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追赶,保持飞翔

时间:2022-09-07 05:13:13

目前,武汉地区的戏剧氛围尚未发展成熟,除了一些高校的学生社团,民间自发组织的戏剧团体少之又少。然而,豆瓣上却活跃着这样一批文艺青年,他们来自武汉各行各业,在这座城市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戏剧。

Sweet Box(方糖盒子)是在2009年11月,由武汉民间戏剧爱好者建立起的一个交流空间。他们致力于推动武汉民间戏剧的发展、促进话剧实践和交流,为广大戏剧爱好者提供持久的戏剧交流与参与平台。

也许是职业的关系,也许是对戏剧的关心,我走进了这个小团体,渐渐感受到戏剧这块“方糖”所带来的“甜蜜”。

2010年4月18日,我来到位于劝业场的“书与咖啡”书吧,参与了“方糖盒子”的第八期活动――观看台湾相声团体“相声瓦舍”的经典代表作《东厂仅一位》。观影结束后的讨论轻松而热烈,一群戏剧爱好者在这里畅所欲言,与大家分享着戏剧给自己带来的启迪与思考。这使我亲身感受到武汉民间戏剧强大的力量。

采访对象:

汪搓背 游戏策划人、“方糖盒子戏剧空间”创办者

老三 自由撰稿人、编剧、“方糖盒子”核心成员

Waiting 武汉大学社会学研究生、“方糖盒子”核

心成员

老张大学教师、“方糖盒子”导演

戏剧之家:当初为什么起名为“方糖盒子”?怎么会想到要组建这样一个团体?现阶段,团体是如何运作的?

汪搓背:当时想到“方糖盒子(sweetbox)”这个名字,主要是想表现出一种甜蜜的集合的感觉,而且方糖盒子是人们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件事物,我们这辈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吃方糖的经历,那种甜蜜是大家都可以体会到的一种感觉。主要也是希望可以组建一个让大众获得良好体验的戏剧团体,而戏剧的全民参与和平民化,也是我们长远的一个目标。其实文化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自然就会有这样的团体了,不是我,也会有其他人出来组织。目前我们这个团体还比较散,参与进来的人也不多,主要是通过网络来联系,组织者之间也没有太明确的分工,哪个有时间就哪个来组织活动,所以还需要周围很多人的支持。

老三:根据汪搓背的想法,起这个名字是因为方糖的块状寓意着空间、舞台,方糖的味道寓意戏剧是使人愉快的。现阶段,方糖以观影和排戏为主,观影的作用是联合戏剧爱好者,形成一个稳定的戏剧交流平台。目前方糖里的汪搓背、老张和我各有一部戏在筹划或排练中,不久就可以把作品交给观众了。

Waiting:当时觉得武汉戏剧的情况是校园和官方两边气氛较浓,而民间却没有相关的组织,于是我们就觉得可以建立一个这样的团体,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戏剧。就像我们的名片上印的一样,我们希望成为“武汉民间戏剧推动力”。团体现在有不定期的戏剧沙龙(约一周或半月一次),这是常规活动,同时目前有三个话剧正在排练过程中。

戏剧之家:当初组建这个团体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发展兴趣吗?

汪搓背:当然也是希望可以推动武汉民间戏剧的发展吧。我个人也希望把自己对戏剧的一些想法表达出来,相信团队中的其他人也是这样,所以要组建这样的平台,让现在的成员和以后加入的成员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老三:很多人都说武汉是一个文化荒漠,就我在武汉的这七年所观察到的,武汉不是缺乏文化,而是缺乏承载文化的组织、团体和个人。诗歌圈是这样,户外圈是这样,戏剧圈更是如此。北京、上海为什么戏剧氛围好,一则有良好的戏剧氛围,观众有看戏的需求,也有人职业或非职业在创作供应;二则就是戏剧圈子有序并且紧致。方糖盒子这个团体的建立,就是为了给戏剧爱好者提供一个固定的、长期的交流平台。通过有序的戏剧活动,形成武汉戏剧创作者和观众的一种良性供需循环。创作者和观众两者兼备了,武汉戏剧的氛围自然会好起来。

戏剧之家:你们现在有哪些活动形式?是如何确定下来?

