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时间:2022-10-03 03:29:58

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1课程改革的思路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出直接服务于生产、管理、技术等一线岗位的实用性、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对于计算机这样社会需求面比较广、实用性比较强、即时性比较高、更新性比较快的学科,无论是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目标再到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应该不断更替传统理论知识的学历教育观念,培养符合社会、企业岗位需求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将IC3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考核全球认证标准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有机融合可以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实现学生理论、实践、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培养,既保证了教师课改及教学效果的提升,与国际标准无缝对接,而且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及操作水平同时,获取了国际标准认证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又能通过学生的技能受到社会满意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反哺学生生源,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力。

2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某些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根本要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探索性地教学改革。以IC3的综合能力认证所需求的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的知识技能点贯穿课程改革始终,从而全面推进教改。

2.1教学内容重构与序化

依据IC3的全球标准化能力目标,将其应用能力所需知识转化为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重构教学知识体系,将传统的教学内容按照技能目标和能力知识点重构模块化领域知识。序化层级式教学案例,选取不同层次的案例,适用于职业特点的任务,序列化教学内容。

2.2教学方法与IC3学习平台的有机融合

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课上练习及课后复习为辅助的教学模式。经过课程改革,教师讲授内容以项目、任务、案例、情境的仿职业化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行业标准为基准,以职业行为主体身份完成工作任务,突出学生实践主体的地位,从而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个性化发展的创新能力。同时,课堂融入IC3“在线辅助教学与管理平台”,学生通过国际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全球认证标准的知识、技能点的学习,知识面和应用面得到更广泛的拓展,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职业技能得到强化训练,技术技能素养得到提升。

2.3考试内容的职业能力测评倾向

考试内容以实际岗位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出发点,结合IC3国际计算机应用信息化考核标准的题型,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大纲,依据IC3在线辅助教学平台考核知识技能点,建立试题库。融入IC3的考试题库,标准统一,考试形式灵活。结合IC3在线辅助教学平台的考试,不限空间、时间,阅卷公平、公正,提高阅卷效率,记录学生成绩形成的各种汇总数据,有利于教师教学分析,提高教学质量,有效调整教学改革进程。

2.4评价机制的推陈出新

以往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形式是机考加平时成绩形成最终期末成绩。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仍然适用。同时经过融入IC3认证学习,对于部分通过IC3认证考试的学生,证书认证可以作为期末考核衡定标准,即适时推行“证分互通”制度,也就是在IC3技能大赛中取得省级三等奖以上者或各单科成绩合格者,可视同该门课程通过,抵免学分。通过评价机制的改革形成了灵活的评价形式,促进了“双证融通”政策的推行,也对学院已有的考核评价机制加以完善。

3结束语

本研究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IC3认证学习有机融合,实现了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标准性的优化,加强了教师知识、教材、教法、手段的拓展,促进了教师课程改革的新进程,保证了学生计算机核心技术技能的培养、职业素养素质的提升。学生既获得了认证证书,又增加了“学中做”的职业人的技能经验,得到了个性和创新力的发展,竞争力得到了提升。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实现了高职教育与岗位需求的紧密结合,并使现有职业教育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有效接轨的同时,为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韩芝萍 卢长鹏 蒙冲 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

上一篇:物流管理课程改革探讨 下一篇:听力课堂教学调查分析