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数学实验 ,快乐学习数学

时间:2022-10-03 06:15:51

走进数学实验 ,快乐学习数学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科学地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科版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引导学生“做”数学。在各章节的教学内容上,较多地采用“学生‘做’――在‘做’中感受和体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通过“做”获得感受的基础上,揭示出具体“事例”的教学本质,然后再明晰有关知识。针对教材特点,结合现在的初中生爱玩,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学方面感受颇多,数学不仅是科学知识,而是一项技术――数学技术。只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才能使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从中获得一定的成功经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创设实验的情境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的一种艺术。”为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做实验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当把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确定圆的条件”时,教师这样设计情境:有A,B,C三个村庄,有投资商决定在这三个村庄之间建一个超市,要使超市到这三个村庄的距离都相等,应该把超市建在何处?问题一提出,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兴致很高。因为是学习圆的知识,学生很快想象到,应该在过A,B,C圆的圆心处,但是如何确定圆心呢?学生探究实验的欲望被激发,便作图讨论,参与实验。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中位线”时,我出示了几个凸四边形,然后让学生连接各边中点,当学生发现所得中点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时,都很惊讶,好奇心促使他们乐于探索这其中的原因。实验情境的创设,是学生将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整合,拓展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二、主体实验,获得感悟,发展能力

一位数学家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当学生进入情境后,便进入实验阶段。通过看、听、说、做等手段,吸收信息,不断提高主体意识,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实际体验中,发展各种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弦”的概念后,教师提出了问题:一个圆上有4个点,在图中画出以这四个点中的2个点为端点的弦,像这样的弦有多少条?学生通过画图,很快得出“6条弦”的结论。师再问:“如果圆上有5个点,6个点……n个点呢?”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究交流,从多角度去思考,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4…6=4×3÷2

5…10=5×4÷2

6…15=6×5÷2

……

n …n(n1)/2

通过实验,还可以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教材中有一个探究题:“在一次聚会中,每两个参加聚会的的人都握了一次手,一共我了45次,问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数是多少?”我请了5名学生扮演参加聚会的人,让他们模仿当时的情境,见面握手,这样让学生真正地置身于聚会中。然后引导学生思考:1.如果有x个人参加聚会,那么,每个人握了几次手?2.列方程x(x-1)=45对吗?因为问题在我们身边,所以学生参与热情很高,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数学知识,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三、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在实验阶段还要注重学生间的交流合作,让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沟通与融合。在探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A,B,C”能不能确定一个圆时?通过交流,很多学生得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没有交点,因此无法找到圆心,更无法画圆;而有的学生认为圆是封闭的曲线,是弧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不可能确定一个圆。这种交流也可以在课外进行。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轴对称图形的图案,或用轴对称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给学生一个情感满足后得以表达交流的机会。在交流时,我发现学生的设计真是别出心裁,想象力丰富的程度远远出乎我们的意料。每一个学生都在笑声中欣赏着自己的作品,难掩喜悦之情。通过动手操作交流,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是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总之,让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身体验,要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和经验,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成果的获得是从自己的头脑中产生出来的,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上一篇:思想政治课中发挥和实践中的跨越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