汪搓背:创建以来,我们一直在组织一些活动,也一直在尝试,现在做观影也是这些尝试中的一种。因为这样的活动比较好操作,对于场地和设备的要求都不高,所以每隔一到两个星期都会组织一次。

老三:活动的形式大多是以大家提议再讨论的方式确定下来的,有时也会在豆瓣上询问观众需求。目前方糖盒子的活动方式还不太多,主要是观影和排话剧,以后会慢慢增加,更加成熟。

Waiting:当时觉得成本较低的活动就是话剧观影了,于是找到了武大旁边一个小有名气的咖啡馆作为活动场地,举办观影或表演活动,成员还是比较积极的。

戏剧之家:可以将“方糖盒子戏剧空间”说成是一个“有组织无纪律”的社会团体吗?

汪搓背:总体上说是可以这么说的。这和我个人有关系,我本身就不是一个适合做管理的人,我也不希望做领导,因为在这个团体里,每个人都是主人。只要团队有一个统一的目标和原则,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张来做,我认为空间不是一个束缚人的地方。

老三:“方糖”是一个非营利性社会团体,较为松散,但是大家的思路和想法差不多,重大决策上一般没有很大的争议。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纪律,方糖盒子有“软纪律”,方糖盒子对成员的创作和戏剧活动有一定的约束力,但这种约束力强制性不大。比如观影会上,核心成员非不可抗力必须到场等等。

Waiting:组织方内部的话,结构确实有一些松散,这也是由活动情况和环境决的,如果是排练话剧的话还是有纪律的。

戏剧之家:如何确保成员的有效参与?比如彩排和演出话剧时,如何保证时间和质量?

汪搓背:这个一直都是问题,学生演员还好说,像我这样有工作的人就比较麻烦了,时间不太好保证,这些都需要具体的协调,也是一个很费心的事情。关于质量的问题,也是在时间、能力等各方面因素中作平衡,我们的演出也没有规定演出时间,首先要看排练的程度,这个很重要。

老三:非职业戏剧活动都会存在参与者不稳定和时间安排冲突等问题。比如老张的戏在排练时就经常遇到演员临时缺席“事故”。所以方糖盒子排戏时间比职业戏剧要长。但是这种情况不影响排戏质量,毕竟大家都痴迷戏剧,排练时间少,用心自然就多。民间和官方出品的戏剧不同,民间重观众不重市场,所以民间戏剧的实验性大一点,题材的选取范围也大一点。在正式出戏前,我们会反复打磨剧本和试演,以保证质量。另外,非职业不代表非专业,方糖成员还是有一定专业水准的。

Waiting:对于活动,我们只能说是多做宣传,至于来多少人,我们基本不做确保和控制之类的事情;对于话剧,自然是剧组内部设法保证时间和质量了。

戏剧之家:对于活动上播放的戏剧作品是如何选取的?标准是什么?

汪搓背:刚开始的时候是我来定的,主要是台湾的比较不错的剧目,定位也是大众比较喜欢的喜剧,像表演工作坊和相声瓦舍的戏剧。另外,也需考虑到这个戏是否容易展开讨论,因为观影的目的在于让那些不了解话剧的人来接触它,不能太生涩。之后的活动是由其他成员来负责做的,基本上也要符合我上面的那些条件。

老三:我们主要选取国内外各大剧团的代表作进行系列地播放。选择的剧目实验性不大,主要是为了能够引起观众兴趣,能够有共鸣让我们讨论。

戏剧之家:作为组织者看来,你们希望让成员在活动中得到什么?

