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琴律\调名含义的多重性质

时间:2022-10-03 05:48:24

论古琴律\调名含义的多重性质

古琴的律调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相传有琴工在琴上确定徽位的方法――“摺纸法”和脱胎于律、声命名系统的宫调命名法。古琴的琴律是依附于三分损益律而存在;古琴的调名常兼有调弦法和宫调关系的双重意义,它以其独特的性质成为传统宫调四大命名系统(含律、声命名系统,琴调系统,工尺谱系统,词曲及南北曲系统)之一。南宋朱熹的《朱子大全・琴律说》在理论上首次将七弦琴的有关实践经验纳入琴律研究的范畴。此后,琴律、琴调的研究成为一项相对独立,自成系统的研究领域。

本文结合相关课题已有研究成果,从琴律、琴调系统宫调两方面梳理古琴艺术的相关技术理论。

一、琴律

琴徽的最早记载见于刘安的《淮南子・务训》所谓“参弹复徽”,嵇康《琴赋》指出“徽以钟山之玉”。

徽位是影响琴律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确定徽位的方法即是运算纯律弦长比值的简单整数比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到宋代才由朱熹的《琴律说》以概要的叙述反映于文献。而“摺纸法”所蕴涵的纯律的数理逻辑关系早就应用于《曾侯乙钟铭》。

徽位决定琴律律制的主要性质。它的13个徽位弦长比,形成如下序列(见表一):

表一中,第三、六、八、十一徽,比值的分母为5。产生的各音为纯律独有。其余各徽比值的分母可以析为2、3两个因数,产生各音则为三分损益律与纯律所共有。由于琴的各种取音法,全部联系着琴徽的作用,因此三分损益法虽可以存在于某些取音的方法之中,但是琴律仍然是一种以纯律为主的复合律制。

古琴演奏的取音有散声、按音、泛音3种方法,散声是空弦音;按音也叫实音,是左手按弦到指板、右手弹弦出音;泛音是左手当徽位处虚触琴弦、右手弹奏促使琴弦分段振动,产生的泛音。这三种取音方法构成了琴律在律制应用上的全部可能性。古今律家研究琴律者甚多,大多认为“琴律”取音范围,包含双重律制因素――三分损益律和纯律因素。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分别决定于两类不同的“调弦法”,或为三分损益法(五度相生法),或为纯律三度音系生律法。但按三分损益法调弦时,也只能约定各个散声的律高,而不能决定琴律的全面的律制特点。琴律的按音虽可按照三分损益法的弦长比确定具体触弦点(徽分);但按音在当徽之处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然产生纯律音程,包括某些徽分也产生纯律音程。琴律的泛音则由徽位约定,只能使曲调中的泛音符合纯律结构。因此,琴徽决定着琴律的以纯律为主的律制倾向。

近二十年来曾侯乙钟(简称“曾钟”,下同)的研究发现,曾钟是以“均钟”为准(调音用音高标准器),结合听觉判断来调钟的。“均钟”为“五弦的古琴”,其五根弦正好是古琴七弦中去掉重复八度的两根弦的五弦,经音乐学者研究称之为“不用于演奏,而用于调钟的古琴”。因此“均钟”、“钟律”与琴律有共通之处,钟律即琴律。经学者研究发现,曾钟2800余字的铭文所含律学内容显示了钟律与琴律的关系:

其一,曾钟的音序排列,与《管子・地员》所记五音序列相同;《管子》所记的三分损益法为先秦钟律的简要数据,仅记录了均钟五弦之间的音高比例关系而已。这“五音”一方面表现出三分损益法前“五律”的比例,另一方面又是钟铭的律学内容最基本的出发点。与钟铭相比,在这五音上所能产生的全部律高,正好合乎钟铭的基本内容。

