引导学生深情朗读,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其次,要深入研读文中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品味课文的精彩语言和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出生字词,理解新词、含义深刻的句子,把握课文的知识点、重点、难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敏感,细读文本时,应聚焦在语言文字上,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训练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知识点,作为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要知道,每一个词语都是语文大海里精致的贝壳,每一个句子都是语文百花园里美丽的花朵,每一篇文章都是语文天空中一颗灿烂的星星。只有教师对文本恰当而深刻的感悟,才能教得清晰一点,透彻一点,扎实一点。学生学得才会丰富一些,灵动一些,有效一些。

再次,弄清文章的结构,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老师首先要背会,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老师一定要先努力练习,要求学生理解的,老师一定事先琢磨领悟。

最后,要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作家的写作常常是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要使文本细读不浮于表面,应该把文本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去感受去理解,这样对教材的理解才更为全面、更为深刻。我们组准备的有《成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国通史》等,另外我们还经常上网查阅能帮助理解文本难点的资料。

书到用时方恨少,笔者在读《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上网收集了许多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刘淑红老师在备《难忘的一课时》,查阅了台湾“光复”及今天台湾相关的资料;李东音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查阅了许多关于地震的感人故事和图片,这些资料,帮助我们更透彻理解了教材,使我们的备课显得丰满而充实。

那么,是不是我们就不能看教师教学用书呢?显然不是。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对教材多元解读时,还得考虑教学的价值倾向。因此在拟定导学案之前,我们还会认真阅读教师教学用书,准确把握本课的训练重点,做到把握教学导向的同时,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

3 优化教法,追求高效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源自教师对教材深入的钻研、理解和把握,源自对学生学情的了解。课堂上,我们首先摒弃教师统领课堂、详尽分析,繁琐提问,师问生答等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书贵有疑,抓住学生预习时记下的疑点,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等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的同时,获得基本技能。

其次,要将学习语文与生活相联系。备课时,从学生现实生活角度,设计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时,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把学习语文与调动学生生活体验融为一体,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备课时还要考虑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觉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内容,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明晰教学思路,根据作者的“文路”、编者的“思路”、教师的“教路”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的设计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通常可以从课文的题目、中心句、重点段、过渡段去设计。一般的教学流程可以分为“精心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几个版块,这只是基本框架,我们还要根据不同体裁灵活变通。

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干剑而后识器”,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内容和形式都不一样,读得多了才能摸着门道。从眼前看,细读文本是为了上好课,而从长远看,文本细读可以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乃至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当然,我们还要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将语文课上得简约而高效。

上一篇:强化五个意识,创新班级管理 下一篇:让小学美术评价“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