汪搓背:参与者能够提出疑问,对于一个活动就足够了。一个戏能够引起思考就已经是成功了,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人在不同阶段所看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不一定是标准答案。

老三: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讨论的目的在于引导观众发现问题,找到自己的观点,这也是为什么每次讨论都不会有确切答案的原因。我们看的不是样本戏,如果有一个统一答案,说明讨论会很失败。讨论会主要是契合观影剧目本身。“戏剧”这个概念外延性非常大,讨论具体的某个戏也是对戏剧本身的一种理解和学习。对于观众来说,享受戏剧不代表理解戏剧的艺术手段,如果从舞美或者表演方式上讨论,观众有一个认知障碍。当然,我们也在考虑通过其他方式,比如表演训练,来引导观众从其他途径理解“戏剧”。

Waiting:讨论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交流和各自收获,并不是为了得到盖棺论定的结论。参加沙龙的观众多半对戏剧了解不多,在目前的情况下很难办到让他们对话剧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只是一个赏析会而已,并未寄予多大厚望。但是,在另一个话剧的排练中,可能对这方面的要求更高。

戏剧之家:如今,方糖盒子已经成功组织了九期活动。现在来看,目前的状况和你当时组建时的构想完全吻合么?

汪搓背:组建的本来就没有太多预期,就目前情况看来,和我当时的构想还是有一定的出入的。原因一是当初的构想是建立一个以戏剧创作为主、宣传为辅的团体,但现在一直以来都是以周边活动为主了,还好的是,现在团队中有几部戏在做。原因二是在戏剧创作方面,我个人是倾向于观众体验和质量的,但现在成员在创作时往往操之过急,我很担心戏剧质量上会得不到保证,毕竟现在都是使用的业余演员,在这点上,和自己的初衷是有偏差的,也可能是自己太过于担心了,呵呵。当然,方糖盒子整体还是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的。组建的时候这个团队是我的,但慢慢发展起来后,这个团队是大家的,我将有精力可以做下一个阶段的事情。

戏剧之家:如何看待戏剧空间的未来发展?你们有何构想?

汪搓背:还是希望整个空间有一个很有序的体系,这样才会比较稳定,最终希望可以变成一个类似于戏剧创作孵化器的东西,大家都可以把自己的方法融汇成一个戏剧,同时我们也将在市场运作上有一些尝试和期望,这些都是一步步来的,我的原则是不追赶,保持宽松自由的心态,急躁不得。

另外还有一些构想,看如何可以让一些白领参与到戏剧空间中来,他们的时间也是十分有规律的,一起拍戏也是很可能的,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很好的具体办法,也希望可以征集大家的想法。

老三:武汉戏剧的潜力非常大,因为戏剧少嘛。就我个人来讲,我想在未来做一个职业戏剧人,相信其他人也有这样的想法,当然这比较艰难,首先是生存问题。方糖盒子目前是活动为主,出戏为辅,以后会反过来,还是以戏剧出品为主。

小编手记:

在此之前,我在与其中一名成员聊天时,透露了想做一期关于武汉民间戏剧团体的专题,他马上说:“不用再找了,武汉就两个团体,一个‘江湖戏班’,一个就是‘方糖盒子’。”听到这句话,突然为自己的选题开始担心,但是转念一想,作为一个戏剧类杂志,不是更有责任在它微弱的时候,更加关注他们吗?他们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为之付出的努力,在这个疲于奔波、忙于生计的社会中显得十分渺小,却让人为之钦佩。

在问及如何形成武汉地区良好的戏剧氛围时,成员郎剑飞说道:“这是个庞大的工程,不是靠几个民间戏剧团体或者几个政府戏剧工程就能够做得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看得到成果的,必须社会各界发挥各自的力量,做好各自能够做的事情,真诚面对戏剧,真诚帮助民间戏剧人。”在谈论对于武汉地区戏剧的未来发展前途时,成员们也纷纷表示了乐观的态度。同时,他们也在为此力所能及地努力着。我想,这就是戏剧带给人们的力量。

对于武汉民间戏剧未来的前景,没人能够准确地描绘出其具体的模样。但是,有这样一群人,朝着未来的方向一直努力着,这样就足够了。就像汪搓背的个性签名一样――不追赶,保持飞翔。

“方糖盒子戏剧空间”豆瓣网址:/host/Sweetbox/

上一篇:群众文化的多元化 下一篇:琼中县农村沼气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