其二,由于均钟与琴的同构关系,琴弦上的节点,与曾钟音律上的“辅――曾”关系相同。散声为“宫”时,7徽为高八度的“宫”,11徽为“宫辅”,9徽为“徵”,8徽为“羽”,12徽为“徵曾”,10徽为“羽曾”;辅或曾三度分别来自空弦1/1与11徽4/5和空弦的高八度――弦长1/2与12徽5/6的比率。这个比率得到的辅、曾三度音程,不必计算,它可由直接操作,根据节点增、减弦长来获得。这既是钟律早期记载《管子》五音简约化可能的原因,也是“钟律即琴律”的内在规律。

在各弦上,如果去掉重复的音,单纯的辅、曾关系(不包括全部同名音)见表二:

从上表可见,由琴五弦散音与各徽按音产生的各律,正好包括钟铭上基本的十二律高,这一体系被研究者称为“辅曾体系”用音系网表示如下(见表三):

对曾钟的“辅曾体系”,通常我们借用纯律术语,将它“四基”所在的中层的一组音列称为“基列”;上层“四辅”称为“低一次列”;上层“四曾”称为“高一次列”。

其三,琴律所得的全部律高中,存在着同音名(律位)而不同律高的现象,并反映于钟铭上。如,同为“羽”,有基列906音分的“高羽”,也有一次低列的886音分的“低羽”;同为“羽曾”,有基列498音分的“低羽曾”,也有一次高列520音分的“高羽曾”;再如“商角”,有基列612音分的“高商角”,也有一次低列590音分的“低商角”等等。音名虽然相同,但律高相异。这是琴律的物理特性必然产生的结果。

其四,传世文献中的“十二律“,一般由黄钟、大吕等律名构成,一个律名往往仅具有一个确切的律高,十二律即十二个律高。但由于琴律的性质决定了钟律的全部律高共有“二十五律”。这二十五律共属十二个律位,即用宫、商、徵、羽,宫辅(角)、商辅(角)、徵辅(角)、羽辅(角),宫曾、商曾、徵曾、羽曾这12个音名,在钟铭中也是律位的名称。在同一律位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律名及律高。

其五,钟律的整体律数及其律高与琴的五种基本调弦法――琴五调相关,古今琴家常用五种调弦法作为琴调中三十五钟调名和七种弦法的基础。

就一般情况而言,这五种调弦法是以“正调”为中心,根据9徽(散音上方五度)、10徽(散音上方四度)调出其他四种定弦法。这四种调弦法是用正调转弦的方式分别将正调的五个散音调低或调高一律而依次调出的,它们分别为:“慢角调”(将角弦调低一律)、“慢宫调”(再将宫弦调低一律);“蕤宾调”(将正调羽弦调高一律)、“清商调”(再将商弦调高一律)。这就构成了以正调为起点的、琴五调所包含的全部九个空弦音。这九音在钟律音系网中表现为基列的“五度链”关系。它们正是琴的正调转弦所得到的结果。在这九音基础上,从8、9、10、11、12等徽位上得到琴五调其它所有律高,理论上为30个,如去掉重复音为27个律高。这27个律高中除1178音分的C和680音分的G两音为曾钟所无,其余25个律高与曾钟钟铭计算结果所得25律完全相同。所以说,曾侯乙钟是以琴五调为其全部内容的律学体系。

二、古琴宫调的命名

琴调系统大体脱胎于律、声命名系统的宫调理论,但琴调各弦的音序往往并无固定的宫调含义,它只是为特定琴曲的演奏便利而定。它的调名常兼有调弦法和宫调关系的双重意义。因此,不能从调名直接判断它的宫调属性。

古琴的七根弦按五声音阶定弦,每根弦的定音为:第一弦,空弦音高为黄钟;第二弦,空弦音高为太簇;第三弦,空弦音高为仲吕;第四弦,空弦音高为林钟;第五弦,空弦音高为南吕;第六弦,空弦音高为清黄钟(第一弦的高八度音);第七弦,空弦音高为清太簇(第二弦的高八度音)。

古琴宫调采用了一整套调弦法,当改变宫调时,以仲吕均为基础,可将七条弦中的一条或多条弦放松(术语为“慢”)或拉紧(术语为“紧”),以改变弦的音高,从而实现宫调的变化。

古琴所使用的调名表示一定的定弦法、调式或音乐风格。许多琴谱都在曲目前标明该曲所使用的琴调,甚至按不同琴调分类,在同类曲谱前附有该调的调意。由于流派或时代的不同,琴家对琴调有着不同的理解。在琴调的实际运用中对调名存在多种解释:

一是代称正调定弦中的不同调式。如《神奇秘谱》中卷各曲,分为宫调、商调、角调、徵调、羽调。

二是表示定弦。如《广陵散》所用的“慢商调”即慢(降低)第二弦(商弦);“慢宫调”是慢一、三、六弦;“清羽调”是紧(升高)五弦;“清商调”是紧二、五、七弦。

三是表明宫音所在的弦序,而弦序又以律名标名。如“仲吕调”即以仲吕弦(第三弦)为宫音的正调;“黄钟调”是以黄钟弦(第一弦)为宫音的紧五慢一调,又因黄钟弦降低了两律,故又称“无射均”。

四是表明音乐风格或音调的来源。如“胡笳调”源于北方民族吹奏胡笳的音调;“凄凉调”用以标志凄凉伤感的曲调。又因用的是商调式,用在《离骚》、《楚歌》等曲目中表现屈原、项羽这些楚人的乐曲,亦称“楚商调”。

五是由于宫商或律吕的起点不同,再加以讹传而形成的调名,如紧五弦的“清羽调”又称“金羽调”,或“蕤宾调”之类。现将古琴现存各调的定弦法和别名列表如下(见表四):

总之,琴调系统的命名,在古琴艺术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定弦法、调式或音乐风格等多种因素相联系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这一系统渗透着琴家的实践经验以及他们对宫调理论的独特认识。

古琴宫调常用的定弦主要有五种,包括正调、蕤宾调、清商调、慢角调、慢宫调,通常称为“琴五调”或称“正弄五调”。正调是古琴宫调系统的起点,它是“本调”与其他调的共同的基础,故为“正调”。琴五调的其他各调,均是用正调转弦的方式分别将正调的五个散音调低或调高一律而获得的,具体的转弦法如下(见表五):

将琴五调定弦所用的全部乐音,按五度关系依次排列,五度链上就会形成连续五度关系的九音音列。九音列包括了传统乐学常规的正、变音体系的全部乐音。现将琴五调取音所用九音列列为下表(表六):

从九音列中我们可以看到:正调五音处在五度链的中心。除了正调外,琴五调每调的定弦法取音,皆以正调的五正声为基础,向上方或下方五度扩展而成。五种定弦法中正调五音是核心五音。五种定弦法按五度关系排列,是以清商调为本,其它各调排列次序为蕤宾调、正调、慢角调、慢宫调。

除了上述正弄五调定弦法外,琴还有侧弄四调、外调(用于某些乐曲的特殊调弦法)、离忧调、泉鸣调、侧楚调、无媒调等等20余种。

不同琴派间,律位名称与弦序的关系既不相同,琴调的名实亦多相异。因此,根据琴调来判断琴曲的宫调关系时,必须因时、因地、因派、因曲而作具体分析,无从作出简略的概括。

参考文献:

[1] 崔宪.曾侯乙编钟钟铭校释及其律学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2]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

[3] 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10月北京第1版.

[4] 黄翔鹏.溯流探源,人民音乐出版,1993年2月北京第1版.

[5] 丁承运.琴调溯源――论古琴正调调弦法,音乐艺术,2001年第4期.

上一篇:在网际交往中寻求数字化生存与发展 下一篇:浅谈少儿素质教育中